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谦翔老师的一节诗歌写作课

 江山携手 2018-05-11

学生的创作欲是怎样被激活的?(转帖)

——推荐赵谦翔老师的一节诗歌写作课     赵明

当不少人正在为中学生能不能写诗歌,该不该写诗歌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却看到了令人惊喜的情景……

清华大学附中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在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举办的一次写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诗歌创作指导课。这节课上得别开生面,颇有新意,很值得介绍给大家。

铃声响起,赵老师走上讲台。面对陌生的学生,他缓缓道来:“今天,我要教同学们怎样写诗歌,但我不想从什么是诗歌讲起,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什么不是诗歌。”说罢,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下面四句:

天地一笼统,井一上窟窿。花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然后,赵老师让学生发表意见:这是不是诗?学生有说 “是” 的,有说“不是”的。但都讲不出多少道理来。在此基础上,老师表明了自己的意见:这不是诗,因为它没有创造出一种意境,没有表现出某种感情。

那么,什么是诗呢?赵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又写了四句: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感卷帘看。

学生似乎受到了老师的启发,纷纷试探着从意境和情感的角度,来判断这是一首好诗。老师则提升了学生的观点,指出这首诗好就好在细腻地刻画出了美景、美人、美心,既咏物,又咏人。读了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别人的诗写得很好,我们能不能也写出一首诗来呢?”学生有面露难色的,有跃跃欲试的。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第三首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这首咏蛙诗作了细致的赏析之后,特别说明:“这是毛泽东十三岁时写的一首诗。我们呢?都十六七岁了,不想写一首吗?”学生被老师挑逗得有些心痒痒啦!然而,赵老师并未罢手,又写了第四首诗:

《咏华山》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此诗一出,学生一致叫好。老师不无用心地说:“这可是寇准九岁的时候写的呀!”学生惊叹得“啊——”了一声。老师更进一步:“大家说,这首诗怎么个好法?”课堂上像开了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水准显然比开头提高了好多,竟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蛮有说服力的。

这时候,同学们已经是手痒难耐、火烧火燎了。老师水到渠成地轻轻一转:“怎么样?写一首试试?”课堂上一片宁静,“诗人”们的胸中却涌动着诗的波涛……

五分钟过后,就有人举手要朗诵自己的诗作。八九分钟过后,手已经举起一片。下面是学生当堂写的几首诗:

咏粉笔

一生只一根,终得粉碎身。不为汗青名,留得知识存。

石间草

野草生石缝,夏至初长成。风雨何足惧,枝叶郁葱葱。

雄翅劲羽搏风霜,利爪金喙称霸王。管它飞禽与走兽,万里晴空我独翔。

述志

年轮已二十,不堪为栖架。愿鞣以为轮,伴君行天下。……

老师在对学生的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之后,又把黑格尔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勉励同学们不仅要学会欣赏诗,还要学习写诗,更要创造诗一样的人生。

回味赵谦翔老师的这一节课,有四点值得咀嚼:

1、弹琵琶,不同凡响。讲诗歌从“什么不是诗歌”开始,走偏锋,出奇兵,绕道背面,直捣中心,强似虚拟情景地导入新课。教学目标的出现也与众不同,下课前才告诉大家这节课的目标是:“欣赏诗歌,创作诗歌”,同学们会心一笑:“我们已经达标了。”

2、逐层推进,结构严谨。前半节课用四首诗来架构,四首诗的选择别具匠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励学生,唤醒学生。第一首告诉学生什么不是诗;第二首让学生感知什么是诗;第三首向“我也能写诗”过渡;第四首强化写诗的欲望,终于把学生的诗兴激活了。后半节课主要用来写诗和点评,并从语言技巧、情感态度上加以引导。

3、指导学生写诗,摒弃从知识讲起的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体验诗歌,获得独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悟得写诗技巧。老师只在必要时点拨一下,给予必须的知识营养。

4、中学生能不能或该不该写诗的问题,似乎并无争论的必要和价值。主张学生不能写诗的人,大概主要是从评分标准的难以确定和难以操作上考虑得更多一些。这当然难脱“应试教育”的干系。从诗歌创作的规律来看,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诗人。人类文学创作的第一种样式就是诗歌,小孩子接受的第一次文学教育也是诗歌。中学生尝试诗歌创作,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我相信,除了赵谦翔老师之外,还有许多老师已经或正在教会他们的学生读诗和写诗,正在和他们的学生一道创造诗意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