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成都小吃,立马想到龙抄手、赖汤圆、三大炮的,是看过政府宣传片的外地人;迅速说出哪里有最好吃的糖油果子和蛋烘糕的,是怀揣着儿时情怀的小年轻;能够讲出郭汤圆与赖汤圆之争、说出水晶凉卷、窝丝油花、菊花酥、龙眼冻的讲究,是见证过成都小吃起起落落的老辈子。 如果问那些老辈子成都小吃究竟是什么,他们会很肯定地告诉你:成都小吃这个叫法就错了。真正发源于成都的被纳入小吃范围的美食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由成都周边市县传来的,客观而准确的说法应该称为“四川小吃”。小吃这个分类最早就源于四川,是用来区别于官派餐馆的筵席上呈现的那些食物,说白了,就是无法登大雅之堂的都被称为小吃。所以小吃是一个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各种糕饼、羹汤、及席菜细点,还有一个与外地小吃不同的地方,就是四川小吃还包括一些肉类食品,如“夫妻肺片”、“棒棒鸡”、“怪味兔”、“软烧鸭子”、“小笼蒸牛肉”等等。 要说成都小吃的特点,口味多肯定要算一个,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红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鲜、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种,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品种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变化。这些丰富的口味和厨师们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每一家小吃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来不会因为某种产品的火爆而跟风售卖。比如同样作为成都著名的小吃汤圆,赖汤圆和郭汤圆都有自己的独特品种:赖汤圆擅长黑芝麻、鸡油和麻酱,郭汤圆则以洗沙见长。 另一方面,成都小吃品种繁多,制作工艺各有不同,讲究色、香、味、形,在烹饪技法上也十分多样化,其中也有不少极具技术含量的精品。比如成都小吃当中的“金丝面”就以技术复杂讲究而闻名。从和面到成熟,金丝面要经历八道工序,步骤倒是很容易说清楚,但要真正做到“细如金丝”能够穿过针孔,只要一根火柴就能烧尽一束面条的程度,考验的就是厨师数十年练就的手艺。 最重要的是,由于小吃的门槛低、投资少,也因种类太过繁多,再加上不断地创新,都导致了小吃门类竞争激烈。优质小吃被广大食客所喜爱,逐渐出了名,一般的品种得以保留,劣质的被淘汰。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我们再谈起成都小吃的时候,发现曾经喜欢的以及市面上能够吃到的,很多都不是从前那些。除了技术的失传,食客口味变化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曾经很受欢迎的三合泥,在缺衣少食的困难时代,能够吃到糯米、黑豆、芝麻、猪油、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蜜饯做出来的它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现在的人光是看看食材构成应该只能浮现出“油腻”二字吧。 不过,小吃跟川菜一样,从来都是发展的,不用太过怀念已经消失了。试着在街市间找一找你会发现,那些小吃制作的技法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另外,好好享受当前也很重要,所以我们特地选出了如今很受欢迎的8个成都小吃门类,看看里面有没有你喜欢吃的那一家。 NO.1 |锅盔 | 锅盔发明有许多说法,这里暂且不议,有趣的是那些卖锅盔的都很有默契:从来不吆喝叫卖,单凭手中的擀面棒敲击案板,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以招徕客人。成都人是熟悉这种声音的,只要听这“滴答、滴答、滴滴答答、滴……答、答、答、叭!”这“叭!”的最后一声,便是生锅盔击向案板时的声响,便知锅盔铺开始营业了!
| 正宗军屯锅魁 | 成都叫“正宗军屯锅魁”的不计其数,唯独推荐了132厂附近这家,原因很直接:够地道,能够吃出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虽然远在三环外,也不妨碍一帮吃货慕名而来。更可喜的是,这边的物价上涨幅度和市中心简直没法比,十年如一日的价格足够赚回车程费。店铺不算大,找的时候要仔细一点。如果吃完锅盔还觉得不过瘾,没关系,这里的糖油果子也鼎鼎有名。
| 邱二哥锅盔 | 邱二哥从1987年开始就在这儿卖锅盔,所以,也是成都为数不多能找到以前打锅盔影子的地方。锅盔品种有白面、红糖、混糖、椒盐,都是用高筋面粉,老面发酵、揉面是个气力活,得一口气使劲儿揉上15分钟,看到邱二哥一个人做还是蛮辛苦的。相比最畅销的红糖锅盔,好好吃饭记者更青睐混糖,甜蜜全方位融入锅盔中,从哪儿咬一口都是开心的滋味。
| 严太婆锅盔 | 号称“蓉城第一锅魁”,生意最火爆的时候门口会站三、四十人,有时还会搞“限购”,每人只能买4个。遵循古老的做法,采用钢炭炭烤。4分钟煎饼,1分钟烤制,炉火要烧得很旺。出来的锅魁,外皮会烤成馕的缩小版:蓬蓬的、脆脆的,特别像梳打饼干。内馅也很特别,除了常规的牛肉、猪肉之外,还入乡随俗的加入了成都人喜爱的拱嘴儿、耳片、笋丝、三丝和凉粉凉面。
NO.2 |蹄花 | 广东人把蹄花汤称作“猪手汤”,到底还是没有成都的“蹄花汤”那么风情万种——说到这个词时,一定要在“花”后稍顿,再念“汤”,才够劲道,当那“蹄花”还未走到面前,已经从吆喝声中感受到它浓郁又富有质感的诱惑。更何况,这种诱惑还常常在凌晨三四点出现。
| 杨姐小吃 | 成都年轻人中赫赫有名的夜市小摊,许多在兰桂坊泡完夜店的人都要来这儿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蹄花汤解酒,因此,杨姐小吃的客流峰值其实从半夜2点才开始。由于是夜市摊形式,蹄花汤并没有很大份,但味道极佳。 除了蹄花汤,来这里还得尝试一下星光炒饭。其实就是肉丝加上各种时蔬,据说有个自称“星光”的人最早拜托摊主这样炒,慢慢便流传开后,就固定叫“星光炒饭”了。
| 胖哥蹄花 | 严格意义上来说,胖哥蹄花算不上专业的蹄花餐馆,种类少,菜单上全是各种炒菜和炒饭,但这里的蹄花汤却是镇店招牌。一整支蹄花炖得软烂鲜香,先喝一口汤暖胃,再咬上一口蹄花,整个嘴里都是猪骨的浓香,口感上和一些清汤寡水的蹄花汤有着天差地别。如果单点一份蹄花汤,店主会为你配上一碗白饭,嫌口淡的话可以再点一盘青椒肉丝炒饭,一点也不油腻,特别巴适。
| 酸辣食足 | 这家蹄花没有汤,而是凉拌路数。弹丸之地的小铺子,每天要卖掉上百根猪蹄花。老板娘麻溜地把整根猪蹄宰成玲珑小块,悉数倒进盆里,接着撒入了芹菜、洋葱和好多种调料。用铁勺快速搅拌几下,一根优秀的猪蹄就带着刺激的辛辣味递到你手里。老板娘叮嘱到:记着等半小时后再吃,这会儿糖可还没化开。第一口猪蹄的滋味,真是这酸爽,才过瘾!
NO.3 |蛋烘糕 | 无论从哪种发明传说来看,蛋烘糕都是一种意外得来的美食。可能是从姑姑筵得到的启发,也可能真的是某次做多的面糊舍不得丢,再利用之后得来的惊喜。这些发明理由都不影响它成为百搭、自选、美味的打尖食物。
| 贺记蛋烘糕 | 不用多说,几乎成都人都晓得,因为紧邻石室中学,因此一部分老成都人对它的感情可以追述到学生时代。这家现在在成都有许多分店,菊乐路、红星路、双林路都有,但文庙西街这家是店主贺氏夫妇经营二十多年的心血。有人说,在成都没吃过贺记蛋烘糕就等于没吃过蛋烘糕,为了表示敬意,好好吃饭记者拉上几个小伙伴,把店里的每种蛋烘糕都试了一遍,最终,肉松味蛋烘糕成为最佳。
| 工人村陆记蛋烘糕 | 这家蛋烘糕有多火?除了火到上中央电视台,许多第一次来的人看到排得长长的队伍直接就要知难而退。网传这家店位置隐蔽十分不好找。哪里不好找?远远看到长龙一样的队伍不就找到了?虽然生意红火,但店主做蛋烘糕还是依照自己的步调:准备了两个炉子,一个用来烤,一个用来烘,一点也不马虎。如果你下定了决心来排队,建议你准备好空腹多吃几个,才对得起排队浪费的时间。
| 高记蛋烘糕 | 师从成都民间蛋烘糕前三甲之一的兴隆街蛋烘糕,据说90年代初它就在华兴街、太升路、兴隆街这一带推车兜卖,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路过都要买几个解馋。后来生意做大以后,也盘了个门面来卖蛋烘糕和消暑点心。而昭忠祠这家老板儿高师就是兴隆街蛋烘糕主烤人的侄子,继承了家族手艺,看蛋烘糕烤得皮厚馅多,应该没的拐的。
NO.4 |甜水面| 用时下的话来说,甜水面是四川风味小吃中的“女汉子”。粗壮的面条,具有硬朗、坚韧的风格,一上嘴就能感觉它的力度,然而口味回甜就是它柔美的一面。
| 张老五凉粉 | 没得说,现在要吃甜水面首推张老五。国营老店的风格,顾客多是老成都人。进店以后,先付钱买票,然后抢个位子,耐心等待凉粉甜水面上场。相比主场凉粉,配角甜水面也不输气势。面条有幺指拇粗细,口感筋道,关键还不粘牙,辣中带甜,让甜水面控无法抗拒。相比别家,这儿的甜水面的甜味要更重些。
| 谢记甜水面 | 也是大隐于市的一家店,开在抚琴小区里,去之前最好打听一下,或者叫上去吃过的朋友,不然很可能找不到。店里雷打不动的招牌就是甜水面,酱料足、味道浓,啫喱般粘稠看上去很有食欲。和很多成都有名的老店一样,回头客是主流人群。第一次去的人要注意,老板只卖早午市,一般下午三点就关门过自己的生活去了。
| 小名堂担担甜水面 | 分店各布成都市区,我们去的是位于红星路二段的这家。因为紧邻繁华地段,对初来乍到者和游客而言也十分容易找到。这里的甜水面真是越吃胃口越好,黄豆面、红油辣椒、姜蒜水的比例拿捏得刚刚好,配上筋道的粗面条,跐溜送进嘴里,浓浓的甜和辣味瞬间激起食欲,让人想要多叫上几碗。不过甜水面热量偏高,不想摄入过多卡路里的话还是点到为止。
NO.5 | 红油水饺 | 水饺在四川只是作为一种小吃,与北方作为主食的水饺有很多不同之处。四川水饺馅料多用猪肉制作,一般不添加其他蔬菜和配料。成都水饺最具代表性就是钟水饺,只是现在真正懂得起的成都人,想吃红油水饺大抵是不会去钟水饺的了。
| 父子水饺 | 店面是独栋红砖平房,显得沧桑而市井。由于店面太小,老板把桌椅搬到了外面,若不是门口一颗大树遮阴,在夏天要热死一大帮人。店里的招牌是红油肉饺,就是地道的成都红油口味。饺子皮够筋道,由此看出老板的擀面功夫不俗,难怪可以红这么多年。需要注意的是,父子水饺只贩售午市,想要尝鲜的话要早一点去。
| 春阳水饺 | 春阳水饺发迹于四川师范大学那条著名的好吃街,后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发扬光大。和钟水饺一样,春阳水饺也是纯肉馅的,但处理得好,一点也不显得油腻。红油水饺皮很薄,但韧劲十足。红油汁里的作料也不外乎红油、糖、醋、盐、蒜蓉等寻常物,但只因把握得特别精确和得当,所以味道特别好,吃起来香辣适口,回味无穷。
| 牛水饺 | 82小区里面,在那家比较歪的太婆水饺附近。和歪太婆相比,老板简直是太热情了,食客绝对不得受气。红油水饺皮薄肉多,味道巴适。另外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它家还有三大炮、甜水面、煮凉粉、粉蒸牛肉这些成都小吃,都在中上水准,尤其是三大炮,爆款,晚了就没有了。 人均:20元 地址:猛追湾东街82信箱23栋3单元102
NO.6 | 肥肠粉 | 肥肠粉没什么好说,它的固定搭档冒结子要有故事得多。什么叫“冒结子”呢,就是卖肥肠粉的小食店,先把猪小肠加工熟了,再打成一个个的结——俗话叫“疙瘩儿”,专门放在一边待用。冒结子的“冒”,在川菜中十分普遍:用漏勺把生的或半成品的食材装入其中,放入预先调试好的、滚烫的汤锅里,根据菜品的不同掌握火候,恰到好处之时,取出装碗,趁热食用。
| 甘记马鞍北路肥肠粉 | 这家店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融入了活色生香的老成都魅力,香辣爽口的味道从未改变。一碗红汤肥肠粉、一个现冒节子、一个油酥锅盔,就是一次饕餮之旅。店里每天都热闹非凡,一座难求,人多时就只有坐外面端着吃。
| 白家三友冒节子肥肠粉 | 早在网上热传的“一张百元大钞吃遍成都小吃”中,白家肥肠粉就荣耀上榜。冒粉和冒肥肠用的同一口锅,只见老板娘先往竹篓子里下豆芽,再抓了一把粉丢进篓里,下锅后来回抖了四五下,便起锅,每个碗碟里先拌好了佐料,火速上桌。肥肠粉香气袭人、红油鲜亮,粉的口感细滑鲜爽,汤汁又是酸辣开胃,很容易吃的大汗淋漓。
| 口口香粉肠粉 | 仁者见仁的一家小店。喜欢的人数年如一日地光临,并且已经有一大帮死忠粉;不喜欢他家的说这里的口味挑不出太大的特点,服务员端菜时手指还会掐到汤里。无论如何,这家店在成都还是很有名气的,想吃一碗正宗的肥肠粉,选他家是一张安全牌,即使你口味比较独特,也不会觉得这家的味道有什么大的问题。除了肥肠粉,口口香的牛肉火锅粉也值得一试。
NO.7 | 豆汤饭 | 豆汤饭,是将浓浓豆汤与白米饭混合的成都特色美食。吃豆汤饭的主流搭配是必须来一份凉拌菜:豆汤烫,拌菜凉,米饭混上豆汤又香又暖,一冷一热,一辣一鲜,交替烘托,看似简单却制作精细、回味悠长。
| 温记府庙豆汤饭 | 简陋苍蝇的环境,门口的黑板上写了八种豆汤和数种拌菜,拌心、舌、肚、肺、白肉、剔骨肉,现点现拌,另外还有素菜和米饭,一副用简单喂饱你的纯情架势。豆汤种类很多,肥肠豆汤、蹄花豆汤、肘子豆汤、剔骨豆汤、肠头豆汤、素豆汤、脑花豆汤、仔肺豆汤等。它家最出彩的是剔骨肉,走得很俏,来得晚基本上可以断了念想。
| 文殊豆汤饭 | 由于名气较大,加之临近文殊院,店里经常处于满客状态。想要在这里吃得巴适,还是挑周一到周五,避开高峰期。除了豆汤饭,这里的剔骨肉和拌白肉也是点餐率很高的单品。缺点是分量较小,用餐人数多的话需要多点几份菜,不然会出现菜被瓜分光了,五脏府却只是半饱的情况。
| 李记豆汤饭店 | 午市时段永远处于爆满状态的一家,附近的上班族会把每个座位都挤满。李记的菜品份量够夯实,在同等价位的馆子里味道也算上乘,几块钱的剔骨肉豆汤饭装了满满一汤碗,里面的肉也很多,吃完应该就饱了七成。李记的客人多是回头客,好评率也颇高,如果两人同去就餐,再点两盘小菜就够消化一阵子了。
NO.8 | 糖油果子 | 据说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有糖油果子,叫焦饣追,跟我念——jiao dui。糖油果子旧时在成都花会上最盛,许多人都用竹签串着边吃边走,赏花看灯,于是便形成了花会上的又一饮食景观。和千年前相比我们不知道味道有没有改变,至少糖油果子的名字变好听了——天鹅蛋。
| 奎星楼街口糖油果子 | 一般糖油果子都是手推车的形式,老板多是中老年人,索性连小摊的名字都懒得取。这家也不例外。依附于强大的奎星楼美食一条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忙起来老板连收款的时间都没有,干脆让食客自觉把钱投入桶里。好在排队的人多,众目睽睽下,谁也不好意思赖账。至于这家糖油果子的味道如何,我们只能说它在卧虎藏龙的奎星楼街还能有一大拨慕名而来的粉丝,实力自然不俗。
| U37创意仓库糖油果子 | 相信爱逛U37创意仓库的人对这家都不会陌生,许多附近上班的人下班路上也习惯捎上一串糖油果子过过嘴瘾。老板在U37门口卖糖油果子也有一些年份了,生意一直不错。他家的糖油果子味甜皮脆,内软而不腻,最重要的是几乎不粘牙,吃完一整串嘴里也不会有异物感。我们建议先买上一串后一边逛U37一边吃,说不定能遇到许多和你一样手持糖油果子的人。
| 小时候的糖油果子 | 这家算是糖油果子里的旗舰店了——至少有门面,虽然破旧得不行。店主敢取这个名,说明人家对自己糖油果子的味道还是颇有自信。不过,关于他家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壳太厚,甜度偏淡,也有的说就是记忆里小时候的那种味道,脆脆的,内馅糯米偏多。比起前面两家,这家店的价格稍贵——3.5元一串。如果喜欢更扎实一点的口感,可以去尝试一下这家。
|
|
来自: 昵称55200414 > 《中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