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永康:蒲公英也秀色可餐?采尽吃绝后,花无三两朵!

 静雅轩345 2018-05-04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一直是一种娇娇弱弱的花草而绝不是野菜,古往今来都与口福无关。但这些年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国人,在不知道吃什么好的时候,就开始吃一些“另类”的食物,过去上不了台面的、不敢上台面的、不忍上台面的东西,都堂而皇之进入美味佳肴的序列。前些年,有人大吃野生动物,近些年则又大吃野生植物。在某些专家和媒体美食推介泛滥、养生讲座助推的背景下,野花蒲公英们就不可幸免地成了吃货眼中的“野菜”。


当然,有些花和菜也是很难界定清楚的,花也可以作菜,譬如苏东坡诗中“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的黄花(萱草)菜,也可以当花观赏,比如辛弃疾词里“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荠菜。在正常情况下,花与菜的属性和功能还是泾渭分明的,只有在大灾荒之年,断顿的人们为了维持生命,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野菜和野花(包括树皮)弄来果腹充饥。而在当今这“物质大丰富”时期,人们为什么要趋之若鹜地到乡野去采摘蒲公英们来改变膳食结构呢?目的就是一个,养生与治病。专家说,蒲公英富含胆碱、有机酸、菊糖等,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同时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药食兼用”这四个字太有诱惑力了。在吃什么都怕中毒吃什么都怕长胖的当下,具有减肥、降血脂、祛斑等药效而又能烹调出人间美味的蒲公英就在劫难逃了。春天,很多城里人都到郊外或乡下踏青了,过去踏青是观山看水望晴空,现在是俯首弯腰找草丛,这踏青就变成“拔青”了,拔一切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如折耳根、车前子、金银草等等,这些也没啥可非议的,民以食为天嘛。但现在在专家的“指点”下,似乎全民又盯上蒲公英了。我就不得站出来说几句话,因为这不是食为天,而是暴殄天物。


蒲公英是啥?是我童年生活中少有的开心物。蒲公英那类似野菊的花开过之后,长长的通体透明的茎就顶起一个圆圆的花球,那是蒲公英毛茸茸、白生生的种子。在放学的路上摘下一柄,放在嘴边轻轻一吹,绒球瞬间解体,种子随风飘散飞向四面八方。有时,也会恶作剧般吹散在某位女同学的发辫上,换来一个嗔怪的眼神和挥动小粉拳的追打,真就是少小无猜的最快乐的时光了,那散布的蒲公英的种子就是童年的梦幻。若干年后,看电影《巴山夜雨》,里面有首插曲《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听得我热泪长流——“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飘荡……”几十年过去了,我仍会时不时哼唱几句。



喜爱蒲公英的另一原因是喜爱一幅叫《蒲公英》的版画,这是四川版画家吴凡先生的代表作,画面十分简洁:一个小女孩盘腿坐在草地上,手持一柄蒲公英,微微的仰头,微微鼓腮,噘嘴,吹散蒲公英的种子。画面充满诗情和童趣,情景感染力很强,画家用刻刀把美好刻进了人心,成为那个时代最为经典的视觉记忆,直到今天仍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吴先生2015年去世,享年92岁。他没有看到今天的人们如此糟践他钟爱的蒲公英,想来也算是一件幸事。


我心目中蒲公英是一个飞翔的精灵,是儿时最好的玩伴,追着蒲公英的种子奔跑是常见的乡村场景。我真担心,在不久的将来,蒲公英会不会绝种,把村童有限的快乐也给带走了。蒲公英一般在五月前后开花。但人们在三四月份就把蒲公英挖走,哪里还有花开呢?没有花就没有种子,也就没有种子的传播,新生命在哪里孕育呢?


蒲公英可以入药,古代的中医药典早有记载,但我们的祖先没有让蒲公英绝种。因为它是药,是用来治病的,而不是让人吃的菜。大概因了“是药三分毒”,故而前人在蒲公英的配伍上也是很有考究很讲分寸的,即使采摘也一定在结籽之后,且有限度,不会“斩草除根”。古人知道生态平衡的重要,不会让生物链断了。正如宋代文人叶适诗云:“但求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而今天的某些所谓“吃客”“吃货”,为一己之私利,要么竭泽而渔,要么“赶尽杀绝”,不给自己留后路,不给后人留生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因为人们疯狂地采摘,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见到蒲公英了。今年业已如此,明年呢?后年呢?……


“满头白发何须记,漫把青春化爱桥”。蒲公英是最有诗意的植物之一,其象征意义是纯洁美好,但这纯洁美好却是相当脆弱的,需要人们的呵护。有的人口口声声标榜要过诗性的生活,要诗意栖地居,但当诗意就在他身边的时候,却干些扼杀诗情、践踏美好、抛弃情怀的傻事。这,也算是一类叶公吧。


停不了的爱——这是蒲公英的花语。真希望人们脚下留情,手下留情,嘴边留情,莫让蒲公英的爱终止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