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菜肴味型分类及其调配应用

 餐意院 2018-03-27



      酸辣味型

    由酸味和辣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酸味和辣味的味型。常见味有:咸酸辣味、咸鲜酸辣味(俗称酸辣味型)、芥末咸鲜酸辣味(俗称芥末味型)。代表菜例有:“酸辣泡菜”、“酸辣肚尖”、“芥末鸭掌”等。

      咸酸辣味

    是以咸味、酸味和辣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风味特点是香辣咸酸、鲜美,清爽利口。多用于冷菜。以盐、白酱油、红油、醋、香油等调配而成。

    其配合中的原理是以盐定咸味,白酱油和味提鲜,辅助咸味之不足。根据“盐咸醋才酸”的道理,此味的咸度应比一般菜肴高些,醋是提鲜、杀菌、解腻、除异味,用量以菜肴食时酸味适中为度,红油香辣提鲜、解腻、压异味,用量以辣味不太浓烈为好,香油用量以菜肴有香味为准。总之,此味型是以咸味为基础,酸味为主体,香鲜辅助味。

    在调配中先将白酱油、醋、盐充分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红油、香油调匀即可。在应用上此味虽香辣咸酸,却比较清淡可口,风味独具。与其它复合味型均可配合,夏秋季节佐以酒饭菜肴都比较适宜。

    最后提醒注意的两点:一是此味的醋一定要选用上品,二是如有红辣椒是鲜品,可将其剁成细茸泥,经盐、醋浸渍腌后来代替红油使用,别有风味。代表的菜例有:“酸辣鸡丝”、“酸辣兔丝”、“酸辣莴笋丝”等。

     咸鲜酸辣味(俗称酸辣味型)

是以咸味、鲜味、酸味和辣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风味特点是醇酸微辣,咸鲜味浓。多用于热菜。以盐、醋、胡椒粉、味精、酱油、料酒、葱、姜、香油、猪油等调配而成。

    配合中其原理是以盐定咸味,酱油和味并增色、提鲜,并辅助定味。醋是提鲜、除异味、解腻,用量以菜肴入口酸味适中为度,胡椒粉用量以菜肴食用时有其特有的清香鲜辣味为准,料酒除异、提鲜、解腻、增香,用量适当,葱、姜增香并除异味,并辅助提高胡椒粉的味,用量宜少,味精提鲜、和味,但对醋的酸味有压抑作用,用量应适度,香油、猪油滋润菜肴,提高香味,用量应满足菜肴的需要,烹制后的此味应是“咸酸辣突出,清香醇正可口”,方能突出风味。

    在烹制过程中,锅内猪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肉粒,煸酥香,再下入其它原料略炒一下,掺入鲜汤,加入盐、料酒、姜、胡椒粉烧沸出味,用湿淀粉勾清芡,加入酱油、醋、味精、葱,味正后盛入碗中,淋上香油即可。此为具有解腻醒酒,调剂胃口,和味提鲜,增进食欲的作用。夏末秋季最适宜,佐酒下饭菜都较适合,此味与其它复合味配合均可。

    应用范围是海参、鱿鱼、蹄筋、鸡肉、禽蛋、蔬菜为原料的菜肴,例如:“酸辣蹄筋”、“酸辣蛋花汤”、“酸辣鱿鱼”、“酸辣虾羹汤”等。

    最后需注意的一点是,此味需掌握咸味是基础,没有一定的咸味,酸味就不好吃(这就是所谓“盐咸醋才酸”的道理所在)。酸与辣的关系,酸味是主体,辣味只是起辅助风味的作用,千万不要改变这层关系。否则,就调配不出正宗的酸辣味型来。

      芥末咸鲜酸辣味(俗称芥末味型)

     是以芥末味、咸味、鲜味、酸味和辣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风味特点是咸酸鲜香,芥末冲辣,清爽解腻。多用于冷菜。以盐、醋、白酱油、芥末糊、味精、香油调配而成。

    配合中其原理是以盐定味,白酱油辅助盐定味、提鲜,用量以组成菜肴的咸度适宜为准,在此基础上,醋提味、除异味、解腻,用量以菜肴在用时酸味适宜为度,调配时重用芥末糊,以冲味突出为好,味精提鲜,是连接咸酸味与冲味的桥梁,使它们互相融合。但味精有降酸味的副作用,因此用量以在成菜后食者有感觉为限,香油增香,用量以香味不压冲味为宜。

    在调制过程中,将盐、白酱油、醋、味精和匀,再加芥末糊(应将芥末用汤汁调散,密闭于盛器中,勿使泄气,临用时取出),调均匀后,再淋入香油。由于此味较清淡,用作春夏两季的下酒菜肴的佐味最好。但此味一般宜配本味鲜美的原料,同时与其它复合味组合均较适宜。

    应用范围是以鸡肉、鱼肚、猪肚、鸭掌、粉丝、白菜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芥末肚丝”、“芥末鱼肚”、“芥末鸭掌”、“芥末鸡丝”等。

     最后需注意的三点:一是芥末糊现制现用,并在上菜时调配其味道更佳。二是如香油加够量后,菜肴仍不滋润,可适量加些植物油。三是如调配的味汁色深,可减少酱油的用量,增大盐的用量,在酌加些晾凉的浓鸡汁。

    附:芥末糊的制作方法,芥末子的叶形似油菜叶,籽实也似油菜籽。芥末子经磨细成粉便是芥末粉。但未经加工的芥末粉味辛辣,具有苦味而无冲味,烹饪上一般不直接使用,而应加工复制成芥末糊才能作为调味品。其制法是:先将芥末粉500克加沸水250ml、醋200克调匀。再加入熟植物油100克、白糖50克拌匀,静置几小时即可。其原理是:糖、醋能减除苦味,醋还能激发冲发味,植物油能使其色泽光润。所以,调拌后(静置2—3小时,除去苦味,激发冲味)即成为香辣、无苦味、冲辣浓郁的芥末糊。如时间紧迫,可在调拌后入蒸笼蒸10分钟左右取出,使其自然冷却,亦收静置后之效果。由于芥末糊香辣味重,含油多,最好在玻璃或陶瓷类容器里存放,并压紧盖严,以防氧化(脂肪氧化酸败现象,俗称“走油”)使芥末发苦,不能食用。

    酸麻味型

    由酸味和麻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酸味和麻味的味型。常见味有:咸酸麻味、咸鲜酸麻味。代表的菜例有:“焦炸肥肠”等。

    咸酸麻味

    是以咸味、酸味和麻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酸麻清香,味美可口。以盐、醋、花椒粉调配而成。调配此味时,咸鲜味是基础味,酸麻味只有在咸鲜味的基础上才能突出。同样,这里的盐是定味,味精提鲜,醋除异味、解腻,花椒香麻(此味型通常也是作为冷热菜佐餐的味碟)

     辣麻味型

    由辣味和麻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辣味和麻味的味型。常见味有:咸辣麻味、咸鲜麻辣味(俗称麻辣味型)。代表菜例有:“水煮肉片”、“麻辣豆腐”等。

     咸辣麻味

    是以咸味、辣味和麻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风味特点是麻辣咸香,味厚不腻。广泛应用于冷菜。主要由盐、白酱油、辣椒油、花椒粉、味精、白糖、香油调配而成。

    配合中其原理是盐定基础咸味,白酱油提鲜,并辅助定味,白糖和味、缓辣、提鲜,使味更有反复,以菜在食时回味略微带甜为佳,要在“咸中有鲜、咸鲜有味”的基础上重用辣椒油、花椒面,使辣麻味突出,在调配中,若无麻辣味则风味全失,若无咸鲜味则麻味没味,要做到虽麻辣而有咸味压,虽咸味有鲜味和,虽性烈有香味诱,正是这样,即使此味性猛烈、味浓厚、刺激大,用以成菜,食者往往是听之则欲,见之则喜,食之尤快。

    在调制过程中,应先将盐、糖、味精在白酱油中熔化,再加入辣椒油、香油、花椒粉。此味时最典型川味,地方色彩浓厚,风味独特。除红油味型外,与其它复合味均不矛盾,尤同糖醋味、咸鲜味配合最佳,佐以下酒、下饭的菜肴都较适宜。

    其应用范围是以鸡、牛、羊等家禽、家畜肉类和家畜内脏为原料的菜肴。例如:“麻辣牛肉”、“麻辣鸡片”、“夫妻肺片”、“棒棒鸡”“灯影牛肉”等

    最后需注意的两点:一是花椒应选用品质高的才有风味,二是如此味凉拌牛肉或牛杂,以上调味品中不可用白酱油,而酌量加食盐以补足咸味。

    咸鲜麻辣味(俗称麻辣味型)

     是以咸味、鲜味、辣味和麻味调味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麻辣味厚,咸鲜而香。广泛应用于热菜式。主要由辣椒、花椒粉、盐、白酱油、味精、料酒、豆豉、蒜苗调配而成。

    配合中其原理是以盐定基础咸味,白酱油和味、提鲜、增香,豆豉提鲜、并增加菜肴的香醇,并和白酱油二者的咸味辅助盐定味。上述三者组成的咸味。要以辣椒面、花椒粉不至于产生空辣、空麻,而是麻辣有味为度,辣椒面还能提色、定香辣味,用量以菜肴色泽红亮、香辣味突出为好,花椒粉香麻,用量以菜肴香麻味突出为宜,味精提鲜、和味,是连接咸味和麻辣味的桥梁,用量以菜肴入口就有感觉为宜,蒜苗增香并点缀风味,用量以成菜后能嗅出其味为宜。总之,要求在烹制后,此复合味应具有咸、香、鲜、麻、辣、烫等特点。

    在调制过程中,应先将豆豉、辣椒面炒香至上色,添入鲜汤。放入原料,烧沸入味后,再加入白酱油、味精。蒜苗提味,收汁浓味起锅后,撒上花椒粉。

    其应用范围是以鸡、鸭、兔、猪、牛、羊等家禽、家畜肉类和家畜内脏以及豆腐为原料的菜肴。例如:“水煮肉片”、“麻辣豆腐”、“麻辣牛肉丝”、“麻辣肉干”、“毛肚火锅”等。此味最适宜烹制麻辣豆腐的调味(制作时一般还应佐以炒香的牛肉或猪油渣碎粒和好汤提味)。此味性烈而味浓厚,但麻辣鲜香咸等味道齐全,用以成菜,别具一格。适用于四季佐酒、下饭的菜肴佐味,与其它复合味都较适宜。

    最后需注意的三点:一是花椒、辣椒、豆豉、白酱油均应选用上品,二是有的则因菜肴的风味需要,掺和一定比例的郫县豆瓣,其风味更佳醇厚鲜香,三是此味虽然重用麻辣调味料,但并不是要辣得令人无法食用,而是要掌握辣而不死,辣而不燥,并使人感到有鲜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