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解的华为“床垫文化”:遵循科学,关爱员工,值得学习!

 timtxu 2018-07-02



除了“狼文化”以外,华为的“床垫文化”,也在江湖上被长期广为传播。


我在之前,已专门撰文华为成功也因为狼狈为jian?华为没提出过“狼文化”! ,探讨了社会上对华为“狼文化”的认识误区。这期,我们谈谈同样被误解的“床垫文化”。


在江湖传言中,华为的床垫,主要是给研发人员,在公司加班加点、通宵过夜的时候用。甚至,有一部分人在传播时,认为这样是“剥削员工”、“缺乏人性”。


这些传言不无道理,但是也有不小的误解。


这需要从华为“床垫”的产生谈起。



在华为创立的早期,特别是创立之初的八、九年内,第一代创业者,特别是研发人员,就像当年硅谷车库里的创业者一样,常常为了赶进度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加班晚了,有的干脆懒得回宿舍,就在公司过夜。累了就睡,醒了接着干。“人睡活不停”,很多责任心很强的主管,会趁着大家睡觉后,抓紧审查每人修改的代码,把它们进行整合、测试,为赶进度争分夺秒。


可是,趴在桌上睡觉不舒服,效率低;躺在地板上,又容易着凉;办公室又不好架床。于是,便于折叠的轻便床垫,自然而然地被考虑到了。


华为的后勤,一直以员工为本,做得一直很好。例如,伙食一直不错,选择丰富;加班还有比较丰盛的夜宵。大家方便时,不妨体验一下华为食堂,选择的多样性和口味,秒杀大多数世界500强企业。


重视员工需求的后勤部门,自然关注到了员工对床垫的需求。因此,在早期的华为,新员工只要一报到,就可以到总务室领一张床垫,而且还可以领一条毛巾被,以防着凉,考虑得确实比较周到。


因此,社会上说床垫主要是给研发人员在公司加班、甚至通宵时用,确实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关于华为床垫,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



被误解的华为“床垫文化”



1、时间上,传言主要适合于1996年以前


1996年之后,随着公司规模迅速扩大、研发管理逐步规范化,用床垫在公司过夜的研发人员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用途上,不是用来过夜,而是用来午睡


午睡好处多多,后面会有详细分析。


午休时,床垫可以快速铺好,大家席地而卧,既方便又实用。


3、概念上,其实不能叫做“床垫文化”


2008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市场部年中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


“最近网上曲解了华为的‘床垫文化’。床垫不是文化,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床垫只是一个睡午觉的工具,它不能传承。”


另外,从定义上看,组织文化是需要每个人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的。以华为市场营销人员为例,穿梭在世界各地,并不都需要床垫休息。事实上,华为从来也没要求所有人要用床垫休息。


因此,“床垫文化”的表述不太合适,在下文中统一改为“床垫理念”。


4、范围上,不只是研发人员在用


在华为,用床垫午休的,远不只是研发人员。


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员工、部分市场营销人员,都喜欢用床垫午睡。


5、来源上,不是强制发放,而是自愿购买


华为床垫,从来不是强制发放的。


在创业初期,即使员工不用自己掏钱去买,但也要自愿去领。


后来,基本上都是自己掏钱买了。不过,买起来很方便,在公司内部的员工超市,刷一下工卡就可以购买了。


6、原理上,不是压迫,而是尊重生理科学规律,有利于健康、愉悦、高效


华为的床垫,主要用来午睡,而午睡好处多多,很有必要。


我不是生理专家,于是在网上搜了一下,午睡的主要好处有:


1)调节阴阳平衡,让人精神抖擞、精力旺盛在中国,自古讲究睡“子午觉”,这是将午觉和晚上睡眠,摆到了可以相提并论的地位。中医认为,中午11点到1点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睡眠,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令人变得神清气爽,情绪振奋,精力充沛。即使是在西方国家,虽然曾经不太重视午觉,但也在近些年纷纷掀起“午睡运动”,据说在德国部分地方,甚至由政府强制推行。


2)降血压美国阿勒格尼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午睡片刻,有助于降低血压


3)舒缓心血管系统,保护心脏一项希腊研究显示,每周至少3次,每次午睡30分钟,可使因心脏病猝死的风险降低37%


4)増强记忆力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午睡可以令人的精力和警觉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德国研究则显示,午睡还能增强记忆力。只要睡着6分钟,就足够大脑将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进而腾出更多的“空间”盛装新知识。


5)提高免疫力德国精神病研究所的睡眠专家发现,午睡可以增强免疫细胞活跃度。


6)即使睡不着,也有好处英国一个医院的睡眠治疗师认为:'即使你没有真的睡着,只要躺下,放松大脑,就会有好处。”


7、关系上,不是剥削,而是关爱


关于是不是“剥削”,其实讨论的意义不大。任何公司要发展,活儿要人干,肯定需要员工付出比自己受益更多的劳动。更何况是像华为那样,处于竞争惨烈、对手早已成为巨头、行业瞬息万变、稍不留神就可能灭亡的通讯设备行业。


我一直记得,华为专门为员工的午睡创造条件,比如,中午有半小时左右可以午睡;在午睡时段,统一熄灯;到上班时,先放舒缓的音乐,声音由轻微逐渐变大,很人性化。


既然午睡重要,而且特意为员工午睡创造条件,那就不难看出对员工的关爱之心。



切身体会:“床垫”理念,让我长期受益匪浅



我离开华为的深圳总部后,过了一段时间来到了上海,发现上海这边普遍不午睡。和多位朋友交流下来得知,他们一般下班就回家,回家后晚上就不再学习。即使上班,也经常打着哈欠,思考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受到影响。


几乎每天中午,我都会找机会打个盹,只要十五分钟左右,整天都精神抖擞。可谓:打盹一刻钟,精神一整天,合算!


在我看来,书只分两种,一种是需要严密的(数学)逻辑推导的,一种是其它。看第一种书,通常需要脑子清醒,心情愉悦。自参加工作近20年来,我之所以到今天为止,几乎每个晚上或周末,仍然能看得进书,并且看的大部分都是一般人比较难理解的、需要严密逻辑推导的书,这其中,中午打个盹,也就是华为的“床垫理念”,对我帮助很大。也把这点经验与大家共享。


这不,这篇文章,就是我在今天中午小憩了十来分钟后写的。七个小时下来,脑子仍然非常清醒,虽然是假期加班,心情同样很畅快。



中小企业该怎样借鉴“床垫理念”



1、不忘艰苦奋斗


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对于出身普通的人,毕业后进入互联网、金融或者电子通信等行业的企业,成为核心部门的员工,是快速提高收入、改变命运的常见选择。但这些企业,光进去就比较难,想长期留下并有所发展,那就更难了,艰苦奋斗几乎是“标配”。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也比较辛苦,坚持艰苦奋斗。根据北京青年报2016年9月的报道,“‘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已成互联网行业潜规则……在调查中,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360、小米、滴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多位员工都表示‘经常加班’……员工普遍一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左右,软件开发等核心部门加班最为严重,‘996’或者‘10、10、6’是家常便饭,遇到新项目上线、系统更新等状况,几乎全部泡在公司。”

 

23:57仍然灯火通明的腾讯

  

双十一晚上阿里的帐篷,是“遮光版”华为床垫


或者在深夜,看看守候在BAT或华为各大研发中心门口的众多滴滴司机,就能感受到什么是奋斗了。


一个公司为什么要艰苦奋斗?把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可以变成:这家公司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将来靠什么活下去?


有一个报道说,部分学者提出,我国要加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针对这个建议,任正非感慨道:“这些人忽略了创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所付出的心血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死了多少公司,才成功了少量的企业。华为20年的炼狱,只有我们自己和家人才能体会。这不是每周工作40小时就能完成的。华为初创时期,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节假日,想想这是十几万人20年的奋斗啊!不仅仅是在职员工,也包括离职员工的创造。怎么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每周只工作40小时,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产业转换和产业升级呢?”



每周工作40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

— 任正非


阿里、腾讯、华为等中国创新型企业,一年的工作量,接近西方企业的两年。只有这样,才能后发但不落后、奋起直追,加入领先的队列,才能成为让全球瞩目的佼佼者!


如此优秀的公司都在不断艰苦奋斗,中小企业要想生存下去、有所发展,不艰苦奋斗行么?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企业良好的业绩,员工幸福的生活,都要靠踏踏实实的艰苦奋斗来创造。


2、不管有钱没钱,都需要、也都能够关心员工


公司是一个利益机构,这无可厚非。但是,要想让员工愿干活、能出活,就要关心他们的需要。就连以狼性著称的华为,也在2008年,首次设立首席员工健康与安全官,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员工保障与职业健康计划。该职位的作用,是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哪怕是交通安全),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身体健康,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中小企业没什么钱,关心员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没钱并不能阻止对员工的关心。


就以床垫为例,没有钱发床垫,或者没有地方放床垫,只要有心,至少可以选择靠背高的椅子;至少可以送给员工一个枕头,让员工可以趴在桌子上午睡时不那么难受;至少可以在午休时熄灯;至少可以规定保持午休时的安静……


以情换情,将心比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