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有什么不同?

 我DeShuWu 2018-03-29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有什么不同?本文将为您解答。

一、尽信书不如无书

尘埃一吹就逝,乌云一阵风来就散。

既然心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何必要去外面去寻求呢?理学家去外面探究的一切,其实心里早就有了。如果真理是外面寻求到的,如何与我们的心相融呢?理学家向外寻求真理的手法之一,就是书本知识。

书本的知识,一定都是对的吗?如果说书本说砒霜能吃,难道你不用心想,拿起来就吃吗。这就是心学和理学的区别。实际上,心学和理学就这个一个区别。

理学家还有个不容易被察觉的区别。理学家为了弥补心的缺陷,会毫无目的的去外面寻找新的知识。这有点像肉猪。

只要他认为是能消化的东西,他都要去吃。而心学家首先是认为这个知识有必要去追寻,然后才去追寻。前者是先探究、再用心。后者是先用心、再探究。

王阳明的妹夫,最得意的弟子-徐爱。曾经对王阳明的“心即理”产生过疑问:世界上那么多道理,如果不去心外探求,如何才能得到呢?

王阳明叹息说,我问你,你孝顺父母的,是从父母得来的,还是从心上得到的?就如同一个杀猪的,只要把刀磨的锋利,天下就没有杀不死的猪。

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两个字。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肯用心,就没有做不到的。良知是无所不能的,能升天升地。心外无理。

朱熹是在没有问题的时候去寻找问题。王阳明是在问题来的时候,才来探究问题。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个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喜欢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而西方人则喜欢和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得幸福。

二、“万物一体”的奥秘

“心即理”就是解释人际关系的伦理学的。把“心即理”这一法则从伦理学中拎出来,放到别的学科中,就有点重心不稳,显得摇摇晃晃的。

不过,这也正是心学的伟大之处,他永远把中心放在自己的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致良知,这样就少了外界的很多烦忧。

人生在世,第一大难题不是洪水猛兽这些大自然的挑战,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即理法则,就是让人彻悟到解决这种关系的最佳方法。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法则,衍生出来的次法则就是:心外无物!

心外怎么会没有物质?对于唯物主义者而言,这话实在是惊世骇俗,在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之前,必须了解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法则: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最早是理学家程颐的发现。

人和万物都是和天地互相摩擦中产生的气中诞生的,那些特别有灵气的“气”产生了人。由此成了万物之灵。人和动物,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有责任把万物看成是自己的手足兄弟。

看到小孩子在井口玩耍,我们的心都揪起来。真正的君子,要远离厨房。因为看到鸡鸭血淋淋的样子,心都碎了。不能和万物一体的人,就是不仁的人。

仁,生生不息就是仁。对万物怀有活泼的、敏感的态度。麻木就是不仁。生理上有对万物的知觉 。我们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我们的心因为天地万物而存在。没有天地万物,我们的心也就不存在了。王阳明这段话,貌似是唯心论。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体,单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弟子问,“知行合一,为什么要单独提倡知和行呢?就像我去酒铺买酒,总不能说,给我个酒馆,再给我来点酒吧?”

王阳明说,这完全是古人的良苦用心啊,就像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懵懵懂懂的去做事情,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只是机械的去做,不懂得思考。对这种人,就要特意的提出个“知”,要在做事中用过脑子,这样,他才能真的“行”。

另一种人,每天忙忙叨叨的,不知道思考。每天光凭着想象把他放入幻想的梦呓中,从来不想着实践。对这种人,就要特地提出个“行”字。告诉他:就是胡思乱想,也应该有个思路在。这样,他才能真的“知”。

这好比我们喝茶,茶水是由茶叶和白水组成。但是有人就吃茶叶。而有人就喝白水。对喝茶叶的人,我们说用水。对喜欢喝白水的人,我们要跟他说用茶叶。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说知行合一了。

就算你是个吃货,也肯定是有了想要吃的心,才知道你要吃东西了。

要吃的心属于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你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肯定是放到嘴里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本文选编自《《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CIO的夜读时光

❶ 智能时代;

❷ 读“CIO的夜读时光”;

❸ 欢迎关注“CIO的夜读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