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一章”

 doremefaso 2018-08-03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一章”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一章”
孝道学人“孔德之容”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甚也。从,顺也。孔德,即大德也。道未尝有容,而孔德之容亦依於道。设问甚有德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冲用难名,故云恍惚。指道之为物,恍惚窈冥而不可常。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就是光波、电磁波。学人在前《老子十四章》里有明说。恍是光之密,惚是机之微。又曰,惚即无也。恍即有也。兆见曰象。自无而降有,其中兆见一切物象。物者,即上道之为物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杳冥”,幽暗的意思。。然於恍惚之中有象,於恍惚之中有物,於窈冥之中有精,则无中无不有也。惚恍有无,杳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杳冥之精,本无假杂,物感必应,应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言道自古及今,生成万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阅,度阅也。甫,父也、本始也。言至道应用,度阅众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由今天上溯到远古,大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我是怎么认识到万物发展的始终的呢?就是从认识“道”开始的。我是怎么认识到万物发展的始终的呢?就是从认识“道”开始的。

整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皆无中生有。道之若有若无,无有生有。有中之有,众以为有而不知有本不实,有中反无。无中之有,人所不知,而不知无中反有。盖有中之有,有之幻者也。唯无中之有,然后为有中之真。唯其真而不假,故不以有而存,不以无而亡。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以上,是广义性的解释。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一章”

历史典故

《老子二十一章》提到“孔”,“孔”,孔子、窟窿、通达。孔子以“礼”为本,“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后孔子思想核心,以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孔子以“仁者爱人”思想,创办学校教育人,孔者,大德也。

历史上有“孔子问礼”一事,孔子拜访向老子讨教。公元前523-519年,孔子东周拜访老子讨教,东周“周天子”为现在的洛阳。老子写《道德经》一事,是因为出函谷关往西周游列国,当时被尹喜拦下出真言。尹喜,又名尹子、文始真人,生于甘肃,守函谷关者,后随老子化胡西域。函谷关,古时有二。一,新函谷关,位于现在的河南省灵宝市,新函谷关往东是洛阳。二,古函谷关,位于现在的甘肃省,老子写《道德经》因尹喜,“紫气东来”这句话就是尹喜当时见老子从东边来而说的。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出关往西行,西出流沙,不知所踪。《拾遗记》云:老子至周之末,居于景室之山,尝云我常在人问,不去须央。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一章”

————古函谷关所在地图。

孔子问礼

据历史文记载,孔子数次拜访老子讨教。第一次于公元前535年,地点鲁国的巷党,当年孔子十七岁。第二次于公元前518年,地点洛阳。第三次于公元前498年,地点叫沛的地方。第四次时间不详,地点鹿邑,现在的位于河南,老子出生地。孔子久仰老子智慧高,故,向老子讨教。所问之事如礼仪之事、理气之机、得道之法。第一次见老子,老子正在助人于葬礼之事,二人出现礼仪观念的不同。古献均有记载,如下:

《道藏》老君助葬於达巷党人,孔子从焉,日有食之,老君曰:丘,止柩就道左,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反葬。.孔子问曰:夫柩不可以反也,日有食之则岂如行哉。老君曰: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孔子问曰:下殇用棺,殓礼欤。老君曰:吾昔见史佚有子死,下殇也而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殓於宫中。孔子问曰:闻古之祀天有五帝之神尸之,有诸。老君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协佐上帝,生成万物,真神谓之五帝。孔子曰:敢问何谓五帝。老君曰:东方青帝威灵仰,执规以司春。南方赤帝赤嫖弩,执衡以司夏。西方白帝白昭矩,执矩以司秋。北方黑帝吋光纪,执权以司冬。中央黄帝含枢纽,执绳以司四季。故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五德更始,终始相生。故其为明王者,死配享於五行。是以太嗥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啤配金,颛顼配水也。

《子藏》“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昔轩辕访道于广成,孔子问礼于老氏,虞廷十六字之心传,圣门一贯之秘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朱子语类》老子云: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又却问礼于他,不知何故?老子薄礼而云孔子问礼,妄也。

《道藏》孔子问日:二甚矣道之难行也,丘比执道委质於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於难行也。老君曰:说者流於辩,听者乱於辞,知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

《道藏·老子本义》孔子问礼于老聃必是于问之之中。而寓规之之意。老子知之。故言去子之骄气云云也。不然。孔子方虚心请教。何骄之有乎。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道藏》孔子五十而学易,易者,性命之书,彖象系阴阳之变迁。孔子问礼於老聃,礼者,火也。专问火候之事,归根复命之道,修其天年。

《子藏》孔子问礼于老氏,虞廷十六字之心传,圣门一贯之秘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尚书》庄子有孔子问礼于老聃之说,而史迁妄述之,世俗遂为口实,可叹也。此篇多作「吾闻诸老聃」及「老聃云」之语,论语孔子之徒多曰「吾闻诸夫子」,此用其说,以见孔子为老子之弟子也。夫老子「绝仁义、毁礼」,孔子必不问礼于彼,而津津述其所闻如此,此为老庄之徒所作无疑。

孝道学人“老子二十一章”

————孔子问礼一事。

孔子一心向学,以为君子而行君子之礼。孔子孝国,以求得道之法,效于当下世君。所以,每一次孔子之拜访,求知心心切。老子中心思想“无为”,“薄礼”,故二人心态、观念思想有差异。这也是孔子,认为“得道”很难的原因。并非,老子没有教,而是老子说了孔子也不能明白。这又为什么呢?孔子不是愚笨之人,但孔子过于注重礼,执于得道而得不成。欲也。看不破也。“其所谓无为,所谓自然,非圣人之所谓自然无为也。若看得破,许尔具一只眼。又其私意横於胸中,虽遇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故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老子劝孔子把身上之傲气去掉,因身上的欲望阻碍孔子悟道。孔子听之,还失落为此而闭关三日。孔子失落,没求到教,但事实上老子已经教了。并且,还是把最重要的告诉孔子。本章《老子二十一章》,“孔”字让学人以孔子问礼一事而有所感悟,学人认为本章就是孔子一直所求之答案。如,本章最后一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甫,父也、长辈也、本始也。从古至今,人都是用唯物主义去论道、本始的。那么,我又怎么能知道人人论的道呢?这一句就是一种反问语,告诉学者“悟道”必须放下欲望、无为而无所不为之道理。

道以老子为根,易以老子为本。老子之根本,为五术流通之基础。倘若,学问持续以“为之所有,而不传授,为之所无”,那么这学问就是无法让人真正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