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琪:Wellens综合征

 比上不足 2018-07-10

早在1955年,Pruitt等报道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胸前导联心电图T波双支对称性深倒置,并逐渐恢复直立的病例,其不伴QRS波及ST段改变。20世纪80年代,Wellens等结合冠脉造影结果,发现有上述心电图T波动态改变提示患者前降支近端存在严重狭窄(50%99%),是尽早行冠脉内介入治疗(PCI)的指征。此后,人们将其命名为Wellens综合征(Wellens’ Syndrome),也称前降支T波综合征。临床中,上述患者占急性心肌缺血行PCI治疗的13%20%,心电图改变在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简介该综合征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

临床特点

以往将Wellens综合征归为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极易进展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009ACC/AHA发表的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和2010年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会发表的共识将上述T波改变归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中的缺血后T波改变(不伴QRS波及ST段改变),其中部分患者心肌生化坏死标记物升高,属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1.1  心绞痛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呈非同步性 

患者常先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病史或心绞痛发作在前,心电图T波改变常出现在胸痛缓解后数小时或数天(多数在24h)内,即心绞痛发作后的无症状期。

1.2  心肌坏死生化标记物 

大部分患者的心肌生化标记物正常,部分患者cTnTI)轻度升高,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  影像学检查 

部分Wellens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左室前壁运动障碍,可以在数天或数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心脏磁共振延迟成像(CMR-MDE)检查可以发现小范围的心肌坏死。

1.4  冠脉造影 

多数患者冠脉造影提示狭窄程度在50%99%之间,多数伴有侧支供应前降支供血区心肌,但其中也有狭窄程度<50%者,而心电图出现典型Wellens综合征样T波改变,提示冠脉痉挛在患者的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患者前降支部位常有侧支循环供血,当前降支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时,仍能保持血供,避免大面积心肌坏死。

1.5  转归 

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疗效有效,但疗效有限,行冠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手术者的预后较好。但未行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患者,短期内容易进展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因而,需要反复强调临床应正确识别心电图Wellens综合征样T波改变,对此类患者积极行冠脉内介入治疗。

心电图特点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是诊断Wellens综合征的主要依据,以下结合1例典型Wellens综合征患者,对此加以详述。

2.1  特征性T波改变

2.1.1  T波形态改变

一种T波呈双支对称性深倒置(图1A),主要出现在V2V3导联,少数可扩延至V1V4~V6导联;另一种呈正负双向,主要出现在V2V3导联(图1B)。上述两种类型的T波改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变异型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ST段抬高)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之前,观察到T波从直立至双向倒置的改变,提示双向性T波是可能反映心肌严重缺血(图2)。

1  Wellens综合征患者两种形态的T波改变

A.T波呈双支对称,深倒置;B. T波呈正负双向。上述情况均不伴有QRS波形态改变和ST段显著偏移

2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出现双向T

患者男、63岁,因发作性胸痛在门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过程中,患者反复多次出现胸痛伴ST段显著抬高,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不等。在心绞痛发作过程中,ST段逐渐抬高,出现双向T波(箭头指示),随后ST段继续抬高,伴T波高尖,本图所示的心绞痛发作过程持续约6min10s,随后患者的胸痛缓解,ST-T恢复大致正常

2.1.2  T波的演变

Wellens综合征患者倒置或双向的T波在数小时至数周(通常24周)内可以恢复直立,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波演变时间(数月或数年)显著缩短,可能是由于冠脉闭塞后迅速再通或有侧支供血,仅引起严重心肌缺血或小范围的心肌坏死。本例患者入院时胸痛已经缓解,心电图(图3A)记录到T波双向(V2导联)和T波双支对称倒置(V3导联),不伴QRS波及ST段改变,复查心肌肌钙蛋白轻度升高(峰值1.54ng/ml),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随后,T波倒置程度逐渐变浅,1周后完全恢复直立(图3B),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前降支近端高度狭窄(图4),给予植入冠脉内支架治疗。本例为典型的Wellens综合征患者,心电图T波演变在罪犯冠脉定位和指导PCI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如果Wellens综合征此类患者心绞痛再发作,已存在的T波倒置可能程度加深,进展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  Wellens综合征患者的T波演变

患者男、42岁,因发作性胸痛20min入院。A.入院时患者胸痛已经缓解,心电图V2导联出现T波双向,V3导联出现T波深倒置,不伴QRS波及ST段改变,随后T波由倒置逐渐演变为直立;B1周后T波形态大致恢复正常

4  Wellens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

A.与图3为同一例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端狭窄>90%B.在前降支近段狭窄处植入支架

2.1.3  T波改变的识别:临床上,应对怀疑Wellens综合征的患者反复检查心电图,寻找T波的特征性改变及演变而做出诊断。单次心电图检查发现Wellens综合征样T波改变时,至少在1个月内动态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2.2  QRS波形态改变 

病理性Q波及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是大面积梗死心肌除极向量丧失的表现,而Wellens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小面积或散在的心肌坏死,未造成心室除极向量显著改变,心电图QRS波形态无明显改变。

2.3  无明显ST段偏移 

ST段抬高是心肌损伤的心电图表现,多数Wellens综合征患者不伴胸前导联ST段轻度抬高,少数患者有ST段轻度抬高,并迅速下降至等电位线,后者在心肌生化标记物升高的患者中更多见。

2.4  QT间期延长 

患者在出现T波改变的同时伴QT间期延长,多数随T波形态的恢复而恢复正常。目前尚无Wellens综合征患者因QT间期显著延长出现TdP的报道。

发生机制

Wellens综合征心电图特征性T波改变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T波改变及恢复对应于缺血所致心肌顿抑的逐渐恢复。

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前降支暂时性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导致严重心肌缺血,随后冠脉迅速再通或从侧支循环得到血供,心肌得到再灌注并同时形成再灌注损伤,而引起心肌顿抑,对应于心电图出现显著的复极异常,即T波双向或倒置。顿抑心肌的功能可在数天或数周内恢复正常,对应于T波形态改变逐渐恢复正常。心肌顿抑是心肌濒临坏死前的一种状态,很容易因缺血加重进展为心肌坏死,心电图出现弓背向上型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

鉴别诊断

Wellens综合征需要与典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内膜下心梗或引起T波改变的其它疾病相鉴别。

4.1  典型不稳定型心绞痛  常伴ST段下移或抬高(变异型心绞痛)及T波倒置,而且心电图ST-T改变常随心肌缺血的改善而迅速恢复(24h内)。

4.2  心内膜下心梗:患者心电图多个导联出现广泛ST段下移超过0.2mV,伴有心肌标记物显著升高,T波改变和恢复时间较长。

4.3  肺梗塞、心肌炎、心包炎、神经系统疾病、洋地黄效应等情况常伴T波改变,但根据相应的临床情况及心电图特点不难鉴别。

很多临床情况都能引起T波改变,临床应注意鉴别。为及时发现Wellens综合征的T波呈特征性形态改变及演变特点,临床应动态观察患者多份心电图,进行认真对比分析,避免漏诊,同时也避免将其他非特异性T波改变误诊为该综合征,而导致过度治疗。

临床意义

    Wellens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意义在于识别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定位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此类患者极易进展为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应尽早行冠脉介入或外科搭桥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较好。一经诊断患者禁忌做运动试验及其他心脏负荷试验,以免加重病情引起急性心梗甚至猝死。临床上,识别心电图特征性T波改变是诊断前降支T波综合征的重要线索,能有效地避免漏诊,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  Pruitt RD, Klakeg CH, Chapin LE. Certain clinical states and patholog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deeply inverted T waves in the precordial electrocardiogram. Circulation, 1955;11(4): 517-530

2.  Rhinehardt J, Brady WJ, Perron AD. Electrocardiographic manifestations of Wellens' syndrome. Am J Emerg Med, 2002; 20(7):638-43

3.  Lilaonitkul M, Robinson K, Roberts M. Wellens' syndrome: significance of ECG pattern recognit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 Med J. 2009;26(10): 750-751

4.  陈琪. 心电图Wellens综合征.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6;15(1):74

5.  Wagner GS, Macfarlane P, Wellens H, et al. AHA/ACCF/HR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 part VI: acute ischemia/infarct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J Am Coll Cardiol, 2009;17;53(11):1003-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