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第二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概述)

 水晶苹果360 2018-07-03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

2.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通过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积累大量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的过程,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步数学概念,学习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过程。

3.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也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现并规定了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和准则。只要有了明确的数学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选择相应的数学教育内容;也只要有了明确的数学教育的目标,才能依据目标来评价数学教育的效果。因此,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根据课程目标的层次,我们把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层次。

1.课程(领域)目标。这是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在观念上它涉及认知、情感与态度、动作与技能三个方面(见附录一)。在有的教材中还列出了以不同内容为分类维度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分类目标。

2.年龄目标。是上述目标在各年龄班的具体化(见附录二)

3.单元目标。在时程上是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学期目标、月目标或周目标。有时候也指围绕某一数学(内容)单元而组织的某一系列活动的目标(有时间的规定性)

4.教育活动(行为)目标。通常指某一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单元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年龄目标,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因此,教材中并未列出。数学教育活动的行为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来制定。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媒介(不是全部媒介),依据内容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数学教育活动,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介环节。因此,为幼儿选择的内容是否合适,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影响到目标能否实现。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课程内容)首先来源于学科。因此,在选择时应考虑数学学科的性质及其内容特点,更应注.意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体现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启蒙性和可接受性,体现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时,应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层面上分析,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三大方面,各方面的具体内涵可简单图示如下(51)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如下:

()感知集合

1.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2.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3.以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等;

4.初步感知集合间的交集、差集关系和包含关系。

()10以内的数概念

110以内的基数(包括数的实际意义、认数、数的守恒、相邻数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等)

210以内的序数;

310以内数的组成;

4.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10以内的加减运算

1.加减法的含义和运算;

2.加减法应用题。

()认识几何形体

1.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菱形;

2.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3.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量的认识及自然测量

1.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

2.量的正逆排序;

3.量的守恒;

4.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5.自然测量。

()空间与时间概念

1.初步认识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2.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3.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4.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请参见本章附录三。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和方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

1.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十分重要的途径。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如上下楼梯时,可让幼儿一面走、一面计数阶梯的数量;午餐时,可让幼儿比较一下碗、勺的数量多少。整理玩具或积木时,可启发幼儿思考一下如何分类,等等。同样,在组织幼儿散步、劳动、游览等活动时,均可随机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形的有关知识,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各种游戏(或区域)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

在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区域)活动,也涉及到大量有关数量、空间、时间、形状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利用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建筑游戏的主要材料——积木正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再现。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运用积木进行的建筑游戏涉及的数学知识,包括了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及数量的比较(相等与不等)相联系。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再如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了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例如,“菜场游戏”中的模仿买卖过程,能帮助幼儿复习数的加减运算;“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能帮助幼儿运用分类的能力。这些活动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游戏情节中获得了数的经验。总之,寓数学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能使幼儿在自由活动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3.组织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   

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和操作,掌握初步的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其特点是事先经过缜密的筹划,而不是偶发和随机的;内容是专项指向数学的,而不是综合的;形式一般为集体活动方式和小组操作活动方式相结合。它不仅能使全体幼儿接受一定的数学教育,而且是幼儿数学教育顺序性和系统性的保证。它是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在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直接指导者。然而,尽管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但幼儿仍然是活动的主体。   

4.组织各种非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   

非正规性数学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对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数学活动。可以专为幼儿开设数学活动室,让幼儿自由自愿地选择、操作、摆弄材料,感知体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设置数学角,投放一些供幼儿选择的数学学具、玩具,让幼儿进行探索,非正规性数学活动不仅能作为正规性数学活动的延伸,而且具有自身的结构和特点,其主要优点是:   

(1)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探索、主动探究的愿望。  

(2)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的操作,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从中既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3)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4)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及增强同伴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5.在其他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在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各种知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而且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以外的其他幼儿活动(如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都与数学教育有关。在这些活动中结合或渗透数学教育,不仅能巩固、加深、补充和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而且能使幼儿学习数学更为生动和有效。例如,幼儿数学教育过程可结合科学教育的内容来进行。在认识物体(如动物)时,既了解它们的习性,又进行量的比较(大小、高矮、粗细等)或数数活动。再如进行美术活动时,幼儿在绘画、泥工、剪贴的过程中,往往要准确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及位置等。同样,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中的走、跑、跳等动作,都是认识和复习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和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运动方向的十分有效、生动的手段与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

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在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时,应从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出发,采用生动活泼、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保证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常用的数学教育活动方法如下;

1.操作法

操作法是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教具与环境,让幼儿在自己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学习数学的操作活动可与分类、排序、比较、分合、计数、计量等内容有机结合。如提供给幼儿各种材料(纽扣、花片等),让他们进行计数活动;提供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积木等,让幼儿进行形体的认识、比较、拼搭活动;提供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纽扣,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等等。从中让幼儿获得分类、排序、计数、辨数、辨形、数的守恒等数学知识和能力。   

操作法符合幼儿智慧运算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相互适应的原则,可以将其运用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切活动内容中去,并可以和其他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融汇贯通。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蕴含数学教育目标的良好的操作环境和材料。操作材料最好人手一份,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也能照顾到不同幼儿间的个体差异。

(2)活动前让幼儿明确操作的顺序和要求,尤其应注意向幼儿传授有关操作的技能和方法,以保证操作活动能顺利有序地进行,达到操作活动的目的。   

(3)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注意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积极引导幼儿表达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必要时要帮助幼儿将数学感性经验上升到初步的数学概念。

2。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它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1)操作性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指让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从中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它也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小班幼儿学习分类时做的“图形娃娃找家”游戏,即安排三个动物玩具,分别贴上“△”、“□”、“○”的标记,让幼儿把“图形娃娃”送到有相应特征的玩具动物“家”里去。

(2)情节性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指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游戏活动。如为小班幼儿学习1和许多”而设计的“猫抓老鼠”游戏,教师、幼儿分别扮“猫妈妈”和“小猫”,以游戏口吻要求“小猫”们去抓老鼠,按“猫妈妈”要求抓老鼠,最后“猫妈妈”奖励“小猫”们吃“鱼”。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渗透了“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这类游戏一般以一个主题贯穿整个游戏。教师在设计这类游戏时,应注意情节的安排须有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的过程不宜太新奇,规则不宜太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运动性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指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例如,小班幼儿感知形成集合概念,可以玩“占圈”的体育性游戏;大班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可通过掷飞镖、投沙包、打“保龄球”等运动性游戏,来记录不同数量的投掷结果,根据对投掷结果的归纳来学习数的组成。这类游戏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4)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强调幼儿对数、形知识的充分感知。例如,在幼儿学习认数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等活动多方面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在学习认识、区别几何图形时,可在“奇妙的口袋”游戏中,通过触摸来感知、区别图形的不同特征。

(5)数学智力游戏

这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数学智力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幼儿数“重叠图形”或玩“数学接龙”等游戏就属于数学智力游戏。

(6)竞赛性游戏

竞赛性数学游戏是指带有竞赛性的数学游戏,它更适合于中、大班幼儿。这类游戏不仅适合幼儿的好胜心理,而且有助于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比较法

比较法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无论是数的教育还是量的教育,都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比较法可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方法。前者又可分为“重叠比较法”和“并放比较法”,常用于小班和中班来区别两个或两组物体(或两组以上)量或数的差异。非对应比较可分为单排比较或双排比较等,由于容易受到物体排列形式的干扰,因而一般在大班使用。

4.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以帮助幼儿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一种数学方法。例如,教师边演示贴绒教具小兔边讲解:“草地上有3只小兔,又跑来了1只,3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是几只小兔呢?”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形成的过程。可见,讲解演示法能通过教师的语言和直观教具的演示,讲清楚基本数学知识,引导幼儿分析、抽象、概括数学经验。它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种传统方法。当幼儿在学习一些不易理解的新内容或某个难点时,适当地讲解演示,可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启发思路,使幼儿获得科学的系统的知识和分析、推理的方法。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避免以教师为中心,努力做到:

(1)讲解突出重点,且语言简练、直观,启发性强。

(2)教具新颖,形式多样(但不宜新奇、太多,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教具演示应与语言讲解良好地结合。

(3)讲解演示法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5.寻找法

寻找法是让幼儿从自身及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该种方法从寻找的范围或途径划分,经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从自身寻找。如让小班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哪些东西有2个。

(2)从已准备好的活动环境中去寻找。比如,教师在活动前在教室中预先布置好各种长方体的物体,然后让大班幼儿在教室中去找找哪些东西是长方体的?

(3)从自然环境中去寻找。

(4)从记忆表象中去寻找。这是一种运用记忆表象的间接寻找方法。例如,在幼儿学习“球体”后,让幼儿想一想,你以前看到的哪些东西是球体?

6.类推法

类推法是指让幼儿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出未知的知识的一种方法。正确运用这种方法,则要求幼儿能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中发现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并在类似的情景、问题中去运用这些规律。例如,数的组成的教学,在学习一些较大数字的组成时,一般都采用此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有些教育内容具有较典型的方法使用上的规定性,但我们主张,在各种类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