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辞达”对写作的启示

 gzpback1980 2018-07-20


全文字数:1062 字

预计阅读时间:3 分钟


“辞达”,即在认识清楚的基础上立意,再运用精到纯熟的语言文字把“意”准确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中讲究必要修辞,但须防止过度。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内容丰富,其中不少对当代的写作也很有启发,比如古人的“辞达”论。

“辞达”的说法最早见《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古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有两个方向:

一是认为文辞能表达出主观旨意即可,不必要过度修辞或使用华丽的辞藻。如,三国时期何晏在他的《论语集解》中引述汉代孔安国的解释:


“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解释道:


“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二是宋代苏轼对“辞达”的阐发。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写道: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苏轼把“辞达”作为文章创作的一种至高境界。

因为“辞”的用途在于达“意”,“意”的生成很不容易,它要求“求物之妙”“能使是物了然于心”,即能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的人很难遇到——“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一千个、一万个人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了然于口与手”即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了然于心”的“意”,在苏轼看来,这是更困难的事,因为这需要非常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所以,苏轼认为,“辞达”一语,已经道出了运用语言文字表“意”的最高境界,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两种理解并不矛盾。孔安国、朱熹等认为必须把“意”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他们反对过度修辞和使用华丽的辞藻,但并没有反对必要的修辞和必要的语言表达技巧。苏轼的理解同样认为必须把“意”完整地、充分地表达出来,且有了更完善的解释——要想完整、充分地表达,必须先有清楚的认识。

“求物之妙”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把事物的特点、道理、规律认识清楚,“使是物了然于心”,才能表达准确。所以“辞达”不仅仅是一个如何使用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综合以上理解,“辞达”对我们当前的写作也很有启发:在认识清楚的基础上立意,再运用精到纯熟的语言文字把“意”准确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讲究必要修辞,但须防止过度。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