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六经学说是天人之学

 健行zhz 2018-06-17

  

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中医源于阴阳,跟数术一样是天人之学。什么是天人之学?就是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由天道之规律推及人事及人生命之规律。

虽然起源可能一致,但中医和术数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天人之学包含理、气、象、数四部分,中医侧重于理、气,术数侧重于数。相对来说,中医学起来容易,术数却较难,这是我的一种认识。能够学术数的人,反过来学中医,应该是相当轻松的事情。

理是指阴阳之理,气是指六经气化。六经气化学术就是天人之学。为什么这么说?只要中西医做一对比,就明白了。

西方医学是实证科学,是研究细胞、组织、代谢、血液、病毒等生理、病理实在之物,从不讲气。而中医六经理论基点恰恰是“气”。气存在不存在?当然存在,而且非常重要。尽管西医科学飞速发展,但在“气”的问题上的认知几乎是零。因为“气”不好观测,不能量化。那西医不能观测与量化的气,为何中医可以很好的描述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医是天人之学,它的起源不是来自实证。

我的理解是,六经气化学说是古人根据天道原理提出的假说。“天道”是什么,其实也并不神秘,就是日地运行的两个时间:地球绕太阳公转,地轴有个66°34′的偏角,形成四季往来的年周期;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往来的日周期。

在日地关系中,日周期有向阳与背阳的区别;年周期南北半球在不同时令接受太阳直射与太阳斜的区别,古人将之称作“阴阳”。根据接受阴阳气的不同,又可以将阴阳分为四象,四季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每一日也可以这么分。这么分划的意义是,除了寒热两气外,还有升降两气。明白这个原来,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设定人体六经的意义。

古人为什么设定的是六经?而不是四经、五经、八经、十经呢?我认为六经与十二地支有密切的关系。六经分手足两经正好是十二经脉。我们知道一年是十二个月,一日是十二个时辰,我们的钟表是十二进制,为什么全世界的钟表都是这个进制,而不采用我们常用的十进制呢?这与时间是一个圆周期有关。一个圆只有用六、十二、二十四、三百六十这样进制来度量。这也说明我们的生命活动的节率与日地圆运动节率是高度相关的。

天人相应,古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的气也是由阴阳二气演化的,只是人体需要六气才能平衡运行,即寒热、升降与燥湿。太阳、少阴管寒热,少阳、厥阴管升降,阳明、太阴管燥湿。根据《内经 素问 五运行大论》,十二地支与六经关系如下图。

 中医六经学说是天人之学


六经,又分别以大自然六气来命名。我们知道的这是五气——风气热气,水寒气,金燥气,土湿气。火取两端,君、相二火,或者称火、热二气,为风、寒、火、热、燥、湿,对应六经为: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六气中为何火有两样,这是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阳火来推动,阳要有余,这就好比我们工作生活的时间比睡觉的时间要多一些。

天人之学还体现在天人感应与天人互参,同气相求,同气相应。太阳经感寒气,少阳经感热气,阳明经感燥气,太阴经感湿气,少阴经感火气,厥阴经感风气。天人相应,内外感召,身体生病就是某一个气偏了,不平衡了,叫“六淫”致病,淫是过度的意思,偏盛了。这样一来,中医把成种病,简化为六种疾病这就是六经气化学说的高明之处。

用六经理论建立起来的疾病模型,能够完整的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更重要的是,仲景的《伤寒论》以是六经为纲来辨病论治,得到临床实践的验证。千百年的中医实践也证明六经气化学说是真实存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