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绩效工资的来龙去脉。 2009.1.1开始实施。国务院批准,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自此各地陆续实施。本意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弥补1994.1.1《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的相关规定。 2、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症结所在) 开始,大家听到的消息是:国家财政每年拿出120亿元,投入全国1200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大约年均1000元。大家听了,自然欣喜。毕竟感觉是“多得”的,感觉是“额外”收入,或多或少,大家应该都高兴。 结果,先是各地沉默了一段时间,并没有马上执行,例如,小王原工资2000,还发2000元,一切照旧,时间长了,大家也就渐渐忘了绩效工资这回事了。 突然,上级开始大力落实,开始专项检查绩效工资情况。很多地方的做法是,将例子中的2000中的基础工资,人人扣发30%,小王每月就领不到2000了,只有1700,扣了300,大家开始有怨言。 到了年底,小王忙了一年,没收回原数,怨言就更大了。校长的二舅在总务干后勤,还多赚了好几百,整个学校就都有怨言了。 有比较权威的人介绍说:小王原来的2000元,本来就是含着绩效,只是原来没执行罢了。但大家不这样理解。只是觉得不但没有“额外收入感”,倒多了“割肉感”。 3、钱怎样分的问题。(第二症结) 绩效工资本来是好事,初衷是好的,为了调动在职员工的积极性,但没有切实可行的发放规则。于是,各地大显神通,各校各自为战,制定出五花八门的发放规则来,这种分蛋糕的规则,各校制定,决定了弊端重重。 有的学校变成了官效工资,有的变成了大锅饭,有的变成了平均主义,有的变成了出勤工资,有的变成了投票工资,五花八门,被老师称之为“讥笑工资”。 4、改良建议。 一是取消。教育是慢活,譬如你接了个烂班,多忙一年,不出成绩。快餐化、简单化成绩测量,难以准确。 二是“额外获得感”。有钱就发,没钱不发,让老师感到忙一年,额外获得了一些,或多或少,都是额外收入,多收了三五斗。这样大家可能还有意见,但小些。 三是发放制度粗线条,易操作,不能由学校订,起码一县一办法。广泛征求意见,最后敲定。 内容来自:淄博中公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