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化性

 为什么73 2018-05-09


中国道医


化性

编辑/中国道医


  

化性有自然之化和人为之化。自然之化是合道之化,而人为之化是随已之化。合道之化就是随外在变化而使自己的性因物类之变而化,但不论如何变化,其化是合乎于道的变化,而人为之化则不虑它化,只虑已化。


自然之化


自然之化就类同于茧化成蝶,这属于自然的变化。在成玄英《庄子疏》中说:“鹏鸟其形重大,若不海中运转,无以自致高升。皆不得不然,非乐然也。且形既迁变,情亦随变。昔日为鱼,涵泳北海;今时作鸟,腾翥南溟。虽复升沈性殊,道遥一一也。亦犹死生聚散,所遇斯适。千变万化,未始非吾,所以化鱼为鸟。”鲲化为鹏,随形化性。虽形化性化,其逍遥不化。这里并不是说其性之不化之化,也就是逍遥之性,而是言其性化之化,即物性之化。如鱼化为鹏,鱼有鱼之性,鹏有鹏之性,鱼性潜于渊,鸟性则翔于空。若鱼化而为鸟,其形化而性不化,依然沉于水,也就怪哉。所以,物性之化,随形而化;物形之化,随性而化。

  

在《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洞,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本来江湖浩大,无有边际,生活于其中的鱼往来自在,各足已适,彼此相忘,断绝恩情,然而到泉涸之时,其全都暴露于陆地之上,于是互相之间吐沫相濡,响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这比之江湖,就相去甚远了。鱼失水而相亲,皆源于失性之故,所以不如相忘于江湖。就类同于称誉尧而非薄桀,皆因生于道德脆弱之世,要是朴性之世,便难知有尧之是而桀之非。再者,若能与变化为一,善恶两忘,也就无是无非无是无非,顺任自然之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自然之化。所谓的自然之化,就如同形生老死的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样,无道者以此为一生,有道者反以此为一化,这是因为其能化自性于天性之中,或合于道性。合于道性,实也就无自性,无自性也就合乎于道性或就是道性。这里说的无自性就是有自性,只是此有自性不是世俗中人为所欲为的自性,而是先天之自然本性,能够随顺于先天的自然本性而变化的就属于自然之化。


人为之化

  

人为之化就是指人为的作用而使物性得以改化。在《庄子,在宥》篇中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有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尧之治天下,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大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任由天下自然而然的发展,不进行人为的干预,这实际是适性的根本。如此以来,却担心天下的人“淫其性”、“迁其德”,如尧之治天下使人“乐其性”,桀之治天下使人“苦其性”,不论是乐性或苦性,都不当违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为愉为恬,非之则为不恬不偷,不恬不偷就属于人为之化而非自然之化。对淳质朴的人性的改变,则必然导致诈心人为之化会丧失本性,违反天理。也可以说把不当改变的东西改变,比方对纯真质朴的人性的改变,则必然导致诈心多起,乱也必由此生。


在(化书)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康。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参同经。因缘明验章)中说。“道之化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塞焉。何以塞?塞于形气之明也。其说之所以塞于形气之码? 如鸡等羽类之物,于昼则明,于夜则昏,而猫头鹰也是羽类的动物,它反而昼昏夜明,这就是因为其滞于形气之碍。鸡本为同羽之类,该为无别,然而却非也,这种非并非仅因形气之别而非,也因于境遇之别而非,如家养之鸡,本与野类之鸡无异,然而因人之所化而异,以至于使家养与野生之物大相径庭,此就因为人化的作用。如果不是人化的结果,其可以自由翔于山林,跃于田野才属于鸡的本性。

  

然而大千世界之物,多是变化的,比方对于人而言,其自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处于化之中,由无有一一出生  婴儿一一少年一中年一一老年一一死,这就是一个化的过程,可是这样的过程就是终结吗? 非也,人死之后也直在化,可谓化化无间,无有休停。当然这样的化是有因缘变化的。比方在《参同经,因缘明验章》中说:“今夫五行,士本制水,而水滋复能伤土,土为之淤;木本生火,而火烈复能毁木,木为之灰。其生也,克也,变也,化也。其变也,自无而有,非无因而有也;其化也,自有而无,非无因而无也,有因缘在焉。”这种因缘之化也就是生克制化。不过,有时看似其化,但其性不化。或者说有时看似外化而内不化,就如石头被磨成鹅卵石,其外在有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化。或者说外在的变化只是形体的改变,但其本质却没有改变。而人为之化却不是说它的没有改变,而是说它的改变。就如同虎兕等野物,由于人之驯化而改其本性,这就是人为之化。

  

对于人而言,一定不要认为不需要人为之化,只有崇尚于自然之化才是养生之道,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的本性早已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说明人的本性已非自然之本性,而多是人为的变化,对于人为的变化,要善于调理自性,便不正确的变化得以纠正,使正确的变化得以保留,这不仅需要方法,还需要紧慢得宜。如在《重阳立教十五论,论炼性》中说:“理性如调琴马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第可理发。即又如铸创,用多刚折,锅多用卷,刷锅得中,则创可锅奖。网陈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在(庄子,则阳》中说:“谓,遁其天,离其性,葭,始萌以扶吾形神情都是身心的自然表现机用,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手擢吾性;并贵漏发,不择所出,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以似封人之所故卤养其性者,微恶之孽,为性萑苇兼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天性神情都是身心的自然表现,如果遁离灭绝而去追求俗人之所为,则是卤荞的行为。


这种行为就是人的体性被残害之后所生发出来的,所以称之为欲恶之孽,这就是人为对性的变化,而这种欲恶之孽不清除,是不利于生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