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常见淡水鱼名称对照,教你认识淡水鱼

 蔓萝花 2018-05-20

导语淡水鱼,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下面是淡水鱼有哪些,淡水鱼图片及文字说明,教会你认识生活中最常见的淡水鱼。


鲤鱼   ( lǐ  yú )鱼类,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鲤科(Cyprinidae)中粗强的褐色鱼,学名Cyprinus carpio。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中文学名:鲤鱼拉丁学名:Cyprinus carpio别称:         鲤拐子、鲤子


草鱼  ( cǎo yú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     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草鱼,鲤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长大1m余。体青黄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梳状。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3-4龄成熟,在江河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生长快,最大个体达30kg左右。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肉味美,鱼胆有毒。

中文学名:草鱼拉丁学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别称:         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乌青、草苞、草根(东北)、混子


螺蛳青  (  luó sī  qīng )         学名青鱼,是鲤形目、鲤科的脊椎动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比较多,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青、鲢、草、鳙)之一。

中文学名:螺蛳青生活习性  :它多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一般不游至水面。因为各地都能适应,肉质好,长得快,体型较大,是经济性鱼类,所以是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西湖就有许多青鱼。青鱼食性比较单纯,喜欢吃软体的螺蛳、贝壳类等食物,为肉食性鱼类,因此青鱼也是“四大家鱼”中最好吃的,肉质特别鲜嫩。


鳙鱼  ( yōng  yú )(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也叫雄鱼。是淡水鱼的一种。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眼位比较低。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是中国特有鱼类。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能食用,对人体有提高智商、增强记忆、补充营养、延缓衰老的作用。

中文学名:鳙鱼拉丁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 别称:        花鲢、胖头鱼、大头鱼、黑鲢

鲢鱼   ( lián   yú )        又叫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

中文学名:白鲢拉丁学名: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别称:        鲢鱼、水鲢、跳鲢、鲢子

鲫鱼   (  jì  yú )(学名:Carassius auratus,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常见于欧亚地区,为常见淡水鱼,属于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鲫属的其中一种鱼类。鲫鱼经过人工养殖和选育,可以产生许多新品种,例如金鱼就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观赏鱼类,和食用的野生鲫鱼学名同为Carassius auratus 。鲫鱼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鲫鱼分布广泛,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为肥美,为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1]最大体长约30厘米,栖息深度为0~20米,无毒,经济型食用鱼类,物美价廉。多产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一带,其中洱海鲫鱼较为出名。

中文学名:鲫鱼拉丁学名:Carassius auratus别称:        刀子鱼

鳊鱼   (  biān  yú  )(学名:Parabramis pekinensis),又名鳊,亦称长身鳊、鳊花、油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在中国,鳊鱼也为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的统称。体长40厘米左右,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食性广。因其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中文学名:鳊鱼拉丁学名:Parabramis pekinensis别称:        长身鳊、鳊花、油鳊、槎头鳊、缩项鳊

武昌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鲤科,鲂属。上世纪50年代由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梁子湖中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中没有的。他将它命名为团头鲂,俗称武昌鱼。体长165~456毫米。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口端位,口裂较宽,呈弧形, 体呈青灰色。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型湖泊。比较适合于静水性生活。武昌鱼营养丰富,一般人都可食用,老少皆宜。

中文学名:武昌鱼拉丁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别称:团头鲂、缩项鳊

锦鲫  (  jǐn  jì  )是鲫鱼的近亲,有锦鲤一样的色彩,所以叫锦鲫。锦鲫也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草金鱼,二者为一种鱼。只不过草金鱼经常指红橙色的,是金鱼的祖先,或着说是最原始的金鱼品种。

中文学名:锦鲫

锦鲤   (  jǐn  lǐ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Cyprinidae),全世界共有鲤科鱼类210属3700种以上。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

中文学名:锦鲤拉丁学名:Cyprinus carpio别称:        红鲤鱼 花脊鱼

鸭嘴鱼学名:美国匙吻鲟(又名鸭嘴鲟)英文名:Polyodonspathala 匙吻鲟,学名“美国匙吻鲟”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属鲟形目匙吻白鲟科。是从3亿年之前(即恐龙时期)就在地球上生活,并存留下来的一种珍稀鲟鱼类,是世界上匙吻鲟科中仅有的两个品种之一。它与中华鲟以及长江水域中的白鲟同属鲟形目白鲟科。鸭嘴鱼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性情温顺,食物链短,是所有鲟鱼中惟一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其饵料来源广,且易养易捕,适合于水库、湖泊和池塘等水域养殖。

中文学名:鸭嘴鱼拉丁学名:Duckbill fish

花骨鱼  体长,背鳍起点显著隆起。腹部圆,体侧和背部青褐色, 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数量不等的黑斑块,吻圆钝,口下位呈马蹄形, 口角有须一对,眼突出。

中文学名:花骨鱼拉丁学名: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简介  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隶属于鲤科、鮈亚科,俗称季鱼、季郎鱼、鸡骨郎。

船钉鱼  学名:蛇鮈(Saurogobio dabryi),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蛇鮈属。俗称:船钉子,白杨鱼,打船钉,棺材钉,沙锥。

英文名:Longnose gudgeon

中文学名:蛇鮈别称:        Saurogobio dabryi体延长,略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在鼻孔前下凹。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具有显著的乳突,下唇后缘游离。上下唇沟相通,上唇沟较深。口角须1对,其长度小于眼径。眼较大。背鳍无硬刺。侧线完整且平直。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浅黑色纵带,上有13-14个不明显的黑斑。背部中线隐约可见4-5个黑斑。胸鳍、腹鳍及鳃盖边缘为黄色;背鳍、臀鳍及尾鳍为灰白色。蛇鮈为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缓水沙底处。一般在夏季进入大湖肥育,主要摄食水生昆虫或桡足类,同时也吃少量水草或藻类。雌鱼一般体长10.6厘米即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为4-6月,在河流中产漂浮性小卵。

军鱼  地方名青棍、黄娟鱼、军鱼、砖鱼,鲤科体稍呈圆筒形。吻较圆钝,须2对。鳞大,侧线鳞20~26。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一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清澈的江河中。杂食性,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最大个体可长至12市斤。肉鲜嫩,可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放养对象。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中文学名:军鱼拉丁学名:Barbodes 别称:        光倒刺鲃,宽鱼,光鱼

赤眼鳟    (Chì   Yǎn   Zùn)         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地方称红眼鱼、参鱼,体呈长筒形、腹圆、后部较侧扁,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缘有一显著红斑,故名红眼。是优质的经济鱼类,全国各水系均产,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商品售价高等优点。

中文学名:鳟鱼二名法: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外形特征体长筒形,后部较扁,头锥形,吻钝。须两对细小,体银白,背部灰黑,体侧各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眼上缘有一红斑故名赤眼、红眼鱼。

翘嘴红鲌 ( qiáo zuǐ  hóng   bó )(学名: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其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中文学名:翘嘴红鲌拉丁学名: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别称:翘嘴巴、翘鲌子、鲌刺、鱼翘壳、鱼白鱼等

大眼鳊   (  dà  yǎn  biān  )又名伍氏华鳊(Sinibrama wui)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华鳊属。俗称 :花鳊,大眼华鳊,广东鲂。

中文学名:大眼鳊拉丁学名:Sinibrama wui栖息环境  大眼鳊栖息于江河的缓流处和湖泊中,为一群中小型鱼类,常见个体长为25-30厘米。以高等植物的茎叶碎片和种子以及水生昆虫为食。雌雄个体当体长达28厘米以上就可成熟产卵,体长25.5厘米的雌鱼怀卵量可达845粒。大眼华鳊分布范围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等水系,以湘江、汉水、嘉陵江等水系较多。 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大眼华鳊

红珠鱼外表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胸鳍黄色,尾鳍下半部红色。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

中文名:红珠鱼学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俗名: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

黄尾鲴   (  huáng  wěi  gù  )(学名:Xenocypris davidi)为鲤科鲴属的鱼类,俗名黄尾、黄片、黄鱼、黄姑子。黄尾鲴是淡水生长的中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体长稍扁,头小、尖,吻端圆突,口近下位,呈一横裂,下颌有一发达的角质边缘;背侧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的斑块,尾鳍桔黄色。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池塘养殖可投喂糠、麸。最适生长水温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鲢。在自然界中,黄尾鲴1龄鱼可达100-200克,性成熟期为2龄,繁殖季节在4-6月份,亲鱼集群溯游到浅滩产卵。     

中文学名:黄尾鲴拉丁学名: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  别称:        黄尾、黄片、黄鱼、黄姑子

圆吻鲴生长于我国南方各江湖中的一种经济鱼类。体侧扁而略延长,头部小,吻圆钝突出,口小下位。鱼体银白色,鳞片细小,背部颜色较深;背鳍和尾鳍淡黄色,成熟雄鱼的腹鳍和臀鳍边缘呈浅橘红色。尾鳍叉形。

中文学名:圆吻鲴别称:青片、扁鱼、青力梢生境  圆吻鲴为初级淡水鱼,栖息于河川与湖泊的中、下层水域。杂食性。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摄食周丛食物.包括丝状硅藻、蓝藻、绿藻 此外还食细菌、有机碎屑以及少量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有机粪肥、糠麸、配合饲料等,食物相当广泛。

似鲛   (  sì  jiāo  )(学名:Toxabramis wwinhonis Gunther)为鲤科鱼类。体极扁薄。腹棱明显,自颊部直到肛门。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小型鱼型,中、上层生活,食浮游生物。6~7月产卵,卵漂流性分布于长江,黄河等水系。

中文学名:似鲛别称:         薄餐

鲮鱼,(  líng   yú  )(学名:Cirrhinus molitorella)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种,俗名土鲮、雪鲮、鲮公、花鲮,鲤形目、鲤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身体延长,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

中文学名:鲮鱼拉丁学名:dace

马口鱼是一种鲤科、马口鱼属类生物,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各有一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的凹凸处相嵌合。分布于中国。

中文学名:马口鱼生活地点  马口鱼栖息于水域上层,喜低温的水流。为肉食性鱼类。马口鱼多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底质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在静水湖泊及江河深水处皆少见。它们通常集群活动,常同鱲鱼一起游泳、生活。性凶猛,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左右。

鳡鱼   (  gǎn  yú  )鳡(gǎn)(Elopichthys bambusa),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俗称黄鱄、黄钻、黄颊鱼、竿鱼、水老虎、大口鳡、鳏。

英文名为Yellowcheek carp 。其体细长,亚圆筒形,头尖长。吻尖,呈喙状。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正中有一坚硬突起与上颌凹陷处相嵌合。无须,眼小,稍突出。下咽齿3行,齿末端呈钩状。鳞细小。背鳍较小,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后;尾鳍分叉很深。体背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颊部及其它各鳍淡黄色。喜食比它小的鱼类。(一般饲养鱼塘有几条鳡鱼整个鱼塘其他鱼类基本就绝迹,为一般鱼类养殖户天敌)部分地区把它与青鱼类混淆,方言称之为鳡丝混(鱼)

中文学名:鳡别称:        黄鱄、黄钻、黄颊鱼、竿鱼、水老虎、大口鳡、鳏、鳡丝混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迅速,行动敏捷,是一种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典型的凶猛鱼类,也是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

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 ypomum),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鱼类。淡水白鲳(以下简称淡水鲳)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易捕捞、肉厚剌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在扩大池塘养殖对象,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鱼类,幼鱼阶段还可作观赏鱼。淡水鲳于1982年被引入中国台湾省,之后人工繁殖成功,开始在淡水鱼塘推广养殖。1985年从台湾省经香港引入广东省试养,1987年获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全国,成为年产量最高的名特品种之一。

中文学名:淡水白鲳拉丁学名:Colossoma brach ypomum

太阳鱼淡水鱼类,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成鱼体长24-40公分。大多数太阳鱼都拥有格外出众的色彩,而美丽的太阳鱼种类中最为夺目的种类就是这一款被称为“嫦娥”的种类,其闪烁着耀眼的金属蓝色调的鱼身上布满了桔色的斑纹,眩目而美丽的眼睛后端有一双宛如耳状的花纹,这是它们明显的标志。总种类约有30种,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主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也吃水生植物、小杂鱼和小型软体动物。

中文学名:太阳鱼拉丁学名:Lepomis gibbosus分布范围 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和全美国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里均有分布。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原指以莫桑比克为模式产地的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学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英文里统称为Tilapia。现在它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也可以存活于湖,河,池塘的浅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

中文学名:罗非鱼拉丁学名:Oreochromis  spp 别称:        非洲鲫鱼、南鲫、越南鱼、吴郭鱼、福寿鱼、金凤鱼

鲈鲤为鲤形目鲤科鲈鲤属的鱼类,有金沙鲈鲤(Percocypris pingi)、花鲈鲤(Percocypris regani)、后背鲈鲤(Percocypris retrodorslis)。金沙鲈鲤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花鲈鲤分布于抚仙湖;后背鲈鲤分布于澜沧江水系。体长可达60cm以上。

中文学名:鲈鲤拉丁学名:Percocypris pingi别称:花鱼、江鰛、江鲤、青脖

白条鱼  中文别称:条、鲦、子、白鲦、白鱎、蓝刀鱼、游刁子、青鳞子、尖嘴子、浮鲢、餐条、餐子、川条子。台湾别称:白鲦、餐条、苦槽仔、海鲢仔、奇力仔。俗名:白翎子(雌)/红翎子(雄)、苦槽仔、海鲢仔、奇力仔、白条、白鱎、青鳞子、尖嘴子、浮鲢、餐子、餐鱼。初级淡水鱼。对水质要求较高,繁衍速度较快,嘴馋鱼类,此种鱼与马口,翘嘴外形相似,营养价值较高,高蛋白,高营养。在阳光灿烂,较暖的天气里最为捕捉,喜腥类面食。是低海拔常见之鱼类,喜欢群聚栖息于溪、湖及水库等水之上层。栖息深度:0至10米。

中文学名:白条拉丁学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别称:        条、鲦、子、白鲦、白鱎等

麦穗鱼   (  mài  suì  yú  )(Pseudorasbora parva),是鲤亚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的一种鱼。亚洲的原住民,但因引入欧洲而成为了当地的入侵物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中文学名:麦穗鱼拉丁学名:Pseudorasbora parva外形特征  头尖,略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雄鱼个体大,雌鱼个体小,差别明显。生活环境  常见于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黏液.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护的习性。麦穗鱼分布极广,几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它的踪迹。但具体来说,静水水域和水的透明度不高的水域麦穗鱼较多,而水流较急又深的水域少有麦穗鱼。水草较多的池塘麦穗更多,因它大量吞食附着于水草的各种鱼卵。

拟细鲫   (  nǐ  xì  jì  )生活在山溪和小水沟中,为小型鱼类。主要分布在广东南部的珠江支流及广西的南流江、钦江及海南岛各水系。

中文学名:拟细鲫拉丁学名:Nicholsicypris normalis别称:海南细鲫生 境  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分布于海南岛和广东、广西南部。地理分布  分布于海南岛南渡江、万泉河,

棒花鱼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

中文学名:棒花鱼别称:爬虎鱼、沙锤、花里棒子,鲤科形态特征  棒花鱼体长,稍侧扁。头较短,吻短,前端圆钝。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背鳍无硬刺,胸鳍圆钝,均较短。尾鳍叉型。头背部稍黑,体侧具一不明显的纵纹,其上有9-11个黑点斑块,背部也具8-11个黑色斑块。背鳍和尾鳍具有由黑色小点组成的斑纹。生存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1龄鱼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体长可达11厘米,主要生活于平原河流水清以及沙底处。

泉水鱼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泉水鱼属。俗称:泉水鱼、油鱼。泉水鱼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前部较平,头的背部成弧形。

中文学名:泉水鱼

鳑鲏   (  páng   pī  )是鲤科鲤形目鱊亚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的通称,又称四方皮、镜鱼、彩圆儿,为一群小型淡水鱼,分为鳑鲏属(Rhodeus),鱊属(Acheilognathus),田中鳑鲏属(Tanakia)。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臀鳍始于背鳍基下方,背、臀鳍颇长,有或无硬刺;腹鳍腹位;尾鳍叉状;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生殖期的雌鱼出现产卵管,雄鱼产生婚姻色或珠星。

中文学名:鳑鲏别称:        四方皮、镜鱼、彩圆儿栖息环境  鳑鲏大多数种类栖息于淡水湖泊底层、河流浅水区,少数种类生活于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它们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分布范围  鳑鲏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欧洲,大部分聚集于亚洲东部中国、朝鲜及日本。我国除西北地区及许多内陆河湖外,几遍及中国各个水系。

厚唇光唇鱼

中文学名:厚唇光唇鱼别称:火烧鲮、花鱼、石花鱼、石斑鱼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背部弧形,腹部圆。头侧扁,其长约与体高相等。吻钝,突出。口下位。下颌弧形,前缘露于唇外。唇厚,下唇分两侧瓣,在颏部中央互相接角虫。须2对,颌须稍大于眼径。背鳍刺极细,后缘光滑,末端柔软.雌体体侧有6条垂直黑狭条;雄体中轴具纵纹,垂直条纹在侧线之上。卵巢有毒。生存环境  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小型鱼类。常栖息于砾石底的急流处。分布于台湾、浙江、福建和广西等地水系。

华鳈  (huá   quán)鱼类,属 鲤形目,鲤科,鰁属。分布极广,除西北高原的部分地区外,几乎遍布中国各主要水系,在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均有分布。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一般生活在水流缓慢的中下层水体,用下颌刮食附着在砾石上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及植物碎屑。5-6月繁殖,卵粘性。最大个体能长至20厘米。

中文学名:华鳈别称:        花石鲫,黄棕鱼,山鲤子

胭脂鱼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生长于中国长江水系、卵生动物,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

中文学名:胭脂鱼别称:        黄排、血排、粉排、食底泥鱼、一帆风顺

塘鳢    ( Táng    Lǐ )鲈形目塘鳢鱼科的通称。约有40属150余种 。体延长或粗壮,稍侧扁,一般长60~100毫米,大的可达150~200毫米。头平扁或侧扁。眼中等大或小,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眼睑;眼上方有时具骨质嵴。

中文学名:塘鳢鱼简介  鲈形目塘鳢鱼科的通称。约有40属150余种 。体延长或粗壮,稍侧扁,一般长60~100毫米,大的可达150~200毫米。头平扁或侧扁。眼中等大或小,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眼睑;眼上方有时具骨质嵴。口大或中等大,下颌常突出。上下颌具细牙,腭骨常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棘或无棘。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6~8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胸鳍大,基部不呈肌柄状。腹鳍胸位,左右两腹鳍相互靠近,彼此分离。尾鳍圆形或稍尖。为暖水性海水或淡水小型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及亚热带,温带沿海较少。主要密集于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和大西洋中美洲沿岸。

圆尾斗鱼为斗鱼科斗鱼属的鱼类。分布在中国(珠江北至黑龙江),日本(中部和南部,但可能为引入种),韩国与俄国(黑龙江,但可能为引入种),一般生活于江河支干流。

中文学名:圆尾斗鱼拉丁学名: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别称:        钱爿,斗鱼,黑老婆

叉尾斗鱼  体形与圆尾斗鱼相似。腹鳍有1根分节鳍条特别延长,雄鱼鳍条延长尤甚,尾鳍叉形。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浅水地区,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雄鱼吐泡沫为巢,将卵汇集于中,雄鱼有护巢的习性。个体小,因体色鲜艳,且雄鱼好斗,是著名的观赏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南方各省。

中文学名:叉尾斗鱼别称:         天堂鱼、中国斗鱼

黄颡鱼   ( huáng  sǎng  yú )(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鲿科,黄颡鱼属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中文学名:黄颡鱼别称:         黄角丁,黄骨鱼,黄沙古,黄辣丁,刺疙疤鱼,刺黄股,戈牙,昂刺

兔子鱼  6月—7月龄成鱼体长可达7cm 一年成鱼体长 8—9cm ,最大可长至10cm以上 体长卵形,侧扁。喜栖居于小流、河沟、池塘、稻田等缓流或静水中,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浅水地区,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雄鱼吐泡沫为巢,将卵汇集于中,雄鱼有护巢的习性。个体小,因体色鲜艳,且雄鱼好斗,是著名的观赏鱼。 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南方各省。

中文学名:中国斗鱼 兔子鱼别称:打架鱼 七彩斗鱼

马尾斗鱼从名字上看,就会很有画面感,这种鱼有着和马尾一样飘逸的尾鳍,看起来非常的漂亮,受到了很多鱼友们的喜爱,而且马尾斗鱼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且体态优美,颜色也是非常绚丽的。

中文学名:马尾斗鱼别称:         泰国斗鱼,暹罗斗鱼

鲶鱼  (  nián   yú  )同鲇鱼。分种较多,常见有鲶鱼(土鲶)大口鲶鱼、胡子鲶(塘鲺)革胡子鲶(埃及胡子鲶)

中文学名:鲶鱼别称:        塘虱、胡子鲢、黏鱼、塘鲺鱼、生仔鱼、活的子生活习性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黑鱼是乌鳢[lǐ]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财鱼、蛇鱼、火头鱼等。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与石蜜、蜂子、蜜蜡(蜂胶)、牡蛎、龟甲、桑蜱蛸、海蛤、文蛤、鲤鱼等列为虫鱼上品。黑鱼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黑鱼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比鸡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质高。黑鱼作为药用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等功效,外科手术后,食用黑鱼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

中文学名:黑鱼别称:生鱼、雷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乌鳢、火头、文鱼、才鱼

月鳢  (yuè  lǐ)(Channa 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形态如斑鳢。

中文学名:月鳢        yuè    lǐ别称:七星鱼、孤呆、山花鱼、山斑鱼形态特征  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过上唇。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但不规则;头侧鳞片也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长;胸鳍和尾鳍均为圆形;无腹鳍。体缘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后头侧有2条黑色纵带,伸至鳃盖,上带且弯向胸鳍基底;体侧有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状斑,斑周珠色或为1圈珠色亮点;全身布满珠色亮点,背鳍与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点,尤以雄性更显著。

泥鳅  (  ní  qiū  )(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中文学名:泥鳅别称:         鱼鳅,泥鳅鱼

中华刺鳅(学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鳅科鱼类,是刺鳅属中唯一的物种,分布于中国和越南的亚热带地区。

中文学名:中华棘鳅形态特征  体细长而呈圆柱状,头部膨大,颊部隆起。吻短而扁平;口开于吻端,斜裂;上下颌均具齿。眼甚小,隐于皮下。鳃裂在腹侧,左右鳃膜愈合。没有胸鳍与腹鳍;背鳍与臀鳍也都退化成皮褶,而与尾鳍相连。体裸露无鳞片,富黏液;侧线完全,沿体侧中央直走。体背为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淡,全身有不规则黑斑纹。栖所生态  棘鳅中国南北流域,分布广泛,又称为刀鳅,贪吃,垂钓时极易上钩。本种原系台北、是各地各沟渠、池沼间非常普遍的小鱼。

鳝鱼  (  shàn  yú  )(学名:Monopterus albus)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亦称黄鳝、鱓鱼、罗鳝、蛇鱼、血鳝、常鱼、长鱼(苏北一带)。 合鳃鱼目约15种细长鳗形鱼类的统称。我国分布两种,一种即为常见的黄鳝,还有一种为山黄鳝,在川、云、贵、渝、湘、鄂、皖、豫以及两广等地都有分布。鳝鱼就是俗称的黄鳝,属硬骨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是一种鱼,身体像蛇,但没有鳞,肤色有青、黄两种,大的有二、三尺长。喜欢安静,一般静卧在水底。生活在水边泥洞和石缝里,夏季出来,十一、十二月藏于洞中。

中文学名:鳝鱼别称:        黄鳝、蛇鱼、血鳝、常鱼

鳖   (  biē  )(soft shelled turtle)是鳖科鳖属的一种动物。俗称甲鱼、水鱼、团鱼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鳖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中国现存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鼋,其中以中华鳖最为常见。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鳖别称:        甲鱼、水鱼、团鱼、老鳖、王八、泥龟

长吻鮠   ( cháng   wěn  wéi )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又名鮰鱼。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江团”,贵州则唤之为“习鱼”。长吻鮠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中文学名:长吻鮠别称:         鮰鱼,江团,肥沱,肥王鱼

中华鲟    (  zhōng huá  xún  )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种,因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成了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古老的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古称也叫大腊子。中华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现今仅在我国长江流域尚有分布,其他江河中均已绝迹,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中文学名:中华鲟别称:        鲟鱼,鳇鲟,大癞子,黄鲟,着甲,腊子,覃龙,鳇鱼,鲟鲨,大腊子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是我国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有1.5亿年的历史,体重最重可达40公斤,体长最长可达1.5米。由于长江鲟目前已非常稀少,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十大濒临灭绝物种水生动物”之一。长江鲟是长江独有鱼种,与中华鲟一样,成长于我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和近海,每年9~10月洄游到上江上游产卵。

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中文学名:白鲟别称:        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毛花鱼,Coilia brachygnathus,鳀科鲚属的一个物种。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

中文学名:毛花鱼

刀鱼(学名Coilia ectenes Jordan),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刀鱼产量逐年下降。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中文学名:长颌鲚,刀鱼别称:        刀鲚,刀鱼、苦初鱼、凤尾鱼、毛鱼

河鲀   (  hé  tún )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

中文学名:河鲀别称:        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乖鱼、鸡抱、龟鱼、街鱼、蜡头、艇鮁鱼

青海湖裸鲤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又称“湟鱼”。仅分布于中国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为高原低温盐碱性水域经济鱼类。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在半咸水(青海湖水含盐量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杂食性,主要摄食藻类、轮虫、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幼鱼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成鱼在产卵洄游时仍摄食,但摄食量下降。

中文学名:青海湖裸鲤别称:        湟鱼,花鱼,无鳞鱼

鲈鱼  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属于降海洄游鱼类,最为著名。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河鲈,也称赤鲈、五道黑,原产新疆北部地区。

中文学名:日本真鲈别称:         花鲈、鲈板、花寨、鲈子鱼、七星鲈

鳜鱼:    (  jué   yú  )

中文学名:鳜鱼别称:桂花鱼、花鲫鳜鱼又名桂鱼、鳜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桂花鱼。体高侧扁,口大,两颌,犁骨均具绒毛状齿,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成犬齿状;圆鳞甚细小;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冬季在水深处越冬。春季游向浅水区,性凶猛,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肉质细嫩,味极鲜美。体侧扁,背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上下颔前有小齿,体色棕黄,腹灰白,体侧有许多不规则斑块、斑点。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其它鱼类为食,也食虾类,常栖息于静水或缓水域底层,春季天气转暖后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觅食多在夜间,雨后常在急流处产卵,喜群集,鳜鱼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肉质优良,为名贵品种,也是垂钓的主要对象。

哲罗鲑   (  zhé  luó  guī  )是一种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西至伏尔加河流域、东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龙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发现。哲罗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较深的水体如大江干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产卵。性凶猛,体型大,身长在1米以上,但曾经有发现长达4米,重达90公斤的个体,捕食鱼类及在依水生活的蛙类、蛇类、鼠类、鸟类等。哲罗鲑肉味鲜美,为珍贵鱼类。

中文学名:哲罗鲑别称:         Huchen、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

铜鱼Coreius heterokon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鱼句 亚科,铜鱼属。地方名:金鳅、水密子、尖头棒、麻花鱼、铜线、芝麻鱼、长江铜鱼。铜鱼是长江流域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是大众喜爱的上等鱼,地方风味菜肴有豆瓣鱼、红烧鱼等。江苏靖江一带宾馆饭店也将其作为高档鱼用于筵席,俗称黄道士,需求量较大。近年来,铜鱼自然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捕获个体变小,产量下降。

中文学名:铜鱼拉丁学名:Brass gudgeon别称:        金鳅, 出水烂, 尖头, 铜钱鱼

圆口铜鱼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属鲤形目,鲤科。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

中文学名:圆口铜鱼拉丁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别称:水密子, 方头, 肥沱, 麻花鱼生活习性  生境: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喜集群。捕食与食性: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保护:未列为保护动物。

金丝鱼  唐鱼(学名:Tanichthys albonubes)。属于鲤科唐鱼属,本属仅有1种,分布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唐鱼为我国特有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由于分布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现已野外绝灭。

中文学名:唐鱼别称:白云山鱼、白云金丝、红尾鱼

小鰁    (  xiǎo  quán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须。侧线鳞34-35。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季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管稍延长。生活水层属于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鱼体长50毫米达性成熟,生殖季节约在4月。喜欢在水底的砾石中翻寻食物,行动十分敏捷。

中文学名:小鰁外观: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俗 名:江西鰁、荷叶鱼产 地:分布于珠东水系的北江、西江两大支流、长江水系中下游浙江和富春江水系等。(我国特有种)

银色颌须鮈  (  yín sè  hé xū  jū )(学名:Gnathopogon argentatus ),是鲤科的一种鱼类,俗名亮壳、亮幌子。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

中文学名:银色颌须鮈别称:须鮈、亮壳、亮幌子形态特征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生存习性  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分布范围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逆鱼  形态特征 身体中等长,侧扁。背腹微隆。头较小。眼大、侧位。吻长等于眼径。口近下位,口裂弧形。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其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头长。背鳍起点距吻端近于或等于距尾基的距离。胸鳍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后。腹部在腹鳍前较圆,从胸鳍基部到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肛门贴近臀鳍。尾鳍分叉。侧线完全。体色背侧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浅灰色,腹鳍基不浅黄色。

中文学名:逆鱼俗名:刺鳊、扁脖子、浮鲢,科属:鲤科种群分布  分布于长江水系

瓣结鱼(Tor (Folifer) brevifilis)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瓣结鱼亚属。俗称:哈司,重口,马嘴,腊巨。瓣结鱼为生活于清澈流水中的中下层鱼类,体型为流线型,头尖,鳍健,为善泳的鱼类之一。它经常在水底乱石间穿越,用喇叭形伸缩自如的大口向江底和石面上吸食,以底栖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植物的碎片和丝状藻类为食。一般3冬龄鱼始达性成熟,产卵期估计在6-7月间,成熟亲鱼要求在急流条件下进行繁殖。

中文学名:瓣结鱼

雅鱼是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的俗称,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其中,齐口裂腹鱼属于裂腹鱼亚属,重口裂腹鱼属于裂尻鱼亚属)。简介  雅鱼,雅安名特产之一,是中亚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丙穴鱼”。产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故称雅鱼。鱼形似鲤而鳞细如鳟,体形肥大,肉质细嫩,砂锅雅鱼为当地名菜。相传,清代上贡慈禧,太后赞美为“龙凤之肉”。雅鱼两种鱼的鉴别依据:齐口裂腹鱼下颌前部具有明显的角质层,属植食性,口角须与眼径大致等长;重口裂腹鱼下颌前部无角质层,属肉食性,口角须大致为眼径的2.5倍。外形特征  雅鱼,又名丙穴鱼、嘉鱼、丙穴嘉鱼,学名裂腹鱼,有齐口和重口之分,裂腹红尾,形似鲤而鳞如鳟,源产于雅安周公河

香鱼体狭长而侧扁,头小而吻尖,口大眼小。背缘苍黑,两侧及腹部为白色。尾分叉,无硬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鲜活时各鳍淡黄色,腹鳍的上方有一处黄色色斑。香鱼吻端下弯,形成钩吻。下颌前端各有一突起,两突起之间成明显的凹陷。上下颔各有一行宽扁细牙,能活动,着生于皮上。犁骨无牙,颚骨和舌上具牙。全身除头部外均备有细小圆鳞。具脂鳍,体长可达30厘米左右。

中文学名:香鱼别称:         香油鱼、瓜鱼、细鳞鱼、海胎鱼、仙胎鱼、秋生子

罗碧鱼  体极扁薄,背缘平直,腹缘圆凸。腹棱明显,自鳃颊至肛门。吻尖,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侧线在胸鳍上方缓下弯。背鳍无硬刺。

中文学名:罗碧鱼形态特征  体极扁薄,背缘平直,腹缘圆凸。腹棱明显,自鳃颊至肛门。吻尖,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侧线在胸鳍上方缓下弯。背鳍无硬刺。臀鳍基部长,其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下方。生存习性  小型鱼类。喜栖息在水体的中上层,在产地为常见种。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北极茴鱼又名棒花鱼。茴鱼科Thymalidae,茴鱼属Thymallus6种。体长形,侧扁,前背窄棱状。吻钝短,眼大,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各有一行细弱牙。鳞中等大,尾鳍深叉形,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为冷水性底层鱼类。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主。是开展溪钓运动极好的对象。

中文学名:北极茴鱼

狗鱼属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即黑斑狗鱼。俗称:狗鱼,鸭鱼。英文名:Pikes , Amur pikc 。狗鱼是在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是淡水鱼中生性最粗暴的肉食鱼,除了袭击别的鱼外,还会袭击蛙、鼠或野鸭等。据说一天可以吃和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因为寿命长,偶尔可发现巨大型的个体。因肉味极佳,成为钓鱼的好对象。狗鱼是鲑形目狗鱼亚目狗鱼科的唯一属。共5种,2亚种;中国有2种,即黑斑狗鱼和白斑狗鱼。体细长,稍侧扁;口裂极宽大,约为头长的一半;齿发达;背鳍及臀鳍位靠后并相对;体侧有斑。狗鱼生长快,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是很好的食用经济鱼类。但因狗鱼为肉食性,贪食而食量大,对其他经济鱼类有很大的危害。

中文学名:狗鱼别称:        黑龙江狗鱼、河狗、鸭鱼

全裸裸重唇鱼仅见于腾冲境内之瑞滇和明光两乡,为珍稀种类。生活在高海拔山间小溪,于中下层水中寻觅杂食,性耐寒。

中文学名:全裸裸重唇鱼别称冷水鱼、冷水花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腹近圆而身略侧扁,除臀鳞和腹鳍基外侧有一腋鳞外,通体几乎“一丝不挂”,呈“全裸体”状,故得名。背灰腹白,背侧散布众多不规则斑点,构成典型的“河道色”。生存环境  虽个体小,食用价值不高,但作为裂腹鱼亚科中明显特化的一个属,它是由原始的裂腹鱼属伴随高原的隆起分化而形成的,因而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在鱼类遗传与生态的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可称为一种珍稀的“化石鱼”。

松潘裸鲤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口亚下位,弧形。下颌无锐利角质。唇薄,下唇侧叶细狭,唇后沟中断。无须。体大部裸露,仅有臀鳞和少数肩鳞。背鳍刺细弱,后侧缘下部具细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中文学名:松潘裸鲤别称:冷水鱼, 白鱼生存环境  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200 mm。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的支流中。国内分布 金沙江,澜沧江水系,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理县,黑水等岷江和大渡河上游,南坪九寨沟。

花斑裸鲤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亚下位,口裂较大。下颌无锐利角质。唇薄,下唇侧叶狭窄,唇后沟不连续。无须。大部分裸露,仅有臀鳞和少数肩鳞。背鳍刺强,具发达的锯齿,起点稍在腹鳍之前。体侧具多数环状、点状或条状的斑纹。

中文学名:花斑裸鲤别称:        大嘴巴鱼、大嘴花鱼、大嘴鱼分布范围  分布于黄河上游和柴达木盆地的奈齐河水系,四川、甘肃、青海与黄河邻近水系有分布,为黄河上源重要经济鱼类。

大鳞四须鲃  (  dà  lín  sì  xū  bā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在江河流水中生活。个体中等大,常见约250g。

中文学名:大鳞四须鲃形态特征  头两侧略染淡红,眼微红,体背青灰,两侧银白闪光,鳞片边缘具有黑边,形成明显的网眼纹,背鳍、尾鳍青灰,胸鳍、腹鳍、臀鳍橙红;体高而侧扁,背缘和腹缘的弧度略相等,头短侧扁,吻短而钝,眼较大,侧位,偏于头的前半部,口次下位,深弧形;须两对,较细长,背鳍外缘内凹,背鳍不分枝鳍条后缘具有锯齿,尾鳍深叉,末端尖,侧线完全,和缓下弯。鳞较大,背鳍基具有鳞鞘,腹鳍基外侧具有腋鳞。在江河流水中生活。个体中等大,常见约250g。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虹鳟   (  hóng  zūn  )(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最大体长:120cm,栖息深度:0-5公尺,誉为“水中人参”。善于跳跃,上钩后激烈拼搏。已从北美西部引殖到很多国家。栖于湖泊和急流,体色鲜艳。体上布有小黑斑,体侧有一红色带,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鳟”。在北京顺义有养殖基地。

中文学名:虹鳟别称:        瀑布鱼、七色鱼。

桂华鲮   (  guì  huá  líng  )为鲤科,华鲮属鱼类。 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吻稍钝,密布珠星。口宽,下位,弧形。吻皮边缘具细缺刻,近口角处外露,下唇与下颌分离,下唇边缘及内面布满小乳突,具颏沟。下颌角质缘略外突。须极小,成鱼吻须退化,颌须位口角深沟内。背鳍无硬刺,最长鳍条大于头长。别称:青衣、扁青衣、沉香鱼生活习性  栖息于石底激流的江河或山溪。食藻类、青苔及有机碎屑。3~4月集群产卵。常见0.5~lkg,最大4kg。为产区经济鱼类。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分布于西江水系。珠江水系,元江水系,湖南的洞庭湖及其附近大型湖泊中和洞庭湖上游的河流中。

墨头鱼(Garra ping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墨头鱼属。俗称:墨鱼,东坡鱼,乌棒,黑鱼,鮇鱼(《本草纲目》)。英文名:Beardless sucking bard 。体长,稍呈圆筒形,腹面在腹鳍之前较平,尾部侧扁。头部宽而平扁,略呈方形。吻钝,前端有角质突起;口大,下位,呈新月形,无须。上唇吻皮向腹面包下,其边缘分裂呈栉状,下唇宽大,似椭圆形吸盘,中央有一肉质垫,周缘游离,上有小型乳状突起,其前缘与肉质垫之间有一深沟相隔。眼小,位置较高。鳞中等大,腹鳍前腹面的鳞片埋于皮下;背鳍无硬刺,边缘凹形。体褐色,背部深,腹部灰白,鳍呈灰黑色,体侧鳞的基部有一黑斑,联成体侧黑褐色条纹数条。雌雄鱼平时具有珠星,至生殖期更为显著。民间传说这是苏东坡在家乡习字,洗笔砚于江,将鱼染成黑色的,故称之“东坡墨鱼”。墨头鱼分布于长江上游、澜沧江及元江水系。

中文学名:墨头鱼别称:        墨鱼,东坡鱼,乌棒,黑鱼,鮇鱼

角鱼(学名:Epalzeorhynchos bicornis)属鲤科野鲮亚科角鱼属,本属为东洋区一特有属,共有数种,以中南半岛为分布中心,向南伸展达苏门答腊,向西至印度。角鱼为中国特有种,在国内仅发现于云南泸水县及保山县(属怒江水系),在怒江下游缅甸的萨尔温江可能亦产。

中文学名:角鱼别称:        红眼鱼生活习性  小型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清水江河的下层。刮食着生藻类。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0-150毫米。

石爬鮡(  shí  pá  zhào )(Euchiloglanis spp.)属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属。俗称:石爬子、青石爬子、黄石爬子、火箭鱼。

中文学名:石爬鮡种类  石爬鮡分为两种:青石爬鮡(E.davidi)的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大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较短,仅及鳃孔,胸鳍较长,达到或接近腹鳍起点。它分布于四川青衣江上游。黄石爬鮡(E .kishinouyei)的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小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较长,超过鳃孔,胸鳍较短,显著不及腹鳍起点。它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的金沙江水系。

食蚊鱼又名大肚鱼、柳条鱼等。食蚊鱼(学名:Gambusia affinis )为胎鳉科,食蚊鱼属的一种。体长形,略侧扁,长15.5~37.5毫米。雄鱼稍细长;雌鱼腹缘圆凸。头宽短,前部平扁。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虫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国家移殖。利用食蚊鱼灭蚊,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把蚊子幼虫消灭在水体里,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如果各地都普遍养殖食蚊鱼,对于消灭蚊子,有效控制和预防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将大有裨益。但是由于竞争力强,会对生态位相似的当地鱼类造成相当压力,更会袭击体形比自己大一倍的鱼类。在华南人类活动区,食蚊鱼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鳉(Oryzias latipes)和弓背青鳉(O. curvinotus),成为低地水体的优势种,危害到这些青鳉的生存。甚至会影响当地蛙类、蝾螈等两栖动物的生存。

中文学名:食蚊鱼别称:        柳条鱼,大肚鱼,山坑鱼等

青鳉鱼    (  qīng  jiāng  yú  )青鳉鱼是国际医学用鱼,对水质、环境变化特别敏感。我国分布的几种青鳉鱼被很多家庭当成宠物鱼或观赏鱼来养。

中文名:青鳉鱼食物子孓、红虫、线虫、水蚤、绿藻习性成群浮於浅水区的中上层环境水塘、沟渠、沼泽、小溪流源头生活环境  食物:青鳉鱼属于杂食性鱼类,据观察,如孑孓、红虫、线虫、水蚤、绿藻都是它的食物,但对腐尸却不感兴趣,对自己本种小鱼会追食。

鲥鱼   (  shí  yú  )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

中文学名:鲥别称:        迟鱼、时鱼、三来、三黎鱼、鲥刺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属鲑形目,胡瓜鱼科,公鱼属。俗称:黄瓜鱼。

英文名:Pond smelt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口大,前位,上、下颌及舌上均具有绒毛状齿。上颌骨后延不达眼中央的下缘,眼大。鳞大,侧线不明显。背鳍较高,其高大于体高;脂鳍末端游离呈屈指状;胸鳍小;尾柄很细,其高度仅等于眼径,尾鳍分叉很深。背部为草绿色,稍带黄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各鳍为灰黑色。

中文学名:池沼公鱼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这些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多重,它们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卵也是著名的水产品,营养价值很高。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省抚远市的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

中文学名“大马哈”鱼,来自于黑龙江省的赫哲语的音译。 别称:         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鲑鱼

马苏大马哈鱼  是我国大麻哈鱼属中徊游种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南限达北纬350,对温度的适应较高,是内陆驯化对象之一。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腻而味美,探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其资源锐减濒于枯竭。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

中文学名:马苏大马哈鱼生活习性  马苏大马哈鱼系在淡水河流中繁殖,在海洋中生长,达到性成熟年龄时又回到淡水中产卵的洄游性鱼类。由于它喜栖于低水温总生活,属于冷水性鱼类。

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俗称:嘉鱼,老鼠鱼,鼠头鱼。英文名:Ratmouth barbel 。属于定居性鱼类,生活于河床宽阔、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最大个体2市斤以上,肉味鲜美,含脂量多。

中文学名:卷口鱼别称:        老鼠鱼, 嘉鱼, 鼠头鱼, 圆口鱼

极边扁咽齿鱼  同义词扁咽齿鱼一般指极边扁咽齿鱼极边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海拔3000米以上宽谷河段的独有鱼种,主要分布在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以前是黄河上游鱼类中的绝对优势种群。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人为过度捕捞,这种鱼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现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中文学名:极边扁咽齿鱼别称:扁咽齿鱼、小嘴巴鱼、鳇鱼、草地鱼

春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春鱼。英文名:Long pectoral carp , Longfin carp 。濒危等级:易危。个体较大,历史上产量较多,为洱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水位下降、酷渔滥捕和引种不当,造成春鲤的数量急剧下降。

中文学名:春鲤别称:         春鱼生活习性  春鲤平时栖息于湖中敞水区。食性杂,主要摄食底栖寡毛类动物,也食昆虫、螺蛳、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等。产卵期在3-5月,较集中于4月,因产卵较早,故有春鱼之称。卵产于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上。

糠粃鱼  无泪骨突起,无须,体鳞无纵裂。侧线不完全。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或沟渠缓流处,是产区常见鱼类。色彩鲜艳,有较大的观赏价值。

中文学名:糠粃鱼分布区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俗名: 糠粃鱼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介绍: 口亚下位,下颌稍长于上颌,下颌正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

彩副橘  :简介  外形与无须橘相似。背鳍及臀鳍均不具硬刺,仅不分枝鳍条的基部较强硬,而未端仍柔软分节。腹鳍未端超过臀鳍起点。侧线完全。喜集群,生活于静水或缓流水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殖期间,雌鱼具淡灰色产卵管。体色鲜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应性较强,常随其他鱼类被带到东北等地。分布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河北、山东等地。

扁吻鱼(学名:Aspiorhynchus laticeps)俗称新疆大头鱼,是中国的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 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在世界上的分布,仅存于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产地博斯腾湖绝迹,它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文学名:扁吻鱼别称:        新疆大头鱼、大头鱼、虎鱼

花羔红点鲑(学名:Salvelinus malma)为鲑科红点鲑属的鱼类,体色由褐色至灰色。有陆封型和洄游型之分,我国境内为陆封型,终身生活于江河干流及支流清冷水域。食性广,以底栖动物及落入水面的昆虫为主,有时甚至跳出水面掠食。

中文学名:花羔红点鲑

鳗鱼拼音:mán 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鳗鱼是指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总称。又称鳝,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此外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洄游特性。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

中文学名:鳗鱼别称:        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

鯮   (  zōng  )(学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属鲤科鯮属,为我国特有种类,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南各水系有分布。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以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导致鯮的种群个体数量显著减少。

中文学名:  鯮别称:          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

凤鲚属于河口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浅海,每年春季,大量鱼类从海中洄游至河口半咸淡水区域产卵,但决不深入纯淡水区域(长江口凤鲚最远达江阴,瓯江口凤鲚至江心屿)。刚孵化不久的仔鱼就在江河口的深水处肥育,以后再回到海中,翌年达性成熟。

中文学名:凤鲚别称:        凤尾鱼、子鲚、烤籽鱼

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飘鱼属。俗称:飘鱼,篮片子,篮刀片,薄削。分布极广,我国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银飘鱼生活习性 上层鱼类。银飘鱼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不论静水、流水都能生活。喜欢漂泊于浅水地区,行动迅速,经常成群地在水面上来往漂游,故有飘鱼之称。冬季到深水层中越冬。以小鱼、浮游动物及植物碎屑为食。个体不大,但繁殖力强,产卵期在5、6月,绝对怀卵量为3400粒左右。种类分布  分布极广,我国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金鱼起源于中国,也称“金鲫鱼”,近似鲤鱼(Cyprinus carpio)但它没有口须,是由鲫鱼进化而成的观赏鱼类。金鱼的品种很多,颜色有红、橙、紫、蓝、墨、银白、五花等,分为文种、草种、龙种、蛋种四大品系。在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金鱼已陪伴着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是世界观赏鱼史上最早的品种。金鱼易于饲养,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一般都是金黄色,形态优美。金鱼能美化环境,很受人们的喜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观赏鱼。中国的金鱼主要是在鲫鱼上发展而来。而彩色鲤鱼传到日本后得到很大重视。

常 见 淡 水 鱼 名 称 对 照 表

学 名

地 方 名 称

青 鱼

青鲩、乌青、青鲲、黑鲩、螺狮青、黑鲲、青棒、乌鲩、青根鱼

草 鱼

草鲩、草鲲、白鲩、鲲子鱼、鲩鱼、青草、白鲲、青草鱼、草棒、厚鱼、草根、草包、厚子鱼、草混子、棍子鱼

鲢 鱼

白鲢、扁鱼、水鲢、鲢子、养鱼、白胖头鱼、家鱼、跳鲢、地瓜鱼、鲢子头、白鱼、扁子

鳙 鱼

花鲢、鳙鱼、养鱼、红鲢、麻鲢、胖头鱼、大头鱼、包公鱼、黄鲢、黑鲢

鲫 鱼

喜鱼、头鱼、河鲫鱼、喜头、鲫拐子、月鲫仔、鲫瓜子、鲫壳子、刀子鱼、朝鱼、鲋鱼

鲤 鱼

鲤拐子、朱砂鲤、毛子、朝仔、红鱼、花鱼、拐子、黄河鲤鱼

鳜 鱼

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翘嘴鳜、鳌花鱼

鱤 鱼

感丝、黄尖、横占、竿鱼、横鱼、大口感、横杆子、水老虎、铜头、感棒、虎鱼、介鱼、竹竿鱼、黄鱤鱼

长春鳊

鳊鱼、长条边、长身鳊、油鳊、草鳊、锅边、莲子鱼、黄尖、川枪

团头鳊

鲂鱼、团头舫、武昌鱼、草鳊、方鱼

三角鳊

角鳊、乌鳊、三角边、平胸鳊、三角舫、方鱼

银 鱼

面鱼、面条鱼、面丈鱼

鲶 鱼

鲶拐子、年鱼、鲇鱼、河鲶、占鱼、土鲶

胡子鲶

鲇胡、胡鲶、过山鳅、圹辞告、鲶巴郎、怀子

乌 鳢

乌鱼、才鱼、黑鱼、生鱼、黑里头、乌里黑、乌棒、墨鱼、丰鱼、孝鱼、蛇头鱼、火头鱼、黑松、黑色棒子

我 国 主 要 海 洋 鱼 类 名 称 对 照

学 名

地 方 名 称

小黄鱼

梅子、梅鱼、小先(鲜)、小春鱼、黄花鱼、金龙、小黄瓜鱼、厚鳞仔、小王鱼、花鱼

大黄鱼

大先(鲜)、黄花鱼、金龙、黄瓜鱼、红瓜、黄金龙、桂花黄鱼、大王鱼、大黄鲞

带鱼

牙鱼、灰带、白鱼、白带鱼、青宗带、裙带鱼、刀鱼、牙带、鳞刀鱼、带鱼条

真鲷

加吉、同(铜)盆、立鱼、红立、红加立鱼、王山鱼、加肭(力)、过腊、赤鲫、赤极、红鲷、红鳞加吉、红带鲷、红鳍

鳓鱼

力鱼、鲞鱼、白鳞鱼、曹白、罟扁、网扁、白力鱼、鳞子鱼、{鱼会}鱼、快鱼、白林鱼、火络鱼、白鲞

鲐鱼

青占(鲭)、油同鱼、花池、花仙、花鲱、花{鱼是}、鲭鱼、台巴、清花鱼、鲭鳟、花巴

黑鲷

青郎、黑立、黑加立鱼、乌颊、黑结、乌翅、海鲋、青鳞加吉、黑鳞加吉

牙鲆

平目、左口、圆眨、酒瓶、牙片鱼、偏口鱼、比目鱼、牙鳎、高眼、鲆

鲈鱼

卢鱼、鲈板、鲁鱼、花鲈、大板、中板、鲈子、花寨

竹荚鱼

王占、竹签、吹鱼、大目{鱼是}、大目鲭、阔目池、阔目吧浪、刺巴、巴浪、黄占、山舌鱼、山鲐鱼

宽体舌鳎

海秃、粗鳞、细鳞、玉秃鱼、黄鞋底、尤利、龙舌、塔西鱼、狗舌、鳎沙、牛目、鳎目、舌头鱼、鳎板、牛舌头、目鱼、鳎米、龙力、他板

鳕鱼

水口、大头鱼、大口鱼、大头腥、明太鱼、大头青、乌口鱼

海鲫鱼

海鲫、海刀子、令吉、九九鱼、海{鱼与}、古眼、即板

多鳞{鱼喜}

扁鲫、沙丁鱼、泽鱼、姑鱼、河尖、沙梭、沙钻、沙鲇、船丁鱼、麦穗、丁头

黄姑鱼

黄古、黄婆鸡、或鱼、支或、花或、春只、皮{鱼或}、同乐鱼、黄姑子、罗鱼、黄鲞、同鱼、鳘子鱼、鳘鱼


太平洋鲱   青条鱼、红线、青鱼

鯒鱼

山肖、扁头鱼、三笑、牛尾鱼、竹甲、担甲、刀甲、沙甲、狗腿鱼、尖角子、便子、牛尾鱼、箭鱼、乖子、驴尾巴、中鱼、摆加、棒柴、辫子鱼

海鲶

成鱼、成仔、尖诛、赤鱼、黄松、成广、油松、青松

黄鲫

王吉、黄雀、赤鼻、黄只、箔只、鸡毛、鸡毛鳓、箔鼻仔、檬介、婆迹、刺仔、薄鲫、白赤、黄尖子、黄即子、茫口、刀吉、油扣、麻口、毛口

蓝点乌鲛

乌交、板鲛、乌鲛鱼、竹鲛、尖头马加、乌脚、鲅鱼、巴鱼、乌交鱼、燕巴鱼、燕鱼、条燕

四指乌鲛

午仔、午笋、乌有、乌鲅、午鱼、竹简午

扁舵鲣

铅锤、水鲲、桌鲲、海块、洋包、炸弹、杜仲

高眼鲽

片口、比目、高眼、地鱼、扁鱼、长脖、大高眼

乌鲳

里鲳、婆子、乌鳞鲳、长林、铁板鲳、假鲳

花尾胡椒鲷

软唇、油麻立、加钱、加池、加吉、唇唇鱼、斑加吉

木叶鲽

大水、小水、铁仔、八甲鱼、八角、平鱼、古眼、古轮

梭鱼

蛇支、海子鱼、蛇头丁、红眼鱼、肉棍子、大丁、二三丁、红眼梭、青梭、支鱼、赤眼鲻

鲻鱼

乌支、丁鱼、九棍、乌鱼、脂鱼、大乌鲻、斋鱼、河刀鱼、葵龙、乌母、田鱼、青头、青头田、乌鲻、鲛鱼、白眼棱、黄眼、白眼

海鳗

门{虫先}(门鳝)、鳗鱼、黄鳗、青鳗、赤鳗、海毛鱼、即勾、狼牙鳝、青鳝、白鳝、牙鱼

眼镜鱼

皮靴刀鱼、刀鱼

{鱼其}鳅

海鲢、飞虎、鬼头刀、三保公鱼、青衣、铡刀鱼

中华青鳞鱼

青鳞鱼、青济、青皮、青林子、柳叶鱼、白羔

小公鱼

江鱼、中鱼、黑镜、公鱼、弱棱{鱼是}、禾春、白饭、尧鱼、白春、青背龙、黄中、白弓

锦鳚

海念鱼、松鱼、大头光、海年光、羊鱼、水岔、光鱼

六线鱼

黄鱼、海黄鱼

长蛇鲻

狗母鱼、细鳞丁、狗棍、丁鱼、那哥、哥西、蛇支、香梭鱼、神仙棱、沙梭

黑鳃梅童鱼

梅同、梅头、梅童、大头仔、丁珠、梅仔、{鱼或}仔、黄皮、大头朱梅、大头拷、大头宝、吉头、蒙头

刀鲚

烤子鱼、刀鱼、毛鲚、鲚鱼、子鲚、凤尾鱼、马齐、凤鲚、黄鲚、海刀鱼、河刀鱼、刀鞘

条纹东方鲀

乘鱼、乘抢鱼、鸡抢鱼、青郎鸡、花龟鱼、花龙乖、红目乖、卡草留街、艇巴、花艇巴、花蜡头、黄天霸

暗纹东方鲀

河鲀、街鱼、吹肚鱼皮包、辣头、辣打、气鼓、蜡头、合头鱼

绿鳍马面鲀

马面鱼、橡皮鱼、老鼠鱼、羊鱼、迪仔、孜孜鱼、皮匠刀、圆迪、剥皮鱼、猪鱼、皮鱼、烧烧鱼、扒皮郎、面包鱼

黄安鱇

海蛙、海蛤巴、老虎、蛤蟆鱼、丑鱼、大嘴鱼、推车鱼、蚧巴子、丑老婆、老头鱼、扒皮鱼

单角鲀

三角鱼、鹿角鱼、迪仔

中国团扇鳐

黄虎、甫鱼、方鱼、琵琶沙、团扇、团鳐、皮郎鼓、锅盖鱼、凤鱼、羊鱼、黄盆、土鱼、帝青鱼、荡荡鼓

姥鲨

戆心、昂沙

斑鰶

黄流鱼、鼓眼、扁鰶、气泡子、黄鱼、油鱼、青鰶、姑罗、尤鱼、鲮鲫鱼、古眼鱼、刺儿鱼、磁鱼

油魣

牛楔、尖嘴、竹签、竹尖、白裙、苏君、吹鱼、吹同鱼、思君、乙只、益字、鸭嘴梭鱼

叫姑鱼

钩嘴{鱼或}、黑耳津、钩嘴鱼、小白鱼、沙{鱼或}、尖头{鱼是}、叫吉子、小叫姑

扁舵鲣

铅锤、水鲲、桌{鱼是}、海块、洋包、炸弹、杜仲

白姑鱼

白古、白果子、白或、白蛤鱼、白梅、沙口卫、鰃子鱼、白江、白古鱼、白米子、大白眼、花鱼、白鳘子、白眼鱼

鮸鱼

米鱼、鳘鱼、敏鱼、米鱼、命鱼

银鲳

昌鱼、白鲳、白仓、长林、扁鱼、枫树叶、鲳扁鱼、乌伦、鲳鱼、平鱼、镜鱼、草鲳、山鲳、女人鲳、车片鱼

黄盖鲽

田鸡鱼、扁鱼、田鸡眼、沙板、小嘴、沙盖、冷水板、小高眼

短鳍红娘鱼

红娘鱼、红角鱼、肉甫、秀才鱼、国光鱼、角仔、红头、红绣鱼、红娃、穷头鱼

绿鳍鱼

红娘鱼、国公鱼、红祥、绿莺莺、绿姑、绿翅、角鱼、莺莺鱼

羽鳃鲐

白柄仔、乌孝、白面{鱼是}

{鱼是}鱼

海沙、乾鱼、海蜓、出水烂、烂船厂、睛天烂、巴鱼食、老雁食、离水烂

长颔棱{鱼是}

含西

短颔棱{鱼是}

赤鼻、突鼻、肥肤、红鼻、赤鼻棱{鱼是}

圆腹腓

尖嘴鳁、尖水、丁鲳、温志、窘鱼、丁汶、尖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