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内容解读 关于“当代文化参与”的宗旨,“课标”开篇写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一般认为,中国当代文化至少包含四个构成要素:传统文化因素、现代性文化因素、西方文化因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当代文化的参与”在学习形态上应具有体验性、研究性、自觉性和持续性。 围绕上述宗旨,“课标”设定了以下学习目标与内容: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流研讨。 在这个目标任务群里,学生同时具有四重角色:发现者、调查者、研究者、传播者。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这个目标任务群包含了“从身边做起”和“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两个维度,它的要求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由身边到社会,由现实到虚拟,由生活到研究。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这个目标任务群中,组织活动只是一种途径,语文学习才是最终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学习共同体本身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需要价值的引领和信仰的共鸣;学生是自立的、亲和的,学习共同体是互助的、分享的、包容的。 关于“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课标”中写到:“本任务群在必修课中安排0.5学分,9课时;可由教师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或学校实际情况,在三类学习内容中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在选择性必修、选修中不单设学分,可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组合,设计一些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从这个概述看,“当代文化参与”其实是两种要求、两种模式、两种思维和两种教学。 围绕教学“概述”,“课标”特别提示了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强调综合性的学习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最终达到“践履躬行”目标。 (2)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 这些教学组织方式以学生组织和自主活动为主,活动内容紧扣当代文化参与的主题,最终的教学目标落实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上。 (3)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名人故居旧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当代文化。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校外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教学内容重点 这部分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必修阶段”和“选择性必修与选修阶段”的选题建议及应注意的共同重点。 必修阶段选题的标准应基于四个方面:兴趣取向、典型主题、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选题可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1)家庭文化。比如当代家庭的孝道观念、家庭礼仪……。 (2)校园文化。比如班级文化、活动文化、物化环境……。 (3)社区文化。比如广场舞、宠物管理……。 (4)网络文化。比如网络词汇、网络文学、网络游戏。 (5)影视文化。比如“穿越”剧、娱乐节目…… (6)饮食文化。比如家乡的小吃、洋快餐、餐桌礼仪…… (7)民俗文化。比如民俗表演、传统节日…… (8)建筑文化。比如古建筑的保护、后现代建筑艺术…… 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的选题方面,一方面要与必修阶段保持一致,讲究研究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选择性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对“当代文化参与”这个任务群不单独设学分,也没有专门的学时,因此要强调关联性、拓展性。这个阶段的活动可以与课内知识、经典文本或者其他任务群学习结合,让学生以课后作业或社团活动的形式来开展一些选题。下面是现有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经典文本及选题: (1)《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历史与现状、不同人眼中的北京胡同…… (2)《平凡的世界》:比如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动机调查…… (3)《我与地坛》:当代家庭的母爱特征…… (4)《想北平》:寻找作为现代化都市的北平之美…… (5)《祝福》:当代女性主体意识调查——以婚恋观为例…… (6)《变形记》:某一群体(教师)的职场压力与表现…… 在开展“当代文化参与”的学习时,两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的教学重点——通识与规范。这个任务群的学习中涉及到的许多过程比如调查、访谈等都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的,相关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需要教授给学生,包括调查问卷的设计、访谈提纲的形式、实物资料的搜集、统计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调查研究的伦理、人际交往的礼仪、宣讲交流的规范、学习评价的标准、实践参与的安全等。 三、教学实施建议 这部分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必修阶段,选择性必修与选修阶段的实施建议,学术社团,社会实践与学生发展。 必修阶段,“课标”设置了9课时(两周)的学习时间;建议只做一次“当代文化参与”的研究,以保证研究的质量。在研究中,要让学生自主聚焦研究领域、体验全过程、习得研究方法,从而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学形态可以是全班共同选题,分工研究;也可以是个性选题,结组研究。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注意通识规范、教学组织、答疑解惑和目标引领几个重点;评价时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由于不单独设学分和学时,可以从课内学习中延伸拓展出去。研究起始点应是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问题、一个假定、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文学现象、一种社会现象等;之后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和实践学习两种渠道大量收集整理材料,寻找素材支撑点;然后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研究;最后,找到一个写作的落脚点,即研究话题的意义与价值。这个阶段的“当代文化参与”,要充分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选择、引导学生在相关社团中交流研讨。 学术社团是学生进行“当代文化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术社团活动中,经过师生共同参与研究,共同经历开题动员——指导选题——开题建模——自主研究——批阅修定——论文答辩——宣讲结题——成果优化的过程。参与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限定研究形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品质,规范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要内化研究意义,培养规范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社会实践是来自学校层面的规划,实践地可以从学校辐射到当地,再到国内甚至是国际。社会实践是学习活动、教育活动,也是交往活动。开展社会实践需要注意一下三点:第一,社会实践当代文化参与的重要渠道;第二,学生实践情境中的学习能力是需要教师引导的;第三,语文和其他人文学科有必要开展联合教学。 以下是北师大二附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一些研究与发现: (1)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学生法律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 (2)城乡家庭投入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关系的比较研究——对北师大二附中学生群体的调查; (3)信息时代天津传统曲艺表演内容与方式的变革; (4)天津刘邓纪念馆为什么门庭冷落——基于内部和外部的视角; (5)网购对传统商厦经营模式的影响——以北京王府井商业区为例; (6)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徽州手工业者收入现状调查; (7)从乔家大院的兴衰看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8)你了解苏轼多少?——一项对西湖景区十三家旅行社导游的问卷调查; (9)新加坡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基于对华侨中学42名在校学生的访谈; (10)你如何用三个词语评价中国——波士顿约松高中生的中国印象。 “当代文化参与”对学生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经过访谈北师大二附中的特级教师何杰老师,很多学生如:北师大二附中2011届毕业生雷昊、2014届毕业生路雅、2014届学生赵嘉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发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同为当代人,同当代生活,我们应该用热烈的爱去拥抱我们所爱的当下的生活,也应该让学生们用这样的热烈的情感、研究的态度进入当代文化的学习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