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干姜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两次温服。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主治)肺中虚冷,吐涎沫,眩晕,不咳不渴,小便频数或
遗尿不禁,舌润苔淡白,脉浮数或沉微;手足厥冷,吐逆烦躁,
咽中干,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
喜按,肠鸣便溏,口不渴者;脾胃阳虚之吐血、便血,血色黯
淡,四肢不温,口不渴,苔白脉迟者。
(临证加减)
1.脾气虚弱,纳少神疲,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兼化痰
湿;肺虚失约束,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益智仁、银杏肉等味,以
敛气摄涎;肾虚而不能纳气者,加钟乳石、五味子,另吞服蛤蚧
粉(每次2g,每日2次),以收敛肺气,摄纳肾气。
2.小儿遗尿加茯苓、桑螵蛸、白术、半夏。 (原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遣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
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
渴。(5)
甘草乾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乾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盒,去滓,分温再服。
(词语注解] ①吐涎沫:指吐出白色轻浮的稀涎。
②多涎唾:指口中唾液连绵不断。
(经义阐释) 此论虚寒肺痿的证治。肺痿乃肺气萎弱不用,以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为
特征,其辨证有虚热与虚寒之分。虚热肺痿的成因已如前述,本条曰“此为肺中冷”“上
虚不能制下”,提示肺气虚冷为虚寒肺痿的病机。肺主气司宣发,若“肺中虚冷”,气失
宣发,则津液不能洒陈于脏腑,反聚肺中,遂频吐涎沫,且口中唾液多。肺气虚通调失
常,津液直趋膀胱,故小便频数或遗尿。不咳是因肺气痿弱,而无上逆之势。“不渴”是
虚寒肺痿的主症之一,辨证时具有鉴别意义。一是与虚热肺痿相区别。因虚热肺痿是
“热在上焦”,且始于“重亡津液”,所以可能口渴。本证则上焦无热,反而虚冷,当然不
渴。二是与消渴病相鉴别。虚寒肺痿虽小便数,却口不渴,与消渴病小便多,必然口渴
引饮迥异。肺气虚冷,萎废不用,致清阳不升,头目失于温养,故眩.除上述诸证外,结
合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条文“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虚寒性肺痿还可见张口呼吸、
短气等现象。既然肺中虚冷,故当温复肺气,方用甘草干姜汤。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一句是本条的疑点,历来看法不一。归纳诸家的观点,主
要有两种,一是认为此句文义难明,主张存疑,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金匮要
略>>四版、五版教材;一是随文释义,但其义又各有别。有的认为此指肺痿服温药后转
属消渴,当随证调治之,如喻嘉言。有的则认为此句是从服甘草干姜汤后的反应,辨别
上证是否为肺痿,如唐宗海。以上观点皆各有所据,然根据.《素问.气厥论》云“心移
寒于肺,肺消,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而临床亦确有少数属于气虚或阳虚的消渴,所
以喻氏之见对理解原文还是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此外,有的注家将原文中的“肺中冷”作为病证名称,提出本证不属肺痿,而是有
别于肺痿的肺冷证,如唐宗海、黄树曾,其依据主要认为肺痿当有咳、渴。但从仲景常
将病名冠以条文之首这一行文特点来看,本条仍宜归属肺痿病。
(方药评析) 方中补虚的炙甘草倍于温肺的干姜,体现了以补益肺气为主。应该注
意的是干姜炮之,则减其辛散之性,使其守而不走,以防辛散更伤肺气。然而“此证虽
云肺中冷,其源未偿不由胃阳虚乏”(《金匮要略辑义》)。所以以五行的角度看,本方又
是补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的具体运用。
(文献选录] 喻昌:肺热则膀胱气化亦热,小便必赤涩而不能多。若肺痿之候,但
吐涎沫而不咳,复不渴,反遗尿而小便数者,何其与本病相反耶?必其人上虚不能制下,
以故小便无所收摄耳。此为肺中冷,阴气上巅,侮其阳气,故必眩。阴寒之气,凝滞津
液,故多涎唾。若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明是消渴饮一溲二之证,更当消息之矣。
(《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
尤怡:此举肺痿之属虚冷者,以见病变之不同。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
痿;冷则气沮,故亦不用而痿也。遗尿、小便数者,肺金不用而气化无权,斯膀胱无制
而津液不藏也。头眩、多涎唾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干
姜,甘辛合用;为温肺复气之剂。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则属消渴,盖小便数而渴者为
消渴,不渴者,非下虚即肺冷也。(《金匮要略心典》)
唐宗海:此言肺痿之证,自当吐涎沫,然必见咳、渴、不遗尿、目不眩,乃为肺痿
证也。若吐涎沫而不咳,又不渴,必遗浊,小便数,以肺阳虚不能制下,此为肺中冷,不
当作肺痿治矣。必眩多涎唾,宜甘草干姜汤以温肺。若作痿证而用清润,则反误矣。或
服汤渴者,又为饮一溲二之下渴证,亦非肺痿也。层层缴转,以辨其非肺痿,而仲师辨
肺痿之真面尽见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按:喻注兼论证变治亦变,尤注精于病机分析,唐注着眼于肺痿的鉴别,各具特色。
(临床应用] (1)《外台》引《备急方》:疗吐逆,水米不下,用本方。
(2)《直指方》:本方加大枣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又云: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虚
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
(3)《朱氏集验方》:二神汤(即本方)治吐血极妙。
(4)《方极》:治厥而烦躁,多涎唾者。
(5)治疗遗尿:李氏用本方加味(炙甘草18g,炙干姜9g,炙黄芪12g,益智仁9g,
制巴戟lOg)治愈l例遗尿多年,辨属肺气虚冷,肾阳式微的患儿。李氏(2,用本方加味分
别治愈2例属于肺阳虚的遗尿。如夏××,女,7岁,夜间遗尿,尿后仍不觉醒。前医曾
用补脾补肾之法,疗效欠佳。唯服缩泉丸…狗肉可暂效,停服即如故。平素口渴喜饮,饮
水愈多,遗尿愈甚。畏寒肢冷,面白少华,少气懒言,尿频而量少,口中流涎,易感冒,
自汗。脉象细弱,右寸尤甚,舌淡,苔薄白。此肺阳虚为主,夜间主阴,故遗尿多见于
夜卧阳虚之时,服温涩药仅能暂效。投以甘草干姜汤加味;甘草、黄芪各15g,干姜12g,
石菖蒲7g。3剂后遗尿大减,夜睡能唤醒,不再流涎,四肢转温。守上方7剂,诸症逐
渐消失,嘱间服参苓白术散以善后。秦氏亦用本方加炙黄芪、党参治愈l例肺气虚寒的
遗尿患儿。
(6)治疗出血证:李氏用本方治疗l例肺寒咯血。张××,女,40岁,工人。慢
支咳嗽五年,冬春发作严重,咳嗽吐痰稀薄带血,血色黯淡不鲜,胸闷,后背形寒,舌
苔淡白,脉细濡.选用止咳化痰凉血止血之剂,咳不止而咯血愈甚。症由寒饮蕴肺,肺
失肃降,久咳肺虚,络伤血溢。前贤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止血。”去其致病之因,复
其气化之常,逆乱之血,自可循经。方用:炙甘草5g,炮干姜5g,茯苓12g,炙黄芪12g,
煅花蕊石15g(先煎),侧柏叶15g。三帖后,咳嗽减轻,痰血消失。继用涤饮化痰肃肺
之剂,调理而愈。另治1例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五年的虚寒便血者,用本方加炙黄芪、
炒白芍、明阿胶、制军炭,服药旬日而愈。
(7)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病出现的胃脘痛、呕吐:刘氏“,治疗l例急性胃肠炎,
症见胃脘痛,呕吐、腹泻,辨属寒邪犯胃,气机受阻,以本方加陈皮、生姜、蔗糖或白
芍而愈。汪氏等“,用甘草干姜汤加赤芍治疗消化性溃疡3l例,其中全部病例有上腹部疼
痛。25例有吞酸嘈杂,11例有呕吐酸水,食欲不振15例,便秘12例,腹泻4例,腹胀
不适8例,头晕目眩14例,腰酸16例,苔薄白者12例,灰薄者1例,薄黄者10例,舌
光无苔者2例,白腻厚苔者3例,黄腻者3例,脉弦者12例,脉缓者9例,脉濡者10例。
处方:炙甘草20g~30g,淡干姜4g,赤芍10g。临证时随证加减。结果取得满意的疗效,
有效率达90.5%左右,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8)治疗泄泻:有报道用本方加苍术、木香作散剂服,治愈l例慢性结肠炎,泄泻
三年,腹痛作胀,症易中焦虚寒,脾胃运化无权,湿停致泻者。还有介绍本方加淡附片、
焦白术、益智仁、炒扁豆治愈1例中焦虚寒兼命火不充的泄泻伴脐腹痛者。
(9)治寒证:朱氏用本方(甘草10—15g,干姜10—15钱)治疗寒证34例,其中
胃脘痛8例,吐酸2例、脘腹胀2例,肠鸣腹泻1例、胸痛2例、眩晕13例,咳喘2例,
经来腹痛4例,虽见症各异,但脉迟、舌淡、苔白、不渴多同,故异病同治而取效。
(10)治劳淋:谢氏用本方加人参或党参治疗因肺脏功能衰退所致的老年性劳淋11
例,取得可喜疗效。
(11)治眩晕:何氏对阴寒内盛,水不化气,影响气机升降所致的眩晕,偏属脾肺
者,以甘草干姜汤为主方,配加宣肺化痰、健脾降逆之品治疗.若偏于肾者,则加附桂
之属。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发现甘草浸膏对实验性溃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的
某些成分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和甲醇提取物FM、00等成分都能
直接抑制胃肠道的平滑肌,甘草中的FM100成分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此外,还发现甘草有
镇咳、解毒、抑菌、抗炎、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以及免疫抑制作用等。据观察干
姜浸剂对小鼠自发运动有抑制倾向,在醋酸法中呈现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应激性溃疡亦
有抑制作用倾向,这可能与其对胃液分泌及胃酸的抑制作用有关。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