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与氧合器和管道直接接触 ? CPBà血管损伤à 内膜下胶原暴露 à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 组织的损伤与破坏 à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 血小板大量激活(粘附、聚集、释放)
(一)外源性抗凝药物-肝素(Heparin): 1、剂量表示:通常1mg=100IU 2、肝素在体外循环中的最合理剂量:尚无固定模式。(400IU/Kg) 3、肝素抗凝不足:可导致血液凝固、凝血因子消耗过多、纤溶增加和血小板破坏 4、肝素抗凝过度:使凝血机制更趋紊乱,转流中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并可导致术后出血增加 (二)肝素抗凝的监测-激活凝血时间(ACT): 1、ACT测定仪的原理: (ACT的生理值一般在60~140秒,反映的是全血中各个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凝血状态的综合程度) 2、ACT的维持与肝素剂量的追加: (1)动物实验:当ACT<400秒时,在肺循环中可检测出纤维蛋白单体,而当ACT>450秒时,则基本检测不出纤维蛋白单体。 (2)CPB中ACT要求:480~600秒 ACT>300秒可行心内插管 ACT>480秒可转机 (3)当ACT<480秒时,则须追加肝素,追加剂量视具体情况(病种、温度、流量等)而定,一般建议每相差50秒追加50~60IU/Kg。 (三)影响ACT测定结果的因素: 1、肝素的效价(Titre):提纯度、平均分子量、粒子的离散度 肝素钠、肝素钙 2、患者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Variation): 血液中ATⅢ-凝血酶的比例的差别是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 3、温度(Temperature): (1)低温可使ACT明显延长,因低温可使凝血因子的活性下降 (2)ACT测定之前,试管应在37℃检测槽中预热保温3分钟以上 4、血液稀释(Hemodilution): 血液稀释可使凝血因子亦大量稀释,难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及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均受到影响,导致ACT延长。 5、药物(Drug)-抑肽酶(Aprotinin): 广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凝血酶、纤溶酶、激肽释放酶活性及血小板激活,并可使ACT测定中的激活剂硅藻土的效价降低。使用抑肽酶时,若以硅藻土作激活剂,应维持ACT>750秒,而以白陶土或高岭土作激活剂,则仍只需维持ACT>480秒。
三、体外循环后肝素的拮抗-鱼精蛋白(Protamine)
(一)性质 1、是从鱼类精子中提取的蛋白质,分子量约4500,呈强碱性 2、单独使用时具有抗凝作用,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肺小动脉收缩。 3、体内有大量肝素存在时,强碱性的鱼精蛋白可与强酸性的肝素以离子键按1:1的比例结合,即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IU(1mg)肝素。
(二)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剂量 1、中和滴定的标准:ACT回复或接近转流前生理值 2、转后中和的争议: 0.6~0.8 : 1 - 转中肝素代谢 1.0~1.2 : 1 - 转后肝素反跳 阜外医院 -0.8~1.0 : 1 3、余血回输的中和:3~5mg/100ml
(三)鱼精蛋白过敏和类过敏反应 1、临床表现:皮肤出现红斑、寻麻疹或风团,粘膜水肿,体循环阻力下降,肺血管收缩、肺循环高压等,甚至出现心室纤颤。 2、预防和抢救: (1)术前:鱼类过敏史、既往鱼精蛋白使用史 (2)拮抗时: a、给药缓慢,并可与钙剂同时注入(阜外医院常规首次给总剂量的50~60%,给药时间大于3分钟,观察5分钟,血压未见明显下降后再缓慢追加余量并测ACT。) b、高危患者可经升主动脉注入,以减少鱼精蛋白对肺血管的作用 c、给药同时根据血压,常规经升主动脉从体外循环机少量缓慢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四、体外循环的抗凝不足
(一)肝素抗凝不足的表现: 1、体外循环前肝素耐药: 少数病例在反复追加肝素后ACT仍无法达标(480或750秒) 2、体外循环中的抗凝不足: (1)表现:转流前ACT>480秒,但机体对肝素的灭活较快,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转流初期即可发现ACT下降,个别病例甚至在反复追加肝素后仍难以达标。 (2)临床:转流中严重抗凝不足时,可见体外氧合器及管道系统内有血栓形成。 心内血液回收器、泵前静脉引流管道à储血室(Reservoir)à堵塞出血口,使泵管因负压而吸瘪 较小的血栓脱落à膜肺或被动脉微栓滤器滤过,引起膜肺或微栓滤器堵塞,进出血口压差增大及动脉管压力增高,严重时可见泵后管道抖动。
(二)可导致肝素抗凝不足的高凝(Hypercoagulation)因素: 1、手术病种: 既往肝素使用史:抗肝素抗体 粘液瘤(Myxoma):肿瘤细胞可向血液中分泌多种结构类似肝素的粘多糖样物质,竞争性地与ATⅢ结合,使ATⅢ不能与凝血酶结合 血栓形成(Thrombosis)史:常发现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浓度升高,纤溶活性下降;左房血栓在术中,常可造成血栓组织破碎,碎片中含有大量组织因子,可迅速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冠心病(CAD) 紫绀型先心病(MorbusCaeruleus):常只在转流前发现抗凝不足。 2、患者一般状况: 高龄(Senility) 感染(Infection) 发热(Fever) 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多 妇女口服避孕药(Acyeterion) 3、术前的合并症: 糖尿病(Diabetes) 高脂血症(Hyperlipemia)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肝功能障碍 肾功能障碍 妊娠(Gestation)
五、体外循环抗凝不足的预防
(一)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检查及既往病史,对存在高凝因素的患者作好抗凝不足的应急准备。
(二)体外循环前: 1、常规测定ACT基础值,基础值低于正常范围者应视为高凝状态。 2、全身肝素化后,若ACT<480秒(使用抑肽酶者ACT<750秒)或术野中短期内出现血液凝固,绝不可强行转机。 3、给肝素后若长时间(>25分钟)未转机,应重复测ACT,因此时体温较高,肝素的灭活及代谢均较低温和血液稀释时快。 4、若预充异体库存血制品,须严格核对ABO和Rh血型; 5、含钙液体(如乳酸林格氏液、血代等)与枸橼酸抗凝(如ACD)的血制品同时预充时,应在预充液中补加肝素500IU/100ml血制品,加强抗凝。
(三)体外循环中: 1、转流开始初期 (1)观察心内血液回收器和静脉储血室内有无凝血块或凝血膜 (2)比较动脉微栓滤器前后压差,ΔP应<10mmHg,若>30mmHg并进行性增高则需考虑动脉管内存在微小栓子 (3)并及早(15分钟内)测ACT。 2、转流平稳后 (1)应每隔30~40分钟测ACT,存在高凝因素的患者更应频繁 (2)ACT不足时及时追加肝素,每相差50秒给50~60IU/Kg (3)术者应尽量减少组织破坏(包括过强的负压吸引),减少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Ⅲ因子启动) (4)转流中若短时间内发现顽固性MAP升高、各种降压药物无效时,应及时考虑体内发生了广泛性小动脉栓塞和DIC。 3、长时间转流和转流复温期 肝素酶活性增强 ? 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亢进 ? 补体系统和激肽系统进一步激活 ? 各种凝血因子活性在复温过程中上升 à 凝血亢进 白细胞和血小板大量激活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 ? 红细胞破坏 ?
六、肝素抗凝不足时的处理
(一)体外循环前肝素耐药 1、追加大剂量肝素 建议按每相差50秒追加100~200IU/Kg 2、改换肝素剂型 3、补充ATⅢ制剂 4,合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 建议只在普通肝素抗凝不足时作为增强剂使用。 5、伍用血小板抑制剂 PGI2,Aprotinin,Aspirin,Persantine
(二)体外循环中的抗凝不足 1、一旦发现抗凝不足,首先追加大剂量肝素 2、追加肝素后,若ACT无明显延长,可改换肝素剂型、补充ATⅢ、合用LMWH及血小板抑制剂,加强抗凝作用。 3、若凝血现象严重(如肉眼发现储血室内形成大量凝血膜,储血室出口被凝血块堵塞,泵后膜肺或动脉微栓滤器被血栓全部堵塞等),必须立即停机,更换氧合器、全套动静脉管路及心内吸引系统。再次转流前,预充液中应给予一首次全剂量肝素400IU/Kg。 4、早期施行脑保护 (1)低温(Hypothermia):是目前最为确切脑保护方法。 (2)脱水利尿:可以甘露醇(Mannite)1~2mg/Kg加速尿(Furosemide)0.5mg/Kg联合使用,转流中尚可以人工肾滤水协助排出毒性产物。 (3)肾上腺皮质激素(ACH):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15~30mg/Kg。 (4)改善微循环:HCT30%,不可过高;Dextran。 (5)术后处理: --继续头部降温,并可辅以冬眠疗法; --请内科会诊,应用溶栓疗法; --脑血管扩张剂; --高压氧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障碍,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 --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以减少后遗症。 |
|
来自: 非信nvl8pwffa6 > 《心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