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淡泊中坚守——《饮酒》(其五)浅读

 老刘tdrhg 2018-07-11

陶渊明,东晋诗人、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饮酒》(其五)是其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儒家立身处世之基本,静心养性、清心寡欲,以加强修养,使品行纯正。所谓“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虽然处于喧闹的街市,如果自我特立独行,也不会为外物的纷扰所诱惑。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一词,属化用,典源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而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家更耳熟能详。

古人视“淡泊”“恬淡”“宁静”为修身之本,也为立身的境界之一。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管子》有云:“心神耳目虚静,然后能化万物,故静而后自治。”“澹泊”“宁静”是诸葛亮《诫子书》核心。“澹泊”,并非甘于澹泊,澹泊是为“明志”,即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也;“宁静”,也非静而则止,乃静中有动,是“致远”。诸葛亮《诫外生书》,则对此更进一步阐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宁静致远”,一定程度上,与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异曲同工。虽然身处喧嚣之地,但只要心境澄明平静,也会拥有整片静寂的森林,甚至与山林融为一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见南山”,或作“悠然望南山”,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多偏向“悠然见南山”。 萧统编《昭明文选》,选有陶渊明《杂诗二首》,原版为“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有宋一代,盖自苏东坡,多以为“悠然见南山”为胜。至于清代,仍然如此。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而近代黄侃《文选评点》本清代何焯之说,以为“望”字为好:“望字不误。不望南山,何由知其佳耶?无故改古以伸其谬见,此宋人之病也。”

据逯钦立先生考证,《饮酒》二十首的创作时间,为元兴二年秋冬(公元403年)。此与陶渊明义熙元年乙巳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及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时间(公元405年)相隔两年。此时东晋政坛一直动荡不安。在这政治漩涡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刘裕的镇军参军和刘敬宣的建威参军。

袁行霈先生说:“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很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袁行霈《陶渊明诗研究》第1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对几成定论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沈从文先生通过考察近世所发现的两件不同时期的文物(一:朝鲜发掘汉墓里竹筐上彩绘故事,一角绘有四高士,并用隶书题“南山四皓”四字;二:20世纪50年代,河南郑县出土一南朝有像砖的墓里,一砖上浮雕人像旁楷书题“南山四皓”),证实“商山四皓”实为“南山四皓”。倘若如此,则陶渊明东篱采菊时,“悠然”之心“望”“南山四皓”,这倒与鲁迅先生所言陶氏另一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格完全一致起来。

从诗文证史看。《帝王世纪》载:“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肺山,亦名楚山……”而《高士传》载:“四皓者……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也点到了商山:“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而《史记·留侯世家》载:“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李白有诗《商山四皓》,则更将诗题与诗的内容(“商山”与“南山”)紧密结合在一起:“白眉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间雪,冥翳不可识……”

王瑶先生的考证,“采菊”的“菊”,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为了做酒,以求长寿。因为“饮菊酒”古来有之,从《离骚》“餐秋菊之落英”,到《西京杂记》“汉人采菊花并茎叶,酿之以黍米,至来年九月九日,熟而就饮,谓之菊花酒”,到“魏文帝九月至钟繇书云:至于芳菊纷然独荣,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中云:“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美。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得复此生”。(《饮酒》其七)可知,服菊花在当时是很流行的,正如魏晋名士所服的“五服散”一般;而且,“服菊”的目的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长寿。

如此,则“悠然望南山”句,可释为“(陶渊明)那种悠然自得、闲情逸致的心情接近于(临近于)南山(商山)四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如果“悠然见南山”是虚写,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为眼前之景。傍晚时分所见:山色鸟影,岫气萦绕,多么可爱,多么美丽。山上岚气弥漫,朦朦胧胧;归鸟成群,结伴而归巢,嘤嘤成韵。诗人捕捉眼前之境,动静结合,从地上到天上,由远到近,意境开阔,画面生动。“山气日夕佳”,描写中兼有议论,“飞鸟相与还”则写实,将“佳”字具体形象化。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子》云:“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道无言,大言不辨。眼前的大自然如此和谐美妙,心境是闲适的,隐居乡间的乐居缓缓流于笔端:退隐乡居别有一种自然意趣,到底是怎样的意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结尾两句妙不可言,意味深长,又戛然而止,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既然壮志难酬,穷困无为,那就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回归田园,居守田园,在韬光养晦中坚守一颗宁静致远之心,优哉游哉,虽情非得已,也未尝不可:待政治清明之时,东山再起,像商山四皓一样出山辅佐明主,像曾祖陶侃一样辅佐东晋,力挽狂澜,纵横捭阖。正所谓“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18年第1期)


《语文教学研究》编辑部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 富海国际港707

邮    编:100081

联 系 人:文 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