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 | 梁刚慧:教育的本质是“ 点亮”(二)

 孙记艳360 2018-04-21


( 接上期 )

教育就是点亮、

唤醒和激发

在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之前,梁刚慧局长先讲了自己做一线教师时的一段经历。曾经有学生问他:“ 梁老师,我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对此,梁刚慧并没有“ 好为人师”,急于向学生“ 传道解惑”,他只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过去学英语的方法好不好,有没有效果。如果效果不好,那就要改进一下。如何改进呢?可以去请教英语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去查询网络,可以去翻阅相关书籍。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总结思考之后,他再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这样学生的进步表面上看似乎会慢一些,但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中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必将使他受益无穷。”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唤醒与激发,正是梁刚慧所信奉的教育法则

他说,教育的本质是改变人,使其由不好到好,由无知到博学,由没有能力到具备一定的能力。改变的方式,当然可以通过外力向其施压,迫其改变,即“ 照亮”他人。这一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旦没有了外力的牵引,没有了外来的“光源”,改变的进程就会缓慢甚至停滞,而且长期处于外力的牵引之下,人会对改变失去兴趣,越来越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因此,最佳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点亮”,点亮人性的光辉,点亮人的自信与自强,点亮人积极向上、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主动性,点亮人的闪光点。

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教育的发展应该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发展为皈依。“照亮”只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 点亮”才是一种主动的生命行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如果点亮了教师,那么整个师资队伍的热情与干劲都会被调动起来,每一堂课都能有特点,有创意,有情趣,有活力,为学生所向往,学校必将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作为教师,如果点亮了学生,那孩子们就会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敢于迎对困难与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就会更加相信自己具备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并尽可能地去张扬它,发展它,最终成就最好、最精彩的自己。

“这就像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压力,是破坏,而从内部打破则是成长,是新生。”通过一个巧妙的比喻,梁刚慧更加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的“ 点亮教育”思想。他认为,靠外力驱动的成长终不会长久,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学会在学生面前“示弱”,给他们一些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这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理想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点亮教育”再出发:

培育

岭南教育生态名镇


2016年,梁刚慧通过竞岗,走上了狮山镇教育局局长的岗位。这于他而言,一方面是机遇——他可以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去践行自己的“点亮教育”,造福更多学子,惠泽一方百姓;另一方面,这更是对他的挑战:狮山地处珠三角广佛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佛山高新区的核心园区,被定位为“ 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经济实力雄厚,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中名列第二,居广东之首。在这一背景下,区域教育既要应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学生体量增大的压力,又要充分发挥、履行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进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


站在新的起点,梁刚慧带领区域教育人创新性地提出了“ 培育岭南教育生态名镇”的战略目标,这是全体狮山教育人的梦想、责任与追求。在这一蓝图下,梁刚慧携他的“ 点亮教育”再出发,带领狮山教育人踏上了新的探索之旅、创新之旅、希望之旅

“教育是一个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要想使教育人实现“点亮他人,明亮自己;点亮自己,明亮他人”的目标,就必须加强队伍建设,由此,构建“ 学习·研究型”组织的区域行动策略应运而生。狮山一方面加强“外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甚至学习名企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为己所用;同时加强“ 内炼”,各个学校都组建了“学习·研究型”组织,老师们在学习交流中不断实现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研究,全面搭建师生成长平台,狮山率先引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项目,其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与‘点亮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着力打造新基础教育研究生态共生体,逐步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基础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谈及未来,梁刚慧充满信心。而一年来狮山在中高考、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体育、社区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区域教育进一步的优质均衡发展,也正是对“ 点亮教育”崭新实践成果的最好证明。

熟悉梁刚慧的人都还记得,他在局长竞岗演说时,关于自我介绍的内容只讲了45秒,其余时间都是在阐述自己对于狮山教育未来发展的设想与规划。正如他所言,“一位教育管理者,不是要向别人炫耀你曾经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重在今后你能为当地教育带来哪些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梁刚慧,“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脚踏实地、返本开新的探索中,点亮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之光

来源 |《教育家》杂志2018年1月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