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与王守仁在“格物上”的区别,并因此产生了一个新学派

 GPF生活教育 2018-05-26

小玥说古今,一起寻历史,大家好,我是小玥君。今天跟大家聊聊思想文化方面的人物。有时候觉得人的信仰还是挺重要的,没有信仰的灵魂容易漂移,西方人信仰上帝说,东方人信仰佛教多,但在国人心中,还是有不少人信仰科学唯物主义,而在古代,特别是较近的朝代中,唯心主义还是比较普遍的,其中包含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有人也称之为理学和心学。今天我们侧重讲心学。

但在讲心学之前,还是得先讲下理学,毕竟两者是相对的,而且基本可以说是相提并论。我们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听过,“程朱理学”,这里的程指的是二程,分别是北宋的程颖和程颢两位大家,他俩出生于河南洛阳,因此学说也叫“洛学”,两人是兄弟关系,一起开创了理学,为后世的思想有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在南宋朱熹的发扬下,进一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学学派,称为“程朱理学”,且朱熹还是二程的三传弟子的学生,说起来也算是同宗同门派别,只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与朱熹齐名者,当属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同样是南宋大家,二人的见解多有不同。但今天小玥要比对的两人是朱熹与王守仁,即王阳明。

王守仁是心学大家,而且是心学集大成者,在陆九渊开创心学之后的时间里,王阳明将其发扬到了顶端,并且形成了“陆王心学”。而且这个思想还传到了日本,影响了东南亚不少的国家,可以说整个明朝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般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了。同时,他还是一个全能的儒者,文学,哲学,军事,思想,样样精通,对于道家,佛家,儒家都有很深的研究,从继承者来看,王守仁与朱熹相提并论不为过,虽然两人不在一个朝代。而小玥认为陆九渊和二程可以在一个层面上对话,毕竟都是开创者。那么,朱熹和王守仁在继承了理学与心学的过程中,从格物的角度上来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格物”的对象:

朱熹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道理,客观道理,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变化而出现变化,因为这些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天地不复存在,他们都依然有客观存在的道理,好比树木花草有树木花草的道理,江河高山有江河高山的道理,这种客观存在的道理和规律,是格物的对象。而对于王阳明来讲,他经过七天七夜的“格竹”后发现(王阳明曾经受老师娄谅的指点,学习了朱熹的理学“格物致知”,并亲身实践,花费了七天七夜,对竹子进行“格物致知”,最终愣是没有研究出个什么理,还因此大病一场!奇人哉!),王阳明认为“格物”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就是理,两者的区别好似:一阵风吹起,树叶在动,究竟是风动还是树叶动?其实是心在动!!!

“格物”的方法:

朱熹认为格物的方法因为是观察,探究,从事物客观角度去探究,有点科学的意味,但在当时的社会来讲,还尚未达到系统的科学研究,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客观的探知,与具备一定的条条框框,朱熹的理学被元明清三个朝代奉行为官学,也有这个原因存在,一个事物必须有其内在的理,而且是可以通过观察探究得到的客观规律。但在王阳明认为,并非如此,他认为的格物方法应该是内心的体验,遵从内心,用内心去感知,去体验事物,从内心的角度判断研究事物,并且将这种内心的探究结果举一反三到其他的事物上面。注重的是内心的锻炼。

“格物”的目的:

朱熹当然的目的相对来讲是较为客观的,格物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事物啊,这很科学啊,不然,格物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发现他,并且认识他,这在当时的朝代来讲,是较为合理,且符合实际的,就好像你研究勺子,勺子可以用来盛汤,研究了筷子,筷子可以用来夹菜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付诸生活的理论。而在王阳明看来,他认为“格物”的目的,是在提高内心,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道德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咋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境界高啊,毕竟格了竹子七天七夜终无所获。

纵观两者的区别,读者们可能会觉得这就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其实不是,两者都是唯心主义,但区别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而客观唯心主义更符合朝代的需要,所以朱熹的理学被官方所认可是有道理的,因为说理毕竟好过于看心情。但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有其局限性。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局限性

随着朝代的发展,程朱理学的重点在于学,需要好好学,才能认识并提高自身的学问水平,而陆王心学的重点在于内心,不在于学,相对来说,陆王心学的入门比较简单,就好好想就可以了,想明白就好了。所以前者末流容易出现书呆子,后者末流容易出现精神问题。这在明朝一朝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奉行朱熹的程朱理学,到了中期的时候,问题已经出现,条条框框太多,所以陆王心学得到了重用,但到了明末时候,心学又变成了一种不学无术,靠吹牛逼,自我想象,空口夸大的现象,于是乎,到了清朝才正式变成了汉朝时候的章句之学。不过,小玥还是想提一下,每个学说理论都有研究得好的人,也有略懂皮毛的人,所以,因此造成的影响,也都各有不同,所以,不能判断好坏。

最后小玥想说,王阳明其实最开始还是受朱熹的理学影响的,不然,也不会花了七天七夜去做“格竹子致知”,而且在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中,也可以看出朱熹的理学思想。从客观角度上来看,朱熹的格物致知在王阳明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片面,朱熹更侧重还是一种心学与理学交融,但偏重理学的思想,而王阳明的心学则完全侧重心学角度,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内心占据主导地位。也因此出现了一个学派,叫“姚江学派”,而且门徒遍布各地,还影响了海外多个国家,特别是日本思想。

好啦,今天小玥就讲到这里啦,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哦,如果你也喜欢小玥君的文章,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收藏哈,让我们一起说古今,谈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