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读书时,其实我们在读什么

 oooppp1969 2018-05-06

【1】

 

东周时期,楚国有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当时是晚上,灯光昏暗,此人就对身边的仆人说:“举烛。”意思是把灯烛举高一点,举近一点。

他这样说的时候,就不留神地把“举烛”二字写到了信上。

燕国宰相读信时,读到“举烛”二字,大惑不解,因为这两字和上下文毫不相干,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燕国宰相是个求学若渴的人,花了几天时间来琢磨二字的含义,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如梦初醒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崇尚光明就是要政治清明,要想政治清明,就要举贤任能。

一想到这里,他不禁手舞足蹈,把这件事报告给国王,燕王同意,让人实施,很快,燕国大治。

韩非子总结这个故事说,其实人家写信人根本就是误笔,可却被燕国宰相看出了政治清明的意思,这是信本身的力量吗?肯定不是,而是看信人的力量。

 

【2】

 

有人到寺庙游玩,突然看到“心中业物”四字,猛然心灵受到撞击,不由觉悟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业有物,这是我们之所以不幸福的原因。我们应该抛掉“业”,去掉“物”,回归本心,才能悟道,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他把这段感悟当成人生的信条,开始重新过一种人生,后来,他真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和朋友聚会时,朋友们问他,怎么会有如此改变。

他说,那次去某寺,看到“心中业物”四字,忽然看到了人生真相,于是洗心革面,遂有此境界。

一朋友苦笑道,什么心中业物,那是物业中心。

 

【3】

 

二人辩论,一人旁观,旁观者学养深厚,气度海纳百川。辩论结束后,旁观者曰:毋意、必、固、我。

此乃孔子对世人的四条戒律,归根结底是心安。此曰,实乃定律。

一辩论者对旁观者曰,汝乃勿灯。

旁观者大惑不解,因有好学若渴之精神,所以琢磨一夜,而不得其意。

第二日,有学养深厚更高者,气度海纳宇宙人,道破天机道:灯,非等也,而是火丁。丁乃人之意,火乃点火也,火丁即是煽风点火的人。

说“勿灯”的人猛听此解,魂飞天外,竟有如此解读,而且天衣无缝。

 

【4】

 

我们读书,真若用心时,其实读的不是书本身,而正是在读我们自己。有人读《西游记》看到它是阳明心学的故事眉批版,有人却读出了《西游记》的现实意义,有人则读出了《西游记》是修道成仙之书。

《西游记》是一本书,是真相,它就在那里放着,正如“勿灯”、“物业中心”、“举烛”一样,可看他的人不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自以为是的知识。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正是因此。心外的物,只有和你的心对上了,才能称为物。而这个被你称为物的物已经不是物本身,它被你的心重新诠释,最终成了你的物。

当然,这是用心,如果不用心,心外到处都是物,而这物,无论是谁的,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不是你的。

 

【5】

 

所以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我们自己,书是面照妖镜,我们是妖孽还是伪君子,在书面前,立即现形,绝不拖延。

我们从书中看到什么,就证明了我们是什么,当我们读书时,我们读的就是我们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