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朱、王善恶论》新谭——王阳明在调和“善、恶”的争论

 山佳国学谭 2018-03-22
15、《朱、王善恶论》新谭——王阳明在调和“”的争论
(45)《朱、王善恶论》新谭——朱熹不愧称为“朱子”
    朱熹同样会受到佛、道的影响(对此不详叙述)。但是,朱熹“天理”论的思想,坚持明确了孔子一贯“仁”的思想;坚持明确了孟子“善”的思想。反过来又对佛、道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对此不详叙述)。谭到此,感觉朱熹与王阳明相比较,朱熹更明确的传承了儒家的思想,因此不愧称其为“朱子”。
(46)《朱、王善恶论》新谭——王阳明在调和孟子“”与荀子“”的争论
    朱熹与王阳明相比较,朱熹更明确的传承了儒家的思想。是不是如此哪?再继续来分析王阳明四句教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也就是说人“心之体”也就是人性,有了善恶的感觉,是因人“意”动的结果。对此,首先这是王阳明在调和孟子“”与荀子“”的争论,是说只有人意一动,人性有善,又有恶。
(47)《朱、王善恶论》新谭——关键在于“意之动”是何意?
    其次,王阳明四句教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关键在于“意之动”是何意?可理解为:是人的认识、思想、意念、行为等。也就是说:只要人一但要认识、思考、想用、要做等某些事、物,就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了。这确实是一句大白话,这就直接否定了《中庸》天命和朱熹“天理”的思想。但是,却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48)《朱、王善恶论》新谭——意之动”可理解为是人欲望的意念
    再其次,王阳明四句教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的“意之动”可理解为:是人的认识、思想、意念、行为等。又可归纳理解为是人欲望的意念,也就是只要人一有欲望的意念,就可分出人性的善恶来了。那么是根据什么来区分善恶的哪?这就为四句教的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提出了必要,用来回答四句教的第二句提出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