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浮刺法之十 - 浮刺针灸疗法的理论探讨 (二)】文/何树槐【名医名家苑谈】

 兰馨jiejie 2018-04-07



在浮刺针灸理论探讨(一)中讲述了浮刺的部位是在体表腠理,人体中的卫气营气运行于腠理。


卫气营气源于脾胃中的水谷之精微,卫气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且卫气慓疾滑利,善于运行,行气行血,温养肌肉,复加飞经走气的苍龙摆尾手法,通常能迅速获得治疗效果,这是浮刺能获得效果的原理之一。


此外浮刺还与津液的输布有关。



1.

腠理与津液



腠理是津液的储存、排泄、输布、调节的器官,津液在气的推动下以三焦为通道运行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腠理,以濡养、滋润肌肤腠理,通过表皮和汗液排泄废物,内外气的交流,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卓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则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分肉,冲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这些经文都说明了卫气、津液运行于腠理,有温养、调节、代谢腠理的作用。


2.

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津液是人体水液的总称,来源于水谷之精微,通过脾的运化、肺的宣发和肃降、肾气的激发,分布到脏腑和形体器官,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脾的运化、输布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肺接受脾传送来的津液,一方面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和肺朝百脉的结构,将津液输送到体表腠理,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下输内脏。


肾的推动和调控作用,津液经肾气的蒸腾作用而输布,《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肾中元气对津液的输布和代谢起重要的作用。


3.

津液与营血的转换


津液和血液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津液在卫气的作用下,入于脉中转化为血,当机体内津液亏少时,血中的津液也可从脉中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


正如《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4.

腠理是津液转化的“节”点



营血和津液运行于腠理,营血和津液在卫气的作用下互相转换,转换的部位是腠理。有转换就有转换的交接点,这个交接点,就是一个“节”,我认为这个“节”就是针灸中的穴位


《灵枢·痈疽》:“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


这段经文内容有五个方面:

1)说明卫气和津液输布到腠理,注溪谷,渗孙络。


2)津液和调即津液通过呼吸和代谢转化为血。


3)转化成血入于孙络,孙络满,入于络脉,络脉满入于经脉,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4)津液转化成发生盛障碍,可以通过切诊获得。


5)治疗方法是补虚泄实。


文中的溪谷即是肌肉之间会合处或缝隙处或纹理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肉分之间,溪谷之会,是营卫会聚之处。


营卫之气渗于腠理孙络,津液在此行呼吸发代谢,然后入于脉中而成血。所以腠理是津液转变成血的交接处,这个交界处即是“节”。如果津液或营血发生异常,可以通过切诊判断虚实,进行补虚泻实的治疗。


“节”也是腧穴的别称,腧穴在古代又可称为“溪谷”、“节”。


《素问·五脏生成篇》解释谓:“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再如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以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5. 小结


总之,津液源于水谷之精微,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输布于内脏和体表的腠理。津液和血液在卫气的作用下可相互转化,转化的部位在腠理,这个转化的点就是“节”,也是针灸中的穴位


而卫气根源于肾,充实于脾,由肺宣发到体表的腠理。在人体一旦发生病理变化,或由外致腠理,或由内致腠理,都必然反应到“节”,临床上可根据“节”的变化进行针刺治疗。


浮刺法针刺在腠理通过营卫之气调节津液的转化,促进了人体的自愈功能,是浮刺法获得了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这一理念可以理解为什么针刺不在经穴上也可获得效果。 其区别在于溪、谷不同,孙络和经脉有异。




  学术思想:


首先,强调针灸辨证论治,应以五步为序。即:

1.脏腑经络定位。

2.根据脉、证、舌的特点定性。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

4.辨标本。

5.确定治疗大法。


其次,主张经络病应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第三,主张用中医理论解释经穴的主治功能,使其纳入中医轨道从“经验论”中解脱出来。


第四,擅用“浅刺多穴法”。其特点是适宜治疗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和邪气阻络的病证。


第五,哮喘治疗应散风熄风。


第六,华佗夹脊穴功于调理气血。临床上常用的有血管性偏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手麻症)、植物神经紊乱(半身麻木、肢凉等)、脑血管病等。


第七,同经相应取穴法效果卓著。诸如肌肉的损伤或痉挛、韧带的损伤、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疼痛等均可。 医疗特长:擅长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疼痛症、癫证、痴呆、性功能减退及妇科杂病等。


国际交流:

曾多次为日本学者讲学。1978年赴叙利亚讲学医疗,1983年赴泰国讲学,1986年到意大利参加第25届世界眼科大会,发表了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论文,1978年到莫洛哥,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1989年到意大利讲学。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曾撰写著作

《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针灸学》(上、下册)古籍出版社(主编)。《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委)。《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针灸学》(教学参考从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实用针灸辞典》知识出版社(编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