分享

初识杨葵

 冬天惠铃 2018-03-21

        缘分有时就是场误会,却开出美丽的花朵。

        因为倾慕杨绛先生的文笔,近来一有空我就跑去新华书店或市图书馆,期待找到一两本杨先生的作品,以抚慰我那充满渴望的心灵。杨先生的文字太美了,朴素而清澈得像九寨沟的水一样,静静地留着,没有一点滞涩,看着就清甜爽滑。我逐排地查阅那些或精美或朴实的书本,瞪大了眼睛,只要出现“杨绛”两字,就迫不及待地要抽出来,先读上一两段。人就是这样,太专注了,反而容易犯错,就这么的,不知被什么驱使了,我竟毫不迟疑地盯上了这本《坐久落花多》。我并没在检索中发现过杨先生有这么一本书,但已被封面上的几列小字吸引了:

        聊写作,谈读书,记心情。                              不故作文艺,                                                      也不追求极简。                                                  未曾讨好自己,                                                  更不欲求逗于群众。                                          大餐盛宴遍地的时代,                                      咸菜稀饭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接下来,在图书馆的书桌上我一口气读完了开篇之作《写作流行病》,文章构思巧妙,通篇以对比的方式,分节阐述了作者对写作流行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不仅让读者知之“不好”,还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说明了“好”与“不好”之间的辩证和轮回,几乎涵盖整个文化圈的事儿,文字很干净。读的过程中,我隐隐觉得杨先生似乎不这么年轻吧,但也只是一念而过,没有深究,渐渐越读越深,才察觉很多内容都与杨先生的书有出入,比如《一份书账》所记述的年代就有问题,回过头仔细再从封面翻起,才明白原来作者是“杨葵”,而不是“杨绛”,真是闹了个大笑话。但我已不愿停下了,不再那么想要弄清作者究竟是谁,因为这是我喜欢的书,且打算要读下去。

        我惊呀作者的知识面和生活趣味之广。从南到北,从古至今,书中所收录均用“书”作为主线,串起一片片精美的书海逸贝,有故事的呈现,有思想的碰撞,有闲情的描述,有历史的回顾,有心情的抒发,有风景的绘制,也有哲学的思考,叹为观止。印象特深的是那篇《学佛与老师》,为此我还专门去寻了《家师逸事》和《观待与割裂》两本书,因为原本对“佛”没有多少兴趣的我也想去探索了。

        既是初识,无需多说。再看《自序》才发现写于2014年,真是粗心,但我从此记住了杨葵先生和他的作品。正所谓“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于杨绛先生也不“无兼味”了吧。

                                二零一七年八月八日 舟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