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 春温

 学中医书馆 2023-06-27 发布于山东

2. 春温

前言

本资料是我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摘录笔记归纳,共摘录了七十八个病症和全部辩证的对症方剂

.由朱永库老人编辑.整理.本人喜欢电脑网.酷爱中医.自学中医20多年,积累了很多中医资料.但

从不给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药方治疗。我今年75岁,45岁后从没去医院

看过病,没打过针,没住过院.有病自己用中药调理就好了。发表本资料目的是为了行善积德

,供有缘人共享。

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初起以高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等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多发于春季。

春温资料

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初起以高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等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多发于春季。

  本病在历代医学文献中论述颇多,大多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论,把本病作为。伏寒化温。而发生的伏气温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挥。宋代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首先提出了“春温”病名,并指出其发生有“冬伤于寒,至春发者”;有“冬不伤寒,面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有“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到了明初的王安遭认为本病是热邪自内达外而致,指出因伏郛内发而呈现里热之证,从而肯定了“清里”为主的治疗原则。叶天士也认为春温系伏邪为病,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伹在中医文献中,春温的概念不尽一致。有以春温概括春季的各种温病,如邵仙根在{伤寒指掌}中说:“春温病有两种: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者,名目春;若春令太热.外受时邪而病者,此感而即发之春温也.”其所说感而即发之春温实属风温。

现代医学中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9。1 病因病理 .

  本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如{素问.金匮真盲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指出了不能保养阴精者,在春天可发为温病。由于正虚邪袭,病邪在里,因而起病之初即见里热炽盛表现。亦有兼见表证者,但为时甚短。根据本病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可把其发病类型分为两种:一是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的。称为“伏邪自发”,二是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证的。称为“新婚引发”。

  本病虽是以邪郁内发,里热炽盛为特点,但由于人体惑邪有轻重,正虚程度亦有不同,因此,起病之初有热郁气分和热郁营分之分.热邪郁发气分的,邪虽盛,正亦强,其病情较郁发营分的为轻,如病势发展、则可向营、血分深入。热郁营分,为热邪深伏,营阴亏耗。病情较郁发气分的为重。其病势发展,如兼见气分证,说明邪有向外透达之机,则转归较好;如深入血分,或耗伤下焦肝肾之阴,说明阴竭正虚。预后较差.由于本病里热炽盛,邪热甚易侵犯心包而发生神昏。又由于本病患者阴精先亏,加之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液更易耗损.故本病多见热盛动风;至病变后期,每致热烁肝肾之阴而为邪少虚多之候。

  9.2 诊断要点

  ①病发于眷季,起病急骤,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小便黄赤等里热证候。少数病例亦可兼见头痛,恶寒,无汗等卫表证,但其表证较轻,短暂即失而纯见里热证候。

    ②本病在病变过程中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后期易致肾阴耗损、虚风内动。

  ⑧本病应与风温相区别。两者虽均发生于春季,但本病属伏邪温病之类,初起以里热证为主;风温属新感温病之类,初起以肺卫之表热证为主. .

  9.8 辨证论治

  本病是热邪内郁,病发于里的温病,其治疗原则.以清泄里热方主,并须注意顾阴,透邪外出。热在气分的,初起即宜苦寒清泄里热;热在营分的,主以清营解毒、透热外达;如兼有表证的,在清里同时,佐以解表。如热盛动血,迫血妄行而见斑疹或出血的,治宜清热凉血解毒;热盛动风的,治宜凉肝息风;热伤肝肾之阴的,治宜滋养肝肾之阴。

  9.3.1 气分证治

  9.3.1。1 热郁胆腑

  [症状) 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本证见于春温初起温热病邪郁发于胆腑气分的患者。口苦,心烦,脉弦数等均系热邪郁于胆腑的表现: 口苦、心烦是热毒内蒸,胆火上扰所致;脉弦数是热郁胆腑之征。身热为急性热病所必见,本证热郁于里,自不例外。热必伤津,故口渴、尿少色黄。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胸胁为肝胆经络循行之处,胆热则胸胁不舒。至于舌红苔黄,更是里热明证。

  若病初起除上见证而又兼见头痛、恶寒、无汗或少汗者,是热邪内郁胆腑,兼有表邪外遏卫气,正邪相争之故。它与风温初起必有肺卫见症,而无胆腑热郁的脉症显然有别。’

  [治法]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兼有表证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

  黄芩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炙)一钱 大枣(擘)三枚 淡豆豉四钱 玄参三钱

  水五杯,煮取八分三杯,温服一杯。日再服,夜一服。

  方中以黄芩为君,苦寒泻火,直清胆热。配合玄参养阴生津、清热解毒。并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方中所用豆豉可宣发郁热、透邪外达。在临床运用时,其中芍药可用白芍;炙甘草性偏温补,可易以有清热解毒之功伪生甘草;大枣亦偏温,可去而不用。春温初起之用本方是示人以治里热阴伤之证,须用清热坚阴为主之法,至于具体运用,还可以作灵活加减。

  如热郁少阳之经,寒热往来而胸胁胀闷、心烦明显者,加入柴胡、山栀以疏解少阳郁热。

如兼有表证者,可加葛根、蝉衣、薄荷等透解郁表之邪。如呕吐较甚,或呕吐如喷者,为胆热炽盛,上逆犯胃,可加龙胆草、川连清泄胆热,并佐玉枢丹止呕。

  9.3。1。2 热郁胸膈

  [症状] 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

此为邪热在胸膈气分,郁而不宣,故见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脉数等症。本证虽属邪热在里,但里热未甚,津液未伤,所以一般多身热不甚,舌苔微黄而无舌燥口渴等症。

  [治法) 清宜郁热

  [方药]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绵裹)四合 。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

  本方以栀子清热,豆豉宣郁达表,合之以清宣胸中郁热。在临床运用时,尚须根据病情予以加减。如兼有卫分表证,可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解表透邪。如兼津伤口渴者,可加花粉以生津止渴。如兼气逆呕吐者,加姜竹茹以降逆止呕。

  9.3.1。3 热灼胸膈

  (症状) 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本证为邪热灼于胸膈所致.里热亢盛,故身热不已。热灼胸膈,则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热盛上焦,耗灼津液,则口渴、唇焦、咽燥。里热盛,故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便秘为腑气不降,但腹部并不硬满胀痛,且脉不沉实,则非阳明热结腑实之征。

  (治法] 清泄膈热

  [方药] 凉膈散(《局方》)

  大黄(酒浸)二两 芒硝一两 甘草六钱 山栀子(炒焦)八钱 薄荷七钱 黄芩(酒炒)

一两 连翘一两 '

  研为末,每服四、五钱至一两,加竹叶十五片,清水煎,去滓,温服。日三夜二得下热退为度.

  本方以连翘、薄荷、竹叶、山栀、黄芩清泄胸膈热邪;大黄、芒硝、甘草通腑引热下行,以共奏清泄胸膈热邪之效。

  如兼见阳明腑实者,本方亦可用。如大便不秘而烦躁、口渴、唇焦者,可去芒硝,加花粉 芦根以生津除烦。

  9.3.1.4 阳明热盛

  (症状) 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喜凉饮,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或滑数。

  此为热邪未从少阳外解,反传入阳明,形成里热亢盛之侯。邪盛正旺.正邪剧烈抗争,外蒸肌肉,内迫胃津,乃见壮热、恶热、心烦、汗液大出等症。阳明之脉荣于面,阳明热甚则面赤,甚则目赤。邪热既盛,汗泄又多,津液大为耗损,故渴喜凉饮.热邪内盛,故脉形洪大有力。舌苔黄燥亦系热盛津伤之症。总之,本证以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大有力为辨证关键。

  (治法] 清热保津

  (方药) 白虎汤(方见风温章)

  阳明热盛津伤,故用此方以清泄里热,保护津液,方中石膏辛淡甘寒,清胃热而解肌;知母苦寒性润,助石膏泄热,并可滋水润燥而除烦;甘草、粳米养胃生津,共奏清热保津之效。

  在临床运用时,若热盛津伤,烦渴甚的,可加山栀、竹叶、石斛、芦根以清热解毒、生津除烦。若热扰神明而谵语的,可加犀角、连翘、竹叶卷心以泄热清心。若热盛波及肝经,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搐搦者,可配合羚羊角、钩藤、菊花等以凉肝息风。若气阴两伤、微喘、脉芤,可加人参以清热生津益气.

  9。3.5. 阳明热结

   春温病胃热不解,可下犯大肠.与肠中积滞相结,形成阳明热结之证。其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均可参见风温章。但由于本病患者每有阴精亏虚,且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耗灼阴液正气,所以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相杂之证,即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或阳明热结兼气液两虚。此外,本病邪热亦可盛于小肠,下注膀胱,形成阳明腑实与小肠热盛兼见之证。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温为阳邪,最易伤阴,病至热结肠燥,津液耗伤更甚。身热、腹满、便秘皆为阳明腑实内结之见症;口干,唇燥,舌苔焦燥则属阴液亏损之见症。脉沉细是腑实阴亏之象。

  (治法) 滋阴攻下

  (方药)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玄参一两 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八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本方由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加硝、黄而成。其中玄参咸寒,滋阴降火,麦冬、生地甘寒,滋阴润燥,三药相合有养阴生津润燥通便之效。大黄、芒硝泻热软坚攻下腑实。

  如邪热已去,仅是阴亏而肠燥便秘的,可减去硝、黄,以防克伐伤正,只须用增液汤以。增水行舟。即可.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 身热,腹痛,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见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苔千黄或焦黑,脉象沉弱或沉细。

  本证是燥结腑实,应下失下,气液两虚之候。身热,腹满便秘,苔干黄或焦黑为阳明腑实之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为阴液亏损之征。倦怠少气,撮空肢颤,目不了了,脉沉弱、沉细为正气虚衰所致。本证与前证相比,虽均为虚实互见之证,但前者为腑实而阴液耗伤,此则属腑实而气液俱虚,这是两者的区别点.

  [治法) 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细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玄参五钱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半(另煎) 当归一钱半 海参两条(洗) 姜汁六匙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两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

  本方系以陶节庵之黄龙汤加减变化而成,故名新加黄龙汤。方中用人参、甘草扶补正气,大黄、芒硝泻热软坚,麦冬、生地、玄参滋阴润燥,海参滋补阴液咸寒软坚,姜汁宣胃肠气机,当归和血分之滞,以使气血和畅,胃气宜通,则药得以运化,而能施展其祛邪扶正之作用。

  ⑧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

  [症状) 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本证为阳明腑实,小肠热盛之候。热盛于里,腑实内阻,故身热而大便不通。小肠热盛.

下注膀胱,则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而尿色红赤。热盛,津液不克上承,则时烦渴甚。

  (治法] 治宜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

  [方药] 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

  本方是由导赤散合调胃承气汤加减而成,故名导赤承气。方取大黄、芒硝攻下腑实;生地、赤芍、黄连、黄柏滋阴泄热。临床上海见肠腑热结得去,膀胱之热亦解,而小便自可通利。

  9.8.2 营血分证治 .

  9.3。2.1 热灼营阴

  [症状)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咽燥口干而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本证多见于营阴素虚而受邪较重的患者,所以发病之初即可见营热较盛、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之证。亦有病发于气分,热不外解而内陷入营,出现本证者。阴损热炽,则身热夜甚.咽干不甚渴,舌绛无苔而脉形细数。营气通于心,热毒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躁扰,甚至时有谵语。此与阳明热盛、腑实的昏谵,可从是否有大渴、大汗及大便是否燥结,腹部有无满 痛,舌上有无苔垢等方面进行区别。热毒内闭营中,窜于血络,则见斑疹隐隐,此与热陷血分、迫血外溢、斑疹稠密显露者显然不同,不难辨别。如由气分初传入营,则舌上多有部分薄黄苔,若邪全已入营分,则舌呈纯绛而少苔垢。 .

  (治法] 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玄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本方为清泄营分热邪的主方。其中犀角咸寒主清心营,黄连苦寒配犀角清热解毒。生地、玄参、麦冬以清热滋阴。银花、连翘、竹叶性凉质轻,以清透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这是遵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用丹参既可除烦躁,养心血,又能活脉络清瘀热。诸药配合,共奏凉营清心,透热转气之效。

  如兼有表证,可酌加豆豉、薄荷、牛蒡子等以宜透表邪。如黄苔尽退,舌转深绛,为热毒由营渐转入血,可撤去银翘等气药。 .

  9。3。2.2 气营(血)两燔

  (症状) 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绎苔黄,脉数。

  本证为气分热邪未解,营血分热毒又盛,以致形成气营(血)两燔。其症壮热,头痛.口渴,苔黄乃气分热盛之象。舌绛,烦躁则系热扰心营之证。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为血热炽盛,阴伤血瘀,损络迫血所致。

  本证特点是既有气分证,又有营、血分证,与单纯之热盛气分或热入营、血分者,其见症均有所不同。 、

  (治法) 气营(血)两清。一般可用加减玉女煎;斑疹显露色深的,宜用化斑汤;证情严重的,可用清瘟败毒饮。

 (方药)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温病条辨》)

  生石膏三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本方是吴鞠通以景岳玉女煎加减而成。方用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玄参、生地、麦冬凉营滋阴,合之共奏清气凉营之效。用于气营同病而热毒尚不炽盛之证为宜。

  化斑汤(《温病条辨》)

  生石膏一两(捣细)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玄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滓再煮一钟,夜一服。

  本方即白虎汤加犀角、玄参而成。为吴鞠通根据《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治则而制定的方剂。斑厉胃,胃主肌肉,阳明热毒内郁营血,外郁肌表,故用白虎汤清气解肌,泄热救阴。但斑出色深,是热毒较重而脉络瘀滞,逼迫营血之象,故加犀角.玄参以清营血以解毒。临床运用时,尚可根据病情酌加丹皮、赤芍等以凉血散血,大青叶、竹叶、蝉衣等以清热化斑解毒。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

  生石膏 大剂六一八两,中剂二一四两,小剂八钱一一两二钱。

  生地黄 大剂六钱一一两,中剂三一五钱,小剂二一四钱。

  犀角 大剂六一八钱,中剂三一直钱,小剂一-一钱半。

  真川连 大剂四钱一六钱,中剂二钱一四钱

  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各取一般常用量)

  水煎服,先煮石膏,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本方由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而成。因此具有数方的综合协同作用,能大解热毒而清气血,故有清瘟败毒之名。本证热毒亢盛,病情较重,用本方较当。 . .

  9。3.2。3 热盛迫血

  (症状] 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色紫黑,成片成块,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本证为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候。心主血、藏神,热陷血分,扰于神明则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热盛于营血则身体灼热。热邪伤络,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见不同部位的出血。如阳络伤,血溢于上则见吐血、衄血;阴络伤,血溢于下则见便血、溺血;表络伤,血溢肌肉,瘀于皮下则斑出稠密成片。斑色紫黑,舌质深绛,脉数是血分热盛毒重之象。

  本证与。热灼营阴。比较,病势更重,营分证仅见斑疹隐隐,本证则不只斑点显露,且分布稠密,甚至成片,有的还见上下,内外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状。

  本证与气营(血)两燔证比较,二者虽都有血热迫血见症,但本证是热毒内陷血分,迫血妄行,而无大渴、苔黄之气热表现;气血两燔证则血热炽而气热亦盛。

  [治法] 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 犀角地黄汤(引《温病条辨})

  千地黄一两 生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次服。

  本方以犀角清热凉血解毒,配生地既可解血中热毒而止血,又可生津益阴。芍药和营泄热,丹皮凉血散血,同助犀、地以奏凉血散血、清热解毒之效。在临床运用时,如热毒重而热势高者,可加大青叶、知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如斑色紫赤,可加大青叶、玄参、丹参、紫草,以增强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如神昏较重者,可加安宫牛黄丸,以清心醒神。如出血显著者,可加蒲黄、侧柏叶、茜草、白茅根等以增强凉血散血止血的作用。

  9.3。2.4 热与血结

  (症状) 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千而漱水不欲咽,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 .

  本证乃热毒内陷血分,热搏血瘀,蓄于下焦之候。少腹坚满,大便色黑,是热与血结,瘀蓄于内之故。按之作痛,小便自利,是血热内结少腹而瘀热不在膀胱之象。心主血,血分瘀热上扰心神,故见神志如狂,或时清时乱。热毒在里,津液耗伤故口干,但热在血分,邪已入阴,且血溢内蓄,故虽思水润燥而不欲下咽。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是热与血结之征。邪实血瘀,气血运行受阻,则脉现沉实或涩。

  [治法] 攻下泄热,活血逐瘀。

  [方药) 桃仁承气汤(引《温病条辨》)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桃仁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本方是以《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加减而成。热瘀相结,若独清热则瘀不去,独祛瘀则热不解,故当清热祛瘀并用。方中用丹皮、赤芍、桃仁清热凉血消瘀。大黄、芒硝泄热软坚,攻逐)0P结。当归养血和血,并行血中之气,使气帅血行,以期瘀血热邪从下而解。

  9。a.8 热入心包证治

  9。3.3.1 热闭心包

  [症状) 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痰壅气粗,舌蹇肢厥。

  本证多系营分失治,热毒深陷,内闭心包的危证。热毒内陷,耗血伤津,灼津成痰,痰热阻络,神志被蒙,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而痰壅息粗。舌为心之苗,痰热阻于心窍,故舌短缩而转动不灵。热毒闭遏于内,则身灼热如焚而手足厥冷,其厥冷的程度与热闭的浅深成正比,因此有“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之说。

  本证昏谵与热灼营阴而见时有谵语者的病机有所不同,程度亦有轻重之别。热在营分的神昏,是因营热扰及心包,尚无痰热内堵,所以昏谵较轻,或有时尚清醒而无舌蹇、肢厥之象;本证则痰热已堵闭心窍,危及神明,故昏谵较重,甚至昏迷不醒而舌蹇、肢厥,两者以此为辨。

  (治法) 清心开窍

  (方药) 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方见风温章)

  9.3。3。瘤 内闭外脱

  (症状) 神昏谵语,或不语如尸,躁扰不安,气短息促,手足厥冷,冷汗自出,大便闭。舌绛色暗,干燥起刺,欲伸无力,脉细疾或沉弱。

  本证是因热毒内闭,开闭不及时,或不得法,致闭厥不返,热炽津耗,热毒内阻而闭,阳气外越而脱,故既见内闭之神昏谵语,不语如尸,肢厥,便闭等症,又见外脱之肤冷汗出,气息短促等症。余如躁扰不安,脉细疾、沉弱,舌质绎暗,干燥起刺,欲伸无力,皆是热毒内闭与心之气阴亏伤之象。 、 。

  [治法) 开闭固脱

  (方药) 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方见风温章)。

  9.3.唾 热盛动风证治

  (症状) 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痉厥,舌干绛,脉弦数。

  本证是热邪内陷,深入厥阴,热盛动风之候。热毒内盛,故身壮热。热极生风,厥气上逆,扰于清空,则头晕胀痛。热扰心神,则狂乱不宁,甚则神识昏迷。肝藏血,主筋,血热窜扰经脉,并灼伤肝阴则手足躁扰,筋脉拘急,四肢抽搐,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邪气内郁,气机受阻,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舌千绛,为血热内郁伤津之象。热盛而肝风内动,故见脉弦数。

  [治法) 凉肝息风 .

  (方药)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角片一钱五分(先煎) 霜桑叶二钱 川贝四钱(去心) 鲜生地五钱 双钩藤三钱(后入) 滁菊花三钱 茯神木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八分 鲜竹茹五钱(与羚角片先煎代水)

  本方用羚羊角、钩藤为主以凉肝息风止痉。桑叶、菊花轻清宜透,助羚角、钩藤以平息肝风,并透热外出。热炽阴伤,阴伤风动,故重用生地滋养阴液,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加强生地的作用,滋养筋脉以缓拘急。热盛煎熬津液成痰,热挟痰浊,瘀阻络窍,并扰神明,故用茯神宁心安神,贝母、竹茹清肝胆郁热而化痰进络。诸药合用,收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效。在临床运用时,当视证情予以灵活加减。如兼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可加生石膏、知母等以大清气热;如兼腑实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等攻下泄热;如兼营血分热盛而见舌质红绛,肌肤发斑者,可加犀角、板蓝根、丹皮、紫草等凉血解毒;如项强痛显著,可加葛根以解项背之挛急;如角弓反张或抽搐较重,可加全蝎、地龙、蜈蚣等以息风止痉;如神昏不醒,可加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加菖蒲、郁金以化痰开窍醒神;如痰涎壅甚,可加竹沥、生姜汁以涤痰。

  9.s.5 热灼真阴证治

  9.3.5.1 阴虚火炽

  (症状) 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等。

  本证为热伤肾阴,心火亢盛之候。热邪深入少阴,心火上亢.肾阴下虚,以致阴愈虚则火愈亢,火愈亢则阴愈虚,相互影响,其病益甚,故证见心烦不眠。此即吴鞠通所说的“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身热,苔黄或薄黑而干,舌红,脉细数等,都是阴虚火盛之象。

  [治法] 育阴清热

  [方药] 黄连阿胶汤(引《温病条辨净)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阿胶三钱 白芍一钱 鸡子黄二枚

  水八杯,先煮三物,取三杯,去渣,纳胶烊尽,再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

  本方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只是在用量上作了相应的缩减。方中以黄连、黄芩清邪热,泄心火;阿胶、白芍滋肝肾,养真阴;鸡子黄养心而滋肾。合为刚柔相济,抑壮火而救阴精之方。

  9.3。5.2 肾阴耗损

  (症状) 身热不甚,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或神倦,耳聋,脉虚软或结代。

  本证为春温重证后期的表现。热毒余邪久羁,损伤肝肾真阴,以致精血耗伤,虚热不退,属邪少虚多之候。阴虚不能制阳则阳偏亢而低热不已.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焦,是肾阴亏损.津难上承之象。舌质千绛,甚则紫晦,是肝血肾液耗伤之证。邪少虚多则脉虚软无力,阴亏液涸则脉行艰涩,故搏动时止而结、代脉见。若阴津亏损较甚,神失所养,则可见神倦欲眠之虚衰疲惫表现。此外,肾开窍于耳,肾阴亏耗,精气无力上通于耳,则肾窍失聪,即《灵枢.决气篇’说:“精脱者耳聋”。此为纯虚之候,与热郁少阳之实证耳聋者迥然有别:少阳证耳聋,乃系少阳风热上扰,清窍不利所致,其耳聋为“两耳无所闻”,多有胀闷之感,且必有一系列少阳见症;本证之耳聋乃肾之精气不能上通于耳所引起,因此,这种耳聋一般无胀闷之感,而有一系列真阴亏损之证。温病后期见此,如不及早滋养精气,则复聪不易。再者.本证与上证比较,两者均属真阴亏虚,但上证为阴虚而阳热上亢.本证则纯属阴精亏损,临床审证,不可相混。

  [治法) 滋阴养液

  [方药]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

  炙甘草六钱 干地黄六钱 生白芍六钱 麦冬五钱(不去心)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主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臼芍各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本方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组成,为温热病邪深入下焦,肝肾阴伤之治疗主方。吴鞠通说:“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方中用炙甘草为主药,以补益化生气血之本时中气,而达津充阴复的目’的,生地、阿胶、麦冬;白芍都是益阴生津之品,以滋养肝肾之阴,麻仁亦可润燥。全方共奏滋阴退热,养液润燥之效。

  如因误治,汗之不当,劫灼阴液,耗伤心气,以致气不外调而扦自出,心失所养,中无所主而震震悸动者,则宜本方去麻仁,加生龙骨,生牡蛎(方名救逆汤)以滋阴敛汗,摄阳固脱;如脉虚大欲散,更加人参以补益元气,增强固脱之力。

  9.3.5.3 虚风内动

  [症状) 手足蠕动或瘛疚,心中侬侬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

  本证为水不涵木, 以致虚风内动之候。多由肾阴耗损证发展而来,故多见于本病的后期。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热邪羁留;真阴被灼,水亏木旺,筋脉失养而拘挛,以致出现手足蠕动,甚或瘛疚之动风见症。心中憺憺大动;系心之气阴双亏,心失所养之故。若阴掖亏虚,而将有阴阳离决的危象时,则可出现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裂,亦是阴液枯涸,失养失润所致。舌于绛或光绛无苔、脉虚皆为肾阴耗损之证。

  本证与热盛动风证虽均为肝风内动,但病机有虚实之别,证情亦有差异。热盛动风证多见于病的极期阶段,为。热极生风。,其证属实,多在发痉的同时,伴有壮热、肢厥;神昏、头胀痛、渴饮、苔燥、脉弦数等症状;本证多见于病的后期阶段,为。血虚生风。,其证属虚,故呈现一派虚象,'两者不准辨别。何秀山说:。血虚生风者,非真风也,实因血不养筋,觞脉掏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疚,类似风动,故名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期多见此证者,以热伤血液故也。.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 生白芍六钱 麦冬五钱(不去心) 阿胶三钱'麻仁三钱 生牡蛎五钱 生鳖甲八钱 生龟板一两。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本方系加减复脉汤加牡蛎、鳖甲、龟板而成,在滋养肝肾之阴的同时,加三甲以潜阳息风。

  如因误治阴襄严重而时时欲脱,纯虚无邪者,宜用大定风珠,以留阴敛阳,防止虚脱。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生白芍六钱 阿胶三钱 生龟板四钱 干地黄六钱 麻仁二钱 五味子二钱 生牡蛎四钱 麦冬六钱(连心) 炙甘草四钱 鸡子黄二枚 生鳖甲四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喘加人参; 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本方系三甲复脉汤加鸡子黄、五味子而成。取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以增强滋阴息风之效;五味子补阴敛阳以防厥脱之变。

  9.8.6 邪留阴分证治

  (症状]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等。

  本证多见于春温后期,由于余邪留伏阴分所致。人体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余热内留。卫气夜入阴分鼓动余热,则两阳相得,阴不能制,故入夜身热;至晨卫气出阴分而行于阳则热退身凉,但因余热混处营阴,不随卫气外出,故热虽退而身无汗。.邪留阴分,病不在胃肠,故能进饮食。然余热久留,营阴耗损而不能充养肌肤,故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都是余热耗损阴液之象。阴虚夜热病情虽轻,但低热久延,耗阴伤正,也不能忽视。

  (治则] 滋阴透热 .

  (方药]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分) .

  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本方以鳖甲滋阴入络搜邪,青蒿芳香透络,配合鳖甲领阴分余热外出。丹皮泻伏火,生地养阴清热,知母清热生津润燥,合为养阴透热之方。本方不仅用于温病有效,对于其它病,只要具有“阴虚夜热”证者也可使用。

  9。4 小结 '

  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临床上以发病急、病情重及初起以里热较盛证侯为其特点。本病初发有热郁气分和营分之别,但初起也有兼见卫分证的。

  本病诊断要点主要应抓住初起里热盛的证候特点,结合发病季节进行审辨。并与风温初起以表热证为主者加以区别。

  春温是病发于里的温病。发病之初,里热已盛,既病之后,伤钥也快,所以初起以苦寒坚阴,直清里热为主,并须处处顾护阴液,以鼓邪外出。

  本病初起热郁气分,病发胆腑的治宜黄芩汤加味以苦寒清热,宜郁透琅;病发气分,郁于上焦胸膈的,治宜栀子豉汤,如邪热灼于胸膈的则治宜凉膈散;阳明热盛的,治宜白虎汤清热保津;热结肠腑的,治宜调胃承气汤攻下泄热。若兼阴液亏损,宜合以增液汤以滋阴;兼气液两虚的则宜新加黄龙汤攻补兼施;兼小肠热盛,小便不利者,则可用导赤承气汤,通肠腑之结,泄小肠之热。

  初起热郁营分而热灼营阴的,治宜清营汤清泄营热。气营两燔,一般治宜加减玉女煎气营两清,如斑疹重的用化斑汤清热化斑,证情严重的用清瘟败毒饮清气血、解热毒;热盛迫血的,治宜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热与血结的,治宜桃仁承气汤凉血逐瘀。邪热闭于心包者宜用清宫汤加。三宝。清心开窍;如兼有外脱者,宜用生脉散或参附汤配服至宝丹之类以开闭陶脱。热盛动风的,治宜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 .

  病至后期,热灼真阴。如属阻虚火炽的,治宜黄连阿胶汤育阴清热;如为肾阴耗损的,治宜加减复脉汤滋阴养液;至于邪留阴分的证治,则以青蒿鳖甲汤滋阴透热为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