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36课:做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中国”的来历吗?

 文山书院 2018-07-22

接着《说文解字》,今天解说的6个汉字隶属于两个“部”,如果仅从部首来分解学习的总量,则学完今天的6个汉字,《说文解字》的全部课程我们已进行了二十八分之一(字的容量尚不足此数,但部首进程已过)。这是个慢功夫,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分别如图:

(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丨。读作gǔn。这个字是说文部首之一,部下只有三个字。现代部首的201部检字中仍有此部,只是现行的部首把竖钩也列入了这个部首之下。有朋友说这个字的读音不好记,其实把它看成一根棍子,似乎就便于记忆了,它就读作棍子的“棍”(gùn)的读音,只是声调不同,这是从象形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字。其实《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意思就是说这个字的意思是上下相通,如果从这个意义出发,这个字又成了会意字。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独立使用的,用作部首时就读这个gǔn音。在现代部首检字法里称竖部,部中都是由丨组成的字,比如临、中、丰等,有的难以归入其他部的丨起笔的汉字也归入这一部,比如芈(就是《芈月传》那个字)字。丨的小篆写法如图:

(丨的小篆写法)

2、中。读作zhōng或者zhòng。这是个再常用不过的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内也。从口。”这基本是中的本义,就是内,里面。要理解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在甲骨文里的中,就是测风向立的旗杆,所在飘带都飘向同一个方向(籀文的中并不相同),加“口”成了甲骨文中的“中”,用以测日影,故“中日”在卜辞中是记录时间的专用词(也就是中午12点左右)。

(周公测影台)

顺带说一下“中国”的来历。中国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尚书》与《诗经》里,《尚书》里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说皇天上帝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的先王治理。《诗经》里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一般来说,”中国“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大约西周时期(3000年前)周公在告城(现在的河南登封附近)用8尺土圭观日影,夏至日这一天,午时影长1尺5寸落于正中,所以称中国,豫州处于中间所以称为中原。现在我们说的中国,就是由此而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甲骨文里的上下两边的几杆旗帜是代表周围的“方国”,因为旗帜象征国家与族群,每个邻国都有代表性的旗帜,而旗帜所围的中间土地就代表“中国”,这种说法也基本说得通。当然,世界上以本国为世界中心的,并非我国独有,比如《瑞应经》记如来降生之天竺“迦维罗卫者,天地之中央”,只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从末间断过,世界上很多称过“中国”的国度,当遇到中华民族这个“中国”时,都不得不改作其他称呼了(没有我们历史久)。

(中的字形演变)

同时,“中”本来就与旗帜相关,旗帜上面又有斿(就是旗帜的旒),旗在早期又分九、六、四斿,当以四斿者最古。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就是在中部竖起一杆大旗来),群众来自四方而趋附,则建中之地为中央,后引申为一切之中。

(不同的旗有不同的意义)

在古时候,旗因质料、徽帜之不同而有不同的等级,《周礼.春宫.司常》中载:“王建大常,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旟,县鄙建旐,道车载旞,斿车载旌。”此外,还有著名的“九旗”制等,在那个时代,车和旗是商周奴隶主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中”由此意义又指方位在中央。又陆续引申出来的意思还有(1)中等;(2)半;(3)正,不偏不倚;(4)媒介,中介;(5)内心等等,另外,中还是一个姓。当“中”读作zhòng时,意思又有区别,指(1)得当,恰当;(2)正对上,恰好合上;(3)遭受;(4)陷害,中伤;(5)科举及第等等。中的小篆写法如图:

(中的小篆写法)

3、<方个>。读作chǎn。这个字GBK字库无,后与斺通。《说文解字》释作:“旌旗杠皃”什么意思呢,就是旗杆。段玉裁注说:“杠谓旗之竿也”《广韵》里又说是“旌旗柱”,意思好理解,就是旗杆。它的小篆字形如图:

(<方个>的小篆写法)

4、屮。读作chè。这个字是说文部首之一,部内有7个字。《说文解字》释作:“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从屮。”不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还是小篆,这个字的字形就是像草才发出来的芽一样,所以,是草木初生的样子。嫩草就是屮,如图:

(屮的字形演变)

(屮)

屮在古文里有时也跟”艸“字通用,因此,也有一说,说屮就是古“草”字,因此,这个字有时也读cǎo。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屮的小篆)

5、屯。读作tún或者zhūn。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给的也是两个字义:“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看字形:

(屯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的屯和金文的屯字形都像种子萌发新芽后长出第一对叶子时的样子,古人认为,种子在冬天休眠期蓄积了大量的能量,而芽和叶是这些能量释放出来的结果,于是屯不但有草木初生的意思,还引申出蓄积或聚集的意思,比如屯集、屯兵等。

(屯)

《玉篇》里称:“屯,万物始生也。”而第二个字义是“难也”,来自于《易.屯》是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震下坎上。彖辞是:“屯,刚柔始交而难生。”由第一义引发出来盈、满的意思;也有吝惜的意思,一个人屯集东西,自然就要吝惜不出。再进而也有厚、充足的意思,屯了当然就会充足,就会厚,比如《国语.晋语》里记“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当一个国家文武齐备,粮食充足,通常的结果就是开始进行与别国的战争,由此而引发艰难或危难。因此,其实这两个意思集中了两个意思在一个字里,是有通俗的辩证法在里面的,满则招损、谦则受益,厚则招难。当这个字作“难也”这个字义讲的时候,读作zhūn。屯的小篆字形如图:

(屯的小篆字形)

6、每。读作měi。这是个现代常用字。《说文解字》释作:“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意思很直白,就是草茂盛向上生长。看字形:

(每的字形演变)

原本的每,上部就是一个屮,下部是一个母,合在一起形成每,说文称这个字是形声字,母是声部,其实,原本意义上,母参与这个字的意义,合成获得滋养(母字的本义就是养育、哺育、滋养)的草茂盛生长的意义。

(每)

也有一说,每跟母是相通用的。而茂盛的草很容易显现出个体(各各)都很旺盛的样子(不茂盛的草易看成一片,显示不出个体),于是“每”又有“逐个、各个”的意思,这是现代汉语里每的重要意义的来源。宋元时期,“每”又经常用作口语,相当于“们”或者语气助词“么”,今已不常用。“每”还是个姓。我们学篆刻的经常读的那本《印薮》(顾氏印谱后来的扩大木刻版)中称有个人叫“每当时”,是汉代时的一个人。每的小篆写法如图:

(每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中汉字归某部的,在现代201部首检字里不一定归在某部,比如每字,在说文里归屮部,而在现代部首检字里归母部,在依部首法查字典时,要先确定使用的字典是哪一种部首检字(在“凡例”部分会有说明),然后再去检字,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