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加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lOg(去节) 桂枝6g(去皮)
甘草3g(炙) 杏仁12g(去皮尖) 白术12g .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ral,去上沫,再下
诸药,煮取250mi,去滓,温服80ra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者,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
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
碱,适当减少毒性;葛根汤中,其淀粉能防麻黄碱的挥发,所含
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作用,减少麻黄毒性;
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
为了破坏部分蒽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作用,并使消炎、收敛作
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
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其量
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功效;栝蒌实先煎,
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
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浙江
中医杂志,1981,(5):199]
(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
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
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
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
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
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
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
分,后世则分赤白。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
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
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
用之亦无大汗之弊。我认为,苍术发汗之说,未可尽信,只能认
为苍术走表之力胜于白术,而走表之药并不等于发汗,如黄芪也
走表,岂可认为能发汗,故本证以用苍术为佳。[金匮诠释.上海中
医学院出版社,1986]
5.麻黄、桂枝、白术(或苍术)、甘草。水煎服。治寒湿腹
胀,身重身冷无汗者,名麻桂术甘汤。[脉因证治]
6.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
加姜、葱,水煎服。治伤后着寒,名麻桂温经汤。[外科补要]
7.麻黄八钱,苍术五钱,黄芪一钱五分,草豆蔻六分,柴
胡五分,羌活五分,生甘草四分,当归梢四分,防风四分,炙甘
草三分,黄芩三分,五味子九个。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临
卧服。治秋冬每夜五更咳,连声不绝,至天明日高方缓,口苦,
两胁下痛,心下痞闷,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疼痛,痰唾涎沫,El
晚神昏哈欠,不进饮食,名麻黄苍术汤.[兰室秘藏]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
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
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词语注解) ①火攻:指用火法外治,迫使发汗。古代火法约有熏蒸、热熨、文、温
针等。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阳气为湿
邪郁压,运行受阻,出现全身疼痛、烦躁不安状态。本条叙证过简,依据从药测证和发其汗为宜
句,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由于表实,因此须用麻黄加术汤发汗祛湿,使邪从汗解。但不
可用火攻以强迫出汗,恐湿化为热,致有发黄或衄血等变证,如《伤寒论.太阳病》所说:“太阳
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阴相薰灼,其身发黄,阳
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指出太阳中风、火劫发汗的变证。
(方药评析) 本方是麻黄汤加白术组成,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加白术健脾去湿。麻
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
且也是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体方法。
(文献选录] 赵以德:此为气湿之邪,盖邪者,湿与寒合,故令人身疼。大法:表
实成热,则可发汗。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今是证虽不云发热,而烦已生,
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不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故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
其微汗尔.然湿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发痉之变,所以
戒人慎之。(《金匮玉函经二注》)
魏荔彤:湿家身烦疼,外感寒湿也。其内有湿,不必论其何因,惟以先治其表之寒
湿为急也。仲景所以云可用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也。麻黄散太阳表湿,杏仁降泄逆
气,甘术燥补中土,更以取微汗,为治表之金针,此固以之治表邪也,而内因之湿为寒
为热,俱兼理而无妨碍矣。故治湿病之里,以利小水为第一义;而治湿病之表,以取微
汗为第一义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
陈念祖:湿家之表证,其身烦疼而不发黄,可知未郁于内而为热也。且无小便不利,
可知未入于里而为痹也。表则宜汗,而不宜大汗。斟酌其适可者,当与麻黄加术汤,发
其微似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致火逼汗过多而变证也,况又有湿与热合,致衄增黄
之虑乎。(《金匮要略浅注》)
(临床应用] (1)治热痹。徐氏治例,证见肢节红肿,疼痛、手不可近,动作不
利,形寒壮热,日晡增剧,腹痛,腹泻,舌红,苔根白腻,脉数。用桂枝白虎汤为主,合
麻黄加术及麻杏苡甘汤加减:桂枝、麻黄各3g,羌活、独活、防风、赤芍、白芍各9g,
白术、生熟苡仁各12g,知母6g,生石膏、忍冬藤、丹参各15g,桑枝(酒炒)30g。服
1剂症大减,服6剂,诸症尽失。
(2)治荨麻疹。刘氏”用麻黄加术汤治疗荨麻疹病人30余例.处方:麻黄、桂枝、
杏仁各lOg,甘草6g,白术12g。每日分早晚2次服,一般轻者2剂,重者5剂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