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专家:此床非彼床

 齐吕斋 2018-08-01

还记得小时候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吗?几乎所有人记忆里面,这首诗陪伴着走过了童年时光。课堂背诵,课下默写,考试填空,哪里都少不了。而了解大诗人李白,差不多也是从这首《静夜思》开始。

这首诗李白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已经离家两年多。两年的时间,他游历了成都、峨眉山、重庆,后来离开蜀地来到扬州,下榻在扬州旅社。恰逢一个十五月圆日,皎洁的月光和圆满的明月,勾起了青年李白的思乡之情,于是便有了这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专家:此床非彼床

不知道大家小学课本上的插图是什么样子的,笔者犹记得课本上画着李白侧卧在床榻上,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光,唯美而凄凉,透着浓浓的相思之情。所以在印象中,这首诗就是李白要就寝时,看到月光,思念故乡。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专家:此床非彼床

到了现在,在钢铁森林中为生活奔波,这首诗感觉已经离自己很远了。某日下班,无意中在路边广告牌上看到了这首《静夜思》,具体广告的什么已经忘了,只记得自己拿出手机搜索了这首诗,想回忆它原本的面貌。结果就发现了颠覆认知的事情。

网上看到,为了“床前明月光”里面的“床”,众多专家竟然争论的不亦乐乎。反正大部分的观点就是:一千多年都读错了,此“床”非彼“床”。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到底是什么“床”。大体把专家的观点分为了这么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床”是指的“井栏”,因为古代人为了防止人掉进井里,会在井的四周,围上方框形的一圈围栏,样子和睡觉的床围栏很像,所以古代的井栏也叫“银床”。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专家:此床非彼床

第二种观点,认为“床”是“窗”的通假字。因为在窗前是能看到月亮的,所以如此推断。

第三种观点,认为“床”指的是“胡床”,胡床是一种能折叠的坐具,实际上就是现代的马扎。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专家:此床非彼床

第四种观点,“床”就是床,吃饱了玩累了睡觉的地方。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原来这“床前明月光”竟然会有如此多的版本。解释为“床”和“窗”,我都能接受,但是我实在想不通,大诗人李白,为什么半夜要站在井栏边上望明月,亦或不睡觉坐在小马扎上,直接颠覆了这首诗在心里的意境,而且颠覆的体无完肤。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专家:此床非彼床

对于历史与文学严谨的态度,值得提倡,然而如果矫枉过正,却容易失去历史文学原本的味道。

其实这首诗,我们能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意境,能够完美融合李白当时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已经足矣,何必苦苦抓住“床”“窗”“井”“马扎”不放呢?哪一种最能体现意境,哪一种“胜出”不更好吗?

以上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您是怎么认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