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家都干什么?

 以宁竹屋 2018-05-20

林欣浩

但是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所以苏格拉底这个当时雅典最具智慧的人,就是认为自己最无知,乃至于他觉得自己的回答无足轻重,必须通过向他人问问题的方式来求知。

 

历史上有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这是因为这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来自权威的理论是最薄弱的。

 

他说:“来自权威的理论是最薄弱的。”

 

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

 

到了13世纪的时候,属于教会财产的土地已经占了欧洲土地的三分之一。

 

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从此,欧洲基督教分成了两大派:罗马一方被称为天主教;路德一方被称为新教。另外,东边的罗马帝国在此之前还搞了一个东正教。

 

荷兰的全称叫“尼德兰共和国”,“尼德兰”的意思是“低地”。

 

那么,中国的比喻式哲学,和西方人的数学式哲学,我们该选哪一个呢?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实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就像笛卡尔希望的那样,要寻找一个能高于客观世界、统领一切事物的真理。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 “本体论”

 

“那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认识论

 

其中一个反对二元论的学派,就是我们熟悉的唯物主义,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不过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精神是从物质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就叫做物质一元论。当然,相应的也有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外面的世界不过是我自己心灵的产物罢了。

 

更进一步说,二元论能帮助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而一切体验归根结底都是精神体验。

 

这是阿Q的境界:说好听了,这叫“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是九阳神功的境界。

 

笛卡尔、斯宾罗莎代表的数学家,被称为“理性主义。”

 

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经验主义”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休谟有一句名言,说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这好家伙,在因果律问题的两端,一边是没有因果律,那科学就完蛋了;一边是有因果律,单就会没有了自由和道德。你说你相信哪个?两个都不好受。

 

世界的正面目,起个名字叫“物自体”(也被译作“自在之物”)。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把他们叫做“表象”。

 

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桌子啊,椅子啊,这些都是世界的表象。桌子和椅子的真面目视物自体,到底什么样子的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人类对物自体的处理机制,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个“先天认识形式”一词中的所谓的“先天”,不是说这东西是生物学上的天生本能,不是像理性主义者说的那样是一种超越了客观世界的存在。它既不是人类生理的表现,也不是心里的表现,不会因为人体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你说我想改改自己的“先天认识形式”,这是不可能的。

顺便我们再学一个小词汇:“先验”。“先验”和“先天”差不多。意思是,先于经验,说某些东西是在人获得经验之前就存在的。折现东西不依赖于人的经验而存在,而且常常会决定着人的经验。显然,先天认识形式就是先验的。再比如理性主义者相信的不言自明的公设,一般人理解的绝对真理,也都是先验的。

 

有一个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镜。这个比喻说,假设每个人终身都必须带着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必须都通过有色眼镜的过滤才能被人看到。那么所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蓝色的世界,而世界真实的面貌是人永远看不到的。在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的世界,是表象。

 

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眼镜都是相同的,不会有人不一样。

用白话说的就是,康德认为,这世界(物自体)是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认识的,人类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表象方式(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觉察不到真实的事物是否被扭曲了。所以这个世界观并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那因果律是怎么回事呢?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一共有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

而科学家只能研究我们感觉到的事物。也就是说,科学家只能研究表象世界,因此,科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带有因果律的。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在哪儿呢?

我们自己的意志就是物自体啊!

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里,并不存在于物自体中。物自体是自由的,我们自己的意识也是自由的。

换句话说,康德让人的意志受到了先天认识形式的严密保护,因果律不能穿透先天认识形式去控制人的内心意志,所以人仍然是自由的。

 

当然,这也是意味着作为物自体的自我意识,是没法被我没觉察和把握的。也就是说,科学家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问题完美解决。

 

因为在康德看来,人类的心灵会加工客观世界,所以他属于唯心主义。康德学说的说法叫“人的理性给自然干立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逻辑,也就是 我们一般人能够接受的逻辑,到要遵守“矛盾律”。“矛盾律”的意思是,一件事情不能自相矛盾,事物和事物之间也不能互相矛盾。“我长得漂亮”和“我长得丑”两者只能有一个为真,不能同时为真。否则“我长得既漂亮又丑”这句话会让人感到古怪,无法理解。

 

可是黑格尔说,一个判断并不是世界的永恒真相。他认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到处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

为何说矛盾可以存在?因为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的,“漂亮”和“丑”虽然是矛盾的,可是没有“丑”就没有“漂亮”,两者谁也离不开谁。

为何说矛盾无处不在?因为凡是找一个概念(漂亮),我们都可以找到和它相反的概念(见到“漂亮”,就可以联想到“丑”)。

最适合诠释这个概念的并非西方哲学家,而是我们传统的“阴阳说”。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阴和阳无处不在,凡事有阴又有阳。阴阳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就有冲突也可和谐共存的。就像“阴阳鱼”所画的那样,阴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

 

所以硕,宇宙的本质是精神,而且是一种理性精神。这个理性精神,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前面说过,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不化的,而且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不过我们今天这么做的理由和黑格尔不大相同:我们的出发点是,哲学史们没有味的最终答案的学科,没一个哲学家的观点都是有道理的,都值得学习和了解。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连古希腊的享乐主义追求的也不是肉欲的极限,而是适度的享乐、劳逸结合的生活。这是因为大家都发现一个问题,肉与快乐固然很好,但是纵欲总是和它的反题——痛苦、空虚紧紧连在一起的。不存在某种之给人快乐、不带来痛苦的享乐。这正符合了辩证法的观点。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最高个人幸福的最境界,不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

 

那么生命意志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地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万物去运动,去发展。

比如人和动物的食欲性欲,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欲望。

动物没有理性,可是动物生下来就知道觅(mi)食、交配、躲避危险,在很多情况下逼人的求生本能还要强。动物这么强大的生存能力哪儿来的呢?叔本华认为,这是背后的生命意志驱使的。

在康德那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仅仅有条的理性。在叔本华这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无法控制的生命意志。

因此康德对世界的看法是乐观的。叔本华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下面要说到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推论:悲观主义

 

而叔本华说,生命意志是邪恶的,是痛苦的源泉。所以每个人都逃不了痛苦。

叔本华为什么这么说呢?

满足欲望会带来快乐,这没错。但是叔本华认为,欲望本质上是痛苦之源。

因为满足不了欲望,人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还是会痛苦。

 

悲观主义让我们把整个世界都看成一个很差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不必对这个世界期待太多。当这世界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感到不公平,或者觉得很失望。同时,我们对这世界的期待少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压力也就小了。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叔本华说物自体是“生命意志”,你才给改成了“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一词中的“权力”容易引起误解。这并不是政治权力的意思,而是只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

 

我们现在都讲“人人平等”,你才却反对平等,他认为平等主义这本质是嫉妒成性,看到别人有什么,他们就业想要什么。

那有人说了,你猜的道德观不是会造成弱肉强食吗,不是会造成强者欺凌弱者吗?尼采回答是,人的本性就是残忍的。

这是因为,权力意志是物自体,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自然也是弱者的本质。因此弱者本性也像强者那样,希望能彰显自己的意志,驾驭弱者。但是弱者他自己弱啊,没能力啊,因此若这只能躲在“奴隶道德”下,掩盖自己残忍的本质。弱者是虚伪的,强者的残忍是彰显自己的本性,是正当的。

你猜的这个观点有“人性本恶”的含义,我们未必同意,而且就算我们同意“人性本恶”,也不意味着用道德去压抑恶、追求善是不对的。

所以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意思是,他想去掉上帝。如果没了上帝,人们也就不需要无条件地遵守基督教道德了。

在尼采看来,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在这个社会里是少数,庸人总是多数。

 

简而言之,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主义

尼采反对宗教、推崇超人的观点虽然会让很多人觉得太极端,但是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没有关系。

 

这种用科学代替哲学的想法,被称为“科学主义”。

 

但是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相互影响,不同运动状态的人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到的时间、大小都不相同。因此时间和空间的放到一起研究,统称为时空。质量和能量也不是相互独立的,统称为质能。这也是核武器的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的意思是说,当空间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弯曲,质能越大,空间弯曲的越厉害。阴历就是这种空间弯曲产生的。

然而物理学家们在研究量子力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物理学观察一个电子,越是精确地确认其位置,就越无法确定它的动量;月实现更精确地测量它的动量,就越测量不到的的位置。这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的观测技术不行,而是有严格的理论决定的。这个规律叫做“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然而量子力学说的是什么呢?在量子级别的世界里,没有决定论,也没有去订的因果律。科学家们对于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只能预测出一个概率,只能说大约、可能在哪儿。物理学成立一门缺乏确定性的学说。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事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凡是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内容都很清晰准确;凡是不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说了也是没有意义的,就不用说了。

 

也不要以为实用主义是有西方人才喜欢。实用主义离我们也不远,有一句话我们很熟悉:“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我们对科学最直接的理解是,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所以,符合客观经验的就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科学理论

这个科学观,叫做“实证主义”

 

波普尔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证伪。

但证伪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所有的理论都可能是错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历史必然规律”。

 

波普尔因此主张建立“开放社会”,要求执政者能够广泛接受意见。,赋予大众质疑政策的权利。因为之争理论和科学理论一样,永远都可能是错的。必须要不断地接受证伪,才能保证理论的正确。

这正是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精神。我们有的人可能会简单地以为,民主就是“大家一起投票,多数说了算”,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有极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在雅典人盘苏格拉底死刑、法国大革命的屠杀、希特勒被民众选上台等事件已经暴露无遗,早就被现代社会抛弃了。我们常说“人民大众的一件最正确”,这句话对吗?在证伪主义看来,这句话就有问题。因为证伪主义认为世界没有绝对真理,那怎么可能说某个意见“最正确”呢?就算全世界99%的人同意的一件事,也不能说这件事最正确。否则,布鲁诺时代剧不用怀疑地心说了。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所以历史主义都是不可证伪的空话。

 

更简洁地说,形而上学的目的是找到终极真理。可是证伪主义却说:凡是终极真理,都是毛无意义的命题,不值一提。

 

奥卡姆剃刀大致的意思就是,当两个学说都能准确解释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选择更简单的那个

 

我个人给科学下个定义: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科学的用处在于预言。人在利用科学预言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证伪。

所以波普尔认为,现有观察后有理论是错的。应该是先有理论(即先提出问题、设定目的),再观察。

这一点,回来再看科学:科学坚持经验主义,坚持实用主义,并且完全开放,允许证伪,允许质疑,反对独断论。那么,还有什么研究方法能比科学更好呢?

 

双盲实验在这里排除的是“幸存者偏差”的干扰。

 

什么叫迷信呢?不经思考的相信,不允许别人质疑,就叫迷信。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大半是在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时候才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来驱散这些负面的情绪。

 

下面就讲讲萨特“存在主义”的大致观点。

萨特不仅强调自由,还强调责任。

 

过去的形而上学家们,在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后,都认为人生是有目的的。比如宗教信徒认为,在教义的指导下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叔本华认为,对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尼采认为,努力当超人是人生目的;黑格尔更是认为整个历史都是有目的的,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实现历史的目的。

 

对于客观经验领域,也就是对于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可证伪的理论”。说白了,就是科学。作为现代人,拒斥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是不可能的。

也可以这么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问:“我为什么活着?”这也就等于在问:“我为什么不自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