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大成拳)名家张树新先生答本刊记者问(二十八)

 阿金大大 2018-07-26

导语

在中国传统武术体系里,各武术门派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有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它的表现形式独一无二,因为它没有套路,这就是意拳(大成拳)。作为意拳(大成拳)的第三代传人的张树新先生至今已有40年的武学习练与研究。此答本刊记者问通过张树新先生的讲述来带大家来领略拳里与拳外的一些事。


记者|本刊记者

受访者|张树新先生

编写|张瀚川


意拳(大成拳)名家张树新先生今年日本旅游时照


Q1

本刊记者:

您一直在谈间架的重要性,能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吗?

张树新先生:

 意拳(大成拳)的训练首先须把间架练好,无论是站平步桩还是站丁八步桩,其间架的意识至关重要,具体来讲,肘关节要撑开,怀中要有环抱之意,双手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双手的位置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与自己的肩部同高,但具体的高度还须要由自己的假想敌来确定,如果假想对手的个子低矮,则双手的间架可以低一些,但如果假想的对手是个超过了自己身高的人,则双手的间架就要相应的抬高,甚至要高举过头部。另外,在双臂环抱的同时(以撑抱桩间架为例),通过肘关节外展,可以使自己占据更大的空间,这是意拳(大成拳)所独有的特征。

检验间架是否合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对手抡拳过来,看看是不是能打进来,合理的间架是要让对方不能一下子打中你才对,为此我们既要有假想敌又要有足够的空间,正如我恩师义母王玉芳先生所说的要“膛大而口小”。其间架的大小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自己个头儿小的话,间架的空间就一定要大,因为技击时所面对的对手很有可能是个高个子,自己的个头儿大,间架就要紧凑一些,但紧凑也不能没有了空间,所以站桩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站空间。另外,间架问题不仅仅是姿势与角度的问题,还在于身体内部的传导与调动的学问,具体如身体的劲力是不是紧凑,周身是不是均整协调且具有整合力,内部的脏腑是不是处在合理的状态,气口的位置是不是正确,神意是不是真实,精神是不是饱满且具有笼罩性。所有的这些,都须在有假想敌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就细节而言,站桩时从下往上来看的话,下面的脚是否能松下来,是否有劲力的传导,从脚尖、脚心、脚跟到脚背再到脚踝,有多少筋肉能够参与及被调动,小腿的筋肉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膝、大腿、胯的部位是不是能松下来,腰、脊是不是灵动,头项是不是能领起来,肩、大臂、肘、前臂与手的劲力是不是通达,是不是合于整体,一动与一静及动静之间是不是能整体意动。故间架的问题涉及到训练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每一个细节,我们要对自己身体的状态了如指掌才成,只有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了,才会发现别人的身体状态及间架是不是正确。当自己的间架意识明确了,对方动亦或不动,你都会发现对方的问题,如对方的脚是不是在睡觉,即有没有被调动起来,脚踝的劲力参与了没有,膝盖是不是有贯通的劲儿,腰、胯的劲儿是不是通达,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再如,对方是盲动还是均整之动,对方是这边兴奋,还是那边兴奋,一下子也能看出来,看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大胆的攻击对方了,这就是间架的作用。

现在的传统武术是缺少间架意识的,主要是因为缺少实战,既缺少保护头部的意识也缺少保护身体其它要害部位的意识,拳击在间架方面就比传统武术要强许多,但传统武术也有长处,传统武术在借力打力方面比拳击强,意拳(大成拳)就是吸收了他们各自的长处,使之成为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实战拳学。

关于间架意识的建立,首先要有敌情意识,它是周身整体性的敌情意识,这种意识野生动物们都有,狮虎豹等野生动物们都是有间架的,尤其是它们在捕食和搏斗的时候。所以,中国绘画讲要师造化,向自然学习,中国武术实际上更应向自然学习,要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要有敬畏之心。其实树木也有间架,其主干与枝干的合理性的生长,受力时的一枝动百枝摇、一动无有不动的弹力与平衡的自然与真实的状态,永远是我们借鉴的良师。在具体的训练时,也可以先练技击,回过头来再练站桩。技击时,双方的情况皆千变万化,用手来攻击对方与用肘来攻击对方及用前臂和用腿脚来攻击对方,空间与劲力的变化会是完全不同的,其间架的感受与认识也会更加深刻,技击过后,再静下心来找间架问题,会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真实。

所以,意拳(大成拳)的站桩功,不应像别的门派那样的傻站,它是在相对静态状态下的一种拳术思考与拳术体认训练,它是在时时地检查身体的参与性,是在开发潜能,调动潜能。

意拳的训练,是一个很精微的工作,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仅以手为例,站桩时,每一个手指头都会有各自的任务,如站成撑抱桩的间架时,拇指要有上领之意,食指要有前指之意,中指要有撑抱之意,无名指要有钩挂之意,小指要有下插之意,另外,掌心掌背还要有吞吐之意,再有就是这些各自局部的意念,还不能真正局部的这样去练,须合于整体的意念才成,因为一切的训练都是为技击而服务的,手的灵动练成了,身上的灵动也就好理解了。

要想让自己的身体具有灵动性,放松是前提。松不是不使劲儿,也不是使劲儿,而是要干事儿,如钢琴家的手就是松的,书法家、画家的手也是松的,他们的手都是干事儿的手,都是有语言的,而现在许多人站桩时的手,都是傻手,要么松懈无力,要么生硬僵直。金庸写东方不败练绣花的功夫,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在绣花时可以训练手的控制力,过去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心灵。站桩时手先灵敏了,手也就有了语言,然后用对自己手的理解去教全身,身上也就会有了语言,浑身也就会有了灵动的状态。芗老所说的一触即发,就是建立在灵动的基础之上的,灵动了方可有触觉之活力,有了有触觉之活力方可谈一触即发。所有上述的这些都是间架的内容。故间架并不只是把双手抬起两臂撑圆的放到头前的那点儿事儿,它包括了精神、意感、敌情意识、角度、空间、重心、平衡、均整协调与一动无有不动的空灵状态,它是拳术训练的综合体现。


Q2

本刊记者:

您能概括的说一下意拳(大成拳)所适宜的技击技术吗?

张树新先生:

本人认为,意拳(大成拳)适宜的技击技术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借力打力的打间架黏点儿的控打技术(是属柔劲儿,此技的前提条件是推手技术必须好),第二种是打间架强攻的控打技术(是属刚劲儿,此技的前提条件是性情必须凶悍)。第三种,是完全的断点技术,即换拳技术(是属巧劲儿,此技的前提条件是心思必须诡异)。第一种技术,是意拳(大成拳)人正常情况下最常用的技术。第二种技术,是意拳(大成拳)人遇到没有间架意识的对手时所最常使用的技术。第三种技术,是意拳(大成拳)人遇到了同门中比自己功力大的人时才不得不使用的技术。前两种属于打间架的控打的黏点儿技术,第三种属于不与间架相纠缠的断点儿技术,即不与对方的间架相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一种技术要求要有功力,第二种技术要求要有胆识,但当自己在这两方面都不如对方时,就不适宜再使用第一二种的控打技术了。第三种技术的要领是自身的身法必须要快于对方,出拳要协调、流畅与自然,这种技术对学拳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不是谁都能做的到的,理论上讲,这种技术是专门用于对付黏点儿的技术,但却只有少数那些有运动天分的人能够做得到。第三种技术的缺陷,就是怕对方的扑击,所以必须要会左右横移与退着打。有的人在使用第三种技术时,只会一味地后退,这种后退之法是很危险的,如果身后有坑或有坎儿,很易绊倒,故最多后退一两步,重点应往左右两翼移动,这叫“让出大道,占领两厢”,也叫“横走竪撞”。因为打野战时,往往环境很恶劣,有可能是在酒馆,有可能是在列车上,有可能是在混乱的街道,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人杂,才会发生暴力,而这些地方可移动的空间往往都很小,故形意拳才有“宁思一分进,勿思一分退”,即“进生退死”的说法。野战时,冷静、果敢、身法和迎击进攻永远是王道。

对方拿家伙时,当他一抬手时,就要击倒他,不要等他把东西落下来。另外,十打不如一戳,一瓶子抡过来,不如一瓶子扎过去厉害,一棍子抡过来,也不如一棍子发力戳过去。野战时,第二种技击技术相对来说会更好使。第一种技击技术的重点在于诱攻,前面的“答记者问”中更多的谈的就是这一技术,故不再多谈了。第二种技术重点在于强攻,是通过强攻即击打对方的间架来控制对方,而不完全是为了打人,能打到人更好,打不到人就打间架。如直接在对方的间架上发力,先把对方的间架打散,然后再攻击人,当然,对方若没有间架,就更简单了,可以直接攻击人,但也要有用自己的间架看着对方间架的意识。泰森在对攻时偶尔也能出现打间架的技术,故觉得他凶悍,泰森能一拳先把对方的间架打开,另一拳正好打进去重击对手,还有时泰森能连间架带人一块儿打,视对方的间架于无物。

上述的这三种技术,皆与之相配套的站桩与试力,即每一种技击方式,都有各自的站桩与试力之法,换一句话说,站桩与试力都是为其后的技击而服务的。这些不同功效的站桩与试力之法,在动作上看似都一样,但其实却各不相同,本人管第一种技击技术叫“木”的技术(本人将技击与练功之法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管第二种技击技术叫“金”的技术,管第三种技击技术叫“水”和“火”的技术。“金木水火土”的技击技术不同,站桩与试力之法也必然不同。

有的人常说别人的意拳(大成拳)练的不正确,站桩也不对,试力也不对,其实,不是别人做的不对,而是因为对方与自己不是一个技击体系。人们皆是按照自己的训练思路来评判别人,往往说别人不对时,实是自己孤陋寡闻,其实各自的练法都有其各自的道理。所以,并不是对方的站桩与试力有问题,只是从其它的技击技术来看,这人的练法才有了问题,如从第三种的技击技术来看,第一二种的站桩与试力是有问题的。同理,如果用前一二种技击技术来衡量的话,第三种的站桩与试力又有了问题。这就是当今意拳(大成拳)界的现状,大家都在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别人,双方都认为对方是外行,其实这就是盲人摸象,大家都只是掌握了芗老的部分技术与思想,都不是芗老的浑圆文化,都是局部(真到了芗老的境界,一触即发,搭手对方即飞,就不必再分什么第一二三乃至四五的技击技术了)。

所以,真是要有容乃大,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即使想要容,别人还未必愿意教给你可以容的东西,更何况我们自己还时常会从内心里排斥新知识,不愿意或舍不得颠覆自己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因为否定自己的学武历史确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这就又回到了老话题,要想成就事业,首先要战胜自我,更新观念,然后还要看机缘。是否能重新掌握新知识,对于练了一辈子拳的人来说是有难度的,有的人,即使有了掌握新知识的机缘,也会因生活问题与年龄问题甚至名利问题而力不从心了。这几乎是天下学拳者都会遇到的问题,这实是人生的悲剧,是命运在和我们开玩笑,故当认识到过去所练皆非时,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儿,有的人,人生信念的基石有可能就此坍塌,从此不再练武术或不再认真练武术了。

本刊记者:您认为意拳(大成拳)技击的基础训练应如何做起?


Q3

本刊记者:

您认为意拳(大成拳)技击的基础训练应如何做起?

张树新先生:

就技击而言,基础的连击技术是首先要掌握的,虽然我曾经谈到要一触即发,反对连击,但那是对有道之人而谈的,其实西洋拳击中的那种连续打击的技术,对于那些没有能达到一触即发境界的拳手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打一下就停手,再打一下又停手,既没有能击倒对方也没有能控制住对方,这反而会让对方摸到你的运动规律,使自己越来越被动。故技击时一但出了手就不要停,就要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连击,直到把对方打趴下,在打的过程中,每打一拳都要有挂打的技术,第一拳要为第二拳创造控制的条件,第二拳要为第三拳创造控制的条件,不要把对方打跑,而是要把对方揽进怀里来打,如果两拳就把对方给打跑了,那后面的重击你也就打不了了,故要有往怀里钩挂捋裹的技术,就像是狮虎豹,都是往怀里搂着咬,狮虎豹是不会把到手的猎物轻易地放跑的,打人也一样,圈进来后,才好打重拳,意拳(大成拳)的圈捶就是这个目的,许多人把意拳(大成拳)的圈捶看成了是拳击的摆拳,或看成了是普通的“王八拳”(出尖儿的抡拳),其实不是,从动作的外形上看圈捶虽然像摆拳,但内容却不是,圈捶重在一个“圈”字上,它里面暗含着往自己的怀里裹挂的劲儿,只有挨上了圈捶的人才会有体会,自己会被圈捶打的瞬间失重。意拳(大成拳)技击时的技术,与推手的技术是分不开的,通过将对方圈进来,通过推手中所练就的旋摇技术、挂打技术等破坏对方重心的技术,要让对方瞬间的“我顺人背”,这是打间架技术也是控打技术的一种体现。故连续的抡拳击打对方的同时,实是在逐渐的越来越能控制对方,始终在为重击对方创造条件。另外,要想让自己打的真实,意拳(大成拳)的技击训练,还不能总跟熟人打,跟熟人打,下不了狠手,这样,久之,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会越练越假。熟人有熟人的练法,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对手,那就最好熟人之间相互的当陪练,每一次都力求把动作做完整做真实,做陪练的要勇于喂手,打人的要打的坚决。也可以熟人之间先训练一下推手,由推手逐渐的向断手过渡,推手时要有掐脖子推的状态,除打以外的什么技术都可以使用,其状态要比日本相扑对攻还要猛才成,要练成不假思索就有能破坏对方重心的本能,从某种程度上讲,断手只是加快了速度的推手,它们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故这种撒野式的野推技术练好了,断手时也就能与对方撕皮捋肉的近身肉搏了。熟人间也可以分阶段来进行训练,如训练在对方打来拳的瞬间迅速的近身推手,即自己不去打对方,只能推对方,但对方可以打你,这时就要研究如何用推手的技术来迅速的控制他。最终你会发现,只有在他打来拳的瞬间,你勇敢的迎上去,你才能只挨一拳而不会挨第二拳,第三拳。实际上如果我们近身的速度能足够快的话,我们只会给对方打自己一拳的机会,等快速近身的水平提高了以后,这一拳你也会让对方发不出来,即使发出来了也打不上你,这样的话,打间架的控打技术就基本上是训练成功了。另外,如果要把推手当做断手的过渡,双方在推手时就要先学会挤住点儿的技术,即不能让双方两臂的接触点儿太虚,要像相扑一样真正的挤上劲儿,使得谁也脱不了点儿,这种状态在外人看来就是在“顶牛儿”,“顶牛儿”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坏事情,在我这里恰恰是必须要具有的东西,先顶上牛儿后,才能挤住对方,使对方脱不了点儿,“顶牛儿”是力大打力小的良方,对方的功力只要是不如你,顶上牛儿后,他不会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只能是认输,故有的时候一个笨力比十个巧打都好使。我们所谈的借力打力,实也得是功力大的人打功力小的人,但他的境界因为已到了不必使用笨力的阶段,只需用巧力就可以控制对方,所谓的“四两破千斤”的前提是他本身就具有千斤力,只是他已不必再使用这种笨力了而已。拳术的基础训练,须得先练“顶牛儿”的拙力,之后,才能有资格去练“不使力而力自在”的巧劲儿,之后,再练化劲儿,他们之间的这些环节无法省略。“顶牛儿”的劲儿是基础,缺少“顶牛儿”训练,是现在推手人所常范的好高骛远的毛病,一上来就想要追求高境界,现实是不可能的。一但掌握了“顶牛儿”的技术,断手时就敢往上冲了,勇气与豪气也就都有了,故不是人们在技击时胆小(不敢往上冲),而是技术的障碍,阻碍了人们胆量的张扬。所以,我常说,技击中有两个极度出尖儿的技术,谁都嫌弃它,但它却是好东西,一个是抡“王八拳”,一个是“顶牛儿”。现在许多意拳(大成拳)门人由于不曾练过抡“王八拳”的技术(因为它极度的出尖儿),所以打起拳来缺少精气神,同时有的人也不练“顶牛儿”的技术,所以也不能迎大敌,只有把这两项技术都掌握了,拳术的基础训练才算是有了小成,这时遇到了武林高手不敢说,但是遇到了普通的武林人士,两拳就可以把对方抡趴下,这种“顶牛儿”加抡拳的训练,一两个月就能速成出来,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解决一般武林人士要练大半辈子才能有的技击术,相比之下就能看出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许多训练方法是有问题的。当掌握了抡拳与“顶牛儿”的技术后,其后要练的就是如何的拳不出尖儿,力不顶牛儿,使劲力进入空灵化境。其实,人只有范了错误才知道什么是错误,对于没有极度出尖的顶过牛儿,又没有抡过出尖的“王八拳”的人,你跟他讲“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儿”是讲不明白的,明白了也是假明白。所以,练功的方法与拳学的理论,在很多的时候是矛盾的,都是不得不“说圆行方”的,即明知道是错误的,但开始时不这么练还真不成,故武术文化是很吊诡的,这么练是错的,不这么练也是错的。从高大上的角度按照拳理来练拳,一上来就“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儿”,似乎没有错误,但对于非天才类的不具有“顿悟”能力的“渐悟”类的人群来讲,一辈子也练不出来。故“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儿”是对天才来说的,芗老就是天才,是千年一遇的人物,他是直接从顿悟入手训练的,我管那叫“先天之功”之法,这也是后人永远也理解不了芗老的原因,因为大家都只是人才,天才与人才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训练方法。当然,作为教师,责任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教育能把蠢才教育成人才是成功的,把人才教育成人才只能说是不算失败,但也有可能是把天才教育成了人才,这则是一种失败。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天才,比如伟人毛泽东,从来就没上过什么军校,战神粟裕也是天才,他们都是直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实,从理论上讲,天才不是教出来的。故教师应懂得至少是两套的教育模式,一种是教人才的教法,一种是教天才的教法,教人才的教法大家都在研究,教天才的教法就寡有人知了。大凡天才都有与众不同的人物性格,有与众不同的自悟与自学能力,对于天才,多说无益,老师只须适时的点化一下即可以了,说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