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MR

 昵称6838477 2018-07-21

(一)简要病史

女性,43岁。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1年余。

(二)影像所见

颅脑MRI扫描示:右侧颞叶见一结节状异常信号影,大小2.2cm×2.1cm,边界清楚,信号混杂不均,呈爆米花样改变,T2WI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周边见一均匀低信号 环(图A), T1WI呈等信号,其内见斑点状高信号(图B), SWI呈低信号(图C),病灶水肿及占位征象均不明显;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图D)。

【病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MR

【病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MR

【病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MR

【病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MR

 

诊断:右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

(三)解读思路

1. 有无病变:根据MRI表现病变明确。

2.定位诊断:本例病变位于颞叶,与邻近硬脑膜及血管界限清楚,无明显关系,故确认为脑内占位

3.定性诊断:根据本例病灶较大,但无明显占位及水肿征象,且边界清楚,应考虑为非肿瘤性病变;且病灶T1WI呈高信号,SWI呈低信号,应考虑病灶内有出血或钙化可能,且病灶周围有明显低信号环,通常为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因此应考虑到血管畸形可能性较大

4.鉴别诊断:本例位于右颞叶,靠近蝶鞍,但于右颈内动脉及右大脑中动脉界限清楚,未见明显沟通,因此可排除颅内动脉瘤;病灶呈实性、类圆形,而非蚓状畸形血管团,且无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可排除动静脉畸形;病灶信号不均,内可见出血、钙化,且无明显占位效应,与颅内单纯血肿不太符合,且自发性脑出血常见于基底核区;瘤内无明显坏死,瘤周无水肿,增强后呈不均匀片状强化,可排除转移瘤出血。支持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征象包括:①脑内非肿瘤性病变;②病灶信号不均,呈“爆米花”样为特征性表现,见出血、血栓或钙化信号,内部不含正常脑组织;③周围脑实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④无明显水肿及占位征象;⑤增强后呈缓慢持续强化

本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图H)为海绵状血管瘤,部分血管扩张,血栓形成。

【病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MR

(四)述评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发生于毛细血管水平的血管畸形,DSA和MRA均不显影,故又称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发生率约占脑血管畸形的7%。病灶可单发,但2/3的患者为多发。可无症状,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大多数患者是因 病灶出血引发癫痫、头痛和其他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就医而发现。

脑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或脑外,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通常较小,脑外病灶常 较大。脑内型多位于大脑半球,脑干及基底节区脑外型好发于中颅窝底,尤其在海绵窦区,椭圆形、哑铃状病灶,边界清晰

镜下观察,病灶由窦状扩张的畸形血管组成,血管壁薄,仅有单层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薄壁,缺乏弹力纤维和肌层,致使窦内血流压力低,流动慢,窦腔内易血栓形成、易出血。病灶出血造成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及胶质增生、钙化等病理改变是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影像学基础

SWI是一种可以用于检测组织磁场属性的新技术。它对于显示正常或异常的小静脉

非常有效,能够比常规梯度回波序列更敏感地显示出血,甚至微小出血。SWI可以显示脑内直径>1mm的静脉,且不受血流速度和方向的影响,有助于血管畸形的分类。目前该技术似乎是唯一可以精确显示非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