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23 25

 ChiefWolf狼哥 2018-06-05

声明

从这周开始之前的“研读经典”之《伤寒论》变更为按原著顺序逐条解析。

希望大家在研读的同时,可以一起背诵《伤寒论》,更加深切的体悟经典的精髓,也能促进平时的临床应用。

Jan.

15

本篇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从第23条至29条。

本文字数:2293

阅读时间:4分钟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23)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解析

本条论述误下后胸阳受挫的证治。

太阳误下,是表邪入里的条件。表邪入里,证情变化多端,不可尽数。而本条所要讨论的是误下之后,引发胸满的证治。胸围上气海,乃宗气之所聚。正如陈修园所说:“胸为阳位似天空”,其间宽阔而清净,为心肺的宫城。营为心之气,卫为肺之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营卫的开发皆自上焦,因此胸部离表最近,邪气由表入里第一站就是胸部。胸满之“满”,应读作“闷”,这样读与病情较贴切。腹部可用“胀满”一词,因自觉胀而确可见到“满”,故“满”字在此应读作“闷”,胸满是表邪误下,挫伤胸阳之气而致,因未及血分,故只满而不痛。“脉促”,促者,速也,迫也。在此并非指数时一止复来的促脉。脉搏的急速,一方面反映邪气由表入胸,人体阳气尚能抗邪,与邪相争;另一方面也反映,胸阳之气抗邪的能力已有所衰减,力不从心,故脉促而按之无力。

此证为表邪误下,胸部虽接近表位,但终非表证。治疗则不能仍守桂枝汤原方,而用桂枝去芍药汤治之。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发散为阳,既可解表邪,又可补心阳、振胸阳,使陷落的表邪由胸透表而解。去芍药的意义有二:一则芍药酸敛,为阴分之药,用之有碍于胸中阳气的振奋宣畅,不利于胸满的解除。二则芍药酸收,对桂枝辛甘发散、振奋胸阳的作用,大有掣肘之弊。故去之不用,此即避阴就阳之法。

“若微恶寒者”,指病人有轻度的恶寒,非指脉微而恶寒。这是胸阳不振且又兼阳气不足,为阳虚恶寒之证。故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的基础上加炮附子,振奋心胸,以补阳气。

在临床上,对胸闷、心悸、咳逆等证,凡属阴寒邪盛,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再加附子颇有疗效。如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夜发较重,多属阳虚阴盛。用本方助阳祛阴,每可取效。但桂枝汤去芍药均辛甘之品,如非阳虚阴盛之证,误则易劫夺津液,故不可不慎。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宣桂枝麻黄各半汤。(24)

桂枝麻黄各半 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掣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解析

本条指出了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归转:即自愈,表里阳虚,小邪袭表,以及小汗解表的治法。

伤寒病的病程常以七日为一来复期,今太阳病已八九日,尚未传经,可谓留连日久,因而可能发生以下三种转归:

一是病人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发作两三次,像发疟疾一样的表现。这反映表邪不重,太阳抗邪之力占优势。“其人不呕”说明胃气和,饮食佳,邪气未入少阳;“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较正常。“欲”,亦可作“续”字解,即大小便连续正常,反映了里气和,邪未入阳明;“脉微缓”是脉见微微和缓之象,远非邪盛脉紧之比。以上脉证,反映了邪气渐退太阳之气已复,表里气和,故为欲愈之兆。

另一种转归是,见“脉微而恶寒”。脉微是少阴阳虚之脉,恶寒为太阳阳气虚衰,有邪传少阴之势。太、少阳气俱虚,表、里阳气皆衰,故云“阴阳俱虚”。表里阳虚,表邪尚在,治当温阳固本为急,可选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四逆汤之类,切不可再用汗、吐、下以伐正气而虚其虚。文中用三个“更”字,说明在此变证出现之前,曾用过汗、吐、下等不适当的治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见“面有热色”、“身痒”等证。面有热色即发热面红之貌,为太阳小邪不解,阳气郁囗遏不伸所致。阳气郁遏不得宣泄,小邪稽留于皮肤不解,故见身痒症状。这一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未能及时发一点小汗的缘故。“不得小汗出”,非指太阳病发病之初所应使用的常规汗法,而是指太阳病留连日久,小邪不去,当用小汗之法,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证无汗,也未经发汗,小邪怫郁不解,则非桂枝汤所能解。身痒,但不痛,也无恶风寒之证,则又非麻黄汤之所宜。只有二方合用,且制小其服,方切合病情。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量是各取原桂枝汤、麻黄汤剂量的三分之一,合而同煎。柯韵伯主张一剂桂枝汤,一剂麻黄汤,分而煎之,各取每次服量的一半,合而饮之。本方对于邪少势微,且又有欲出外解之机,以面有热色、身痒为主症者最为适宜。麻黄汤治表实无汗,桂枝汤治表表虚有汗,二方合用,又制小其剂,则刚柔相济,从容不迫,既能发小汗以祛邪,又无过汗伤正之弊端。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5)

解析

本条论述病重药轻时,针药并用之治法。

太阳中风,本当用桂枝汤。服第一次药,啜粥,温覆取汗。若不汗出,风邪不解,当依前法服第二次药。今服第一次药后,不仅未见汗出病减,反而出现了烦热更重的症状。烦者,热也。“反烦不解”,即反而热势更重。既属太阳中风,桂枝汤本为正治之方,为什么用药后病势反重了呢?这是因为在经之风邪壅盛,而桂枝汤的药力较轻,用药后不仅没有发出汗,反而增加了风邪的势力。这种情况就不能再照原法给药,而应在服药之前,先针刺风池穴与风府穴。此二穴对疏通经脉,发散风邪而有卓效,刺之可开太阳经气之闭塞,泄太阳经中之风邪,以削弱在经邪气的势力。然后再服桂枝汤,啜粥、温覆取汗。本条提出的针药并用之法,可谓法中之法,这对后世治疗疾病采用多种疗法联合使用开辟了途径。

本条论药后不汗出,而小条接述药后大汗出,对比启迪,耐人寻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