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传》| 那一段沧桑的孤岛岁月

 瘦金体123 2018-03-23

《杨绛传》第3天 来自十点人物志 15:50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遇见有趣的灵魂。


最近,十点人物志开启了“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领读人总结提炼出经典人物传记的精华,带领大家欣赏、分析书中的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可以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一部传记共有10天的精华领读内容,每日更新一期,敬请期待。


文 | 洛熙


昨天我们读到了杨绛和钱钟书喜结良缘,一起到英法留学,相依相伴。在英国,他们迎来了女儿钱瑗的诞生。


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噩耗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欢乐的留学生活,在爱国之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匆匆赶回了国。


回国之后的他们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呢?面对着侵略战争的压迫,他们又将怎样存活下去呢?


今天我们的共读目标是原文的107页至140页。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共读吧!


1

纵然国外风光好,

怎能抵挡炽热爱国情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反法西斯战争,祖国已是山河沦陷,生灵涂炭。


钱钟书和杨绛人在国外,心在国内。他们时刻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国破家亡的消息深深地刺痛了他们的心灵。


于是,在一九三八年的九月,杨绛和钱钟书告别了法国的友人,与女儿钱瑗一起,乘坐法国邮船阿多士II号,踏上了回国的征途。


杨绛和钱钟书已有约定,杨绛带着女儿钱瑗去上海省视父亲杨荫杭,而钱钟书只身一人回清华教书。在船上杨绛已把他的书本笔记和衣物分开。


阿多士II号抵达香港,钱钟书就只身上岸,然后乘坐海船到越南海防,辗转赶赴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昆明,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对于钱钟书的只身离去,杨绛很不放心。圆圆眼看着爸爸坐上小渡船离开大船,渐去渐远,就此不回来了,她直发呆。她还不会说话,杨绛也无法和她解释。


船到上海,杨绛就由钱钟书的弟弟和另一亲戚接到了钱家。


杨绛在钱家过了一夜就带着圆圆到她爸爸处去,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爸爸和姐妹等,顿时泪流满面。



当时,钱家和杨家都逃难避居上海孤岛,居处都很逼仄。杨绛和女儿圆圆有时挤居在钱家,有时挤居在自己的爸爸家。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总归一家人聚在了一起。


孤岛生活是苦寂的,但是杨绛感叹道:“我们不论有多少劳累辛苦,一回家都会从说笑中消散。”


2

再回首,恍然如梦


一九三九年秋,杨绛的弟弟从国外回国。这时,杨家已在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购得一块墓地,她父亲带着杨绛姐妹和弟弟一起回苏州,安葬母亲。


杨绛乘此机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苏州故居,眼中一片狼藉,劫后的惨景,不堪回首。


从前家中热闹,母亲欢笑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满院的枯草与落叶。真可谓是,再回首,恍然如梦!


日寇的野蛮行径,罄竹难书。杨绛家里的遭遇,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的切片。


苏州沦陷,杨绛的母校振华女校被迫关闭。杨绛回到上海后不久,振华女校的校长王季玉就找上门来,与杨绛商量在租界开办振华女校上海分校的事宜。


说干便干,学校的牌子很快就挂上了。这位热心教育的女教育家王季玉任命自己的学生杨绛为上海分校的校长。杨绛只能恭敬不如从命,自谓好比“狗耕田”,当了校长。


在那段时间里,振华女校上海分校的校长杨绛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钱钟书,只好靠鱼雁传达信息,倾诉思念之情。


一九三九年初伏,钱钟书由西南联大回到上海家中,探望妻儿、母亲和叔父等人。


这时辣斐德路的钱家还挤得满满。杨绛的爸爸便叫她大姐姐和小妹妹睡在他的屋里,腾出房间让钱钟书来德坊杨家过暑假。钱钟书住在岳父这边也很开心。


有一天,钱钟书回来满面愁容,说是他爹爹来信,叫他到湖南蓝田去,当英文系主任,同时又可以侍奉父亲。


原来早些时候,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应他的老友廖世承的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院。钱钟书来沪探亲期间,他父亲频发函电,称自己老病,要自己儿子去蓝田教书,以便照料自己。


钱钟书并不愿意丢弃清华的工作。但是他家人全都主张他去。杨绛认为清华这份工作得来不易,而且钱钟书工作未满一年,说什么也不该换工作,对此杨绛烦恼不已。


杨绛等钱钟书到了钱家去,就一一告诉了自己的爸爸,指望听爸爸怎么说。


可是爸爸听了脸上漠无表情,一言不发。杨绛是个乖女儿,爸爸的沉默引她深思。



她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别人只能陈说别人的道理,不该干预。她记起他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定——各持异议,不必求同,所以决定保留自己的意见,不勉强他。


于是,杨绛抽空陪钱钟书同到钱家去。一到那边,她好像一头撞入天罗地网,也好像孙猴儿站在如来佛手掌之上。他们一致沉默,而一致沉默的压力,使钱钟书没有开口的余地。杨绛当然什么也没说,只是照例去“做媳妇”而已。可是她看到了难堪的脸色,尝到了难堪的沉默。


杨绛对丈夫只有同情的份儿了。她接受爸爸的教导,没有给钱钟书增加烦恼。


最后,钱钟书还是乖乖地听从了家里的安排。在十月初,他就和蓝田师院的新同事结伴上路了。


3

艰难度日


杨绛和钱钟书告别以后,继续她的“狗耕田”工作,当她的校长。


这所振华分校,一直维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被迫停办,杨绛又告失业了。


先前杨绛除在振华分校谋事外,同时她还由朋友介绍,为广东富商家的一位小姐做家庭教师,教高中一年级的全部功课。所以在振华分校倒闭后,她的生活也不至于很寥落。


杨绛爸爸的家,则由其大姐姐当家。小妹妹杨必在工部局女中上高中,早出晚归。她的女儿圆圆长得惹人喜爱。她的三姐姐,七妹妹经常带着孩子到外祖父家聚会,大家都把圆圆称作“圆圆头”。


杨绛认为,圆圆得人怜,是因为她乖,说得通道理,还管得住自己。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对“圆圆头”也特别宠爱。杨绛兄弟姊妹,没一个和爸爸一床睡过,而且以前爸爸的床还大得很呢。逃难上海期间,杨荫杭的床只比小床略宽。午睡是圆圆总和外公睡一床,惹得其他兄弟姊妹羡慕不已。


杨绛和女儿钱瑗在父亲杨荫杭家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日子虽然很辛酸,但一家人在一起,也不至于很难熬,唯独少了丈夫钱钟书的相伴。


4

再团聚


转眼到了一九四一年夏天,钱钟书由陆路改乘轮船,辗转返回到上海探亲。


但是辣斐德路钱家的人口还在增加。一年前,杨绛曾在辣斐德路弄堂里租到一间房,住了一个月,退了。这回却哪里也找不到房子,只好挤居钱家楼下客堂里。


两年不见,圆圆好像已经不认识自己的爸爸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


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钱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钱钟书悄悄地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圆圆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妈妈都退居第二了。圆圆始终和爸爸最“哥们”。


至于钱钟书到底说的什么话,杨绛当时没问,后来也没想到问。


从此钱钟书父女俩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


钱钟书这次回上海,只准备度个暑假。他已获悉清华决议聘他回校。所以钱钟书已辞去蓝田的职务,准备再回西南联大。


钱钟书像“痴汉等婆娘”似的一等再等,而清华方面却杳无音讯。一直到这年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上海全部沦陷。钱钟书再想离开也出不去了,只好与夫人厮守在一起,苦度上海的沦陷生活。


刚开始钱钟书没有工作,后来,杨绛父亲杨荫杭就将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女婿,使他有了一份工作,这样生活才有些着落。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一所教会学校。一九四二年春,钱钟书被该校聘为教授,一直做到抗战胜利。同事中最要好的当属陈麟瑞。杨绛夫妇和陈麟瑞夫妇是挚友,杨绛说过:“抗战期间,两家都在上海,住在同一条街上,彼此往来很亲密。我学写剧本是就是受了陈麟瑞同志的鼓励,并由他启蒙的。”


在杨绛夫妇的朋友当中,李健吾也是值得一提的人物。李健吾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杨绛的喜剧就由他执导过。


孤岛期间,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得以出版,陈麟瑞、李健吾作为审阅人,帮助过不少。


杨绛一家挤居在辣斐德路的钱家,一住就是八年。


沦陷区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总能自给自足。在杨绛心里,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钱钟书虽然遭厄运拨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离别。


结语


钱钟书和杨绛匆匆回到了上海,等待他们的是家园的沦陷,亲人的离失。虽然生活艰辛不尽如人意,但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烦恼痛苦都会消散。面对着日益艰难的生活,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未来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难关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今日话题


钱钟书和杨绛在战争的压迫下在上海孤岛艰难度日。战争使多少家园遭受破环,使多少亲人流离失所,战争带给我们的苦难实在太多了,那么你对战争的感受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侵略带来的是生命的伤害,但也有人认为侵略能使各国文化得以交融,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