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律的程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瑞希在线 2018-08-07

作者 | 孙瑞希

微信公众号 | 瑞希在线(ID:ruixizaixian01)

 

 


01

你见过身边最不自律的人,是什么样的?

十一年前,我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明华。

这些年因为工作交集较少,中间我又求学、出国,联系渐渐少了起来。

前阵子, 因为一个共同好友回国探亲,我在聚会上见到了许久没见的明华。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十一年前的清瘦模样,如今竟发福得如同中年大叔。

和他聊天后我才知道,离开上一家公司后,他辗转换了几次工作,都不适应,后来求职受挫,干脆回家,靠接点平面设计的零活和父母的接济度日。

在家宅了三年多,他几乎不出门,吃饭靠外卖,买东西靠网络,生活费没有了靠父母接济。白天他在家里睡觉,间或吃点东西,晚上精神抖擞的通宵打游戏,无节制的吃各种垃圾食品。

也许是因为长期的“宅男”生活,缺少社交,跟他说话时,他的目光发散,眼神呆滞,一句话总要反应半天才能理解。

我开始真正相信:低质量的长期宅家生活,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智、外貌,甚至是人生。

作家李尚龙说:“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有人说,未来社会,90%的人可能会像蛆一样地活着。

因为生活太安逸,他们对世界既没有关心的动力,也没有改变的欲望,而是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虚拟世界里寻觅高强度的感官刺激。

不自律,让一个人在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日子里,毫无意义地耗费着生命。

到头来,身体和意志力都在自我放纵中逐渐沉沦,一个人离毁灭也就不远了。


02

不自律是怎样慢慢摧毁一个人的?

简书作者小椰子曾经分享他看过的一档日本节目——跟拍200斤胖宅女的一天。

 
 

宅女的名字叫小舞,和男友住在一起。

早上8点,男友独自去上班,小舞依然在睡梦中,完全不准备醒来。

快到中午的时候,小舞慢吞吞地起床,拿出最喜欢吃的甜面包,一口接一口吃得不亦乐乎。

下午2点,她坐在椅子上,开始玩电动游戏。

玩游戏的同时,嘴也没闲着,一刻不停地吃着零食。

就这样玩到了下午4点,可能是玩游戏玩累了,小舞钻进被窝午睡。

傍晚6点,她没等男友回来,一个人先吃晚餐。

满满的一碗米饭,淋上大量的萝卜泥跟橙醋,小舞三两口就将拌饭吃得一干二净。

晚上9点,小舞开始做男友最爱吃的炸鸡块,炸了足足有3人份。

晚上11点,男友带着给小舞买的冰淇淋回家了。加班到很晚的男友,终于可以吃晚餐了。

而坐在他身后的小舞,明明已经吃过晚餐,却看着炸鸡块欲言又止。

男友问:“要吃吗?”

小舞笑了:“嗯,那我就只吃一点。”

结果,一整盘炸鸡基本都被她吃光,到最后,她甚至将男友的米饭都抢过来吃。

吃完最后一口炸鸡,吃完男友带回来的冰淇淋,小舞马上钻进了被窝。

男友向节目组吐槽:“她一直都是这样。差不多10分钟过后就会听到她打呼噜的声音。完全不懂她为什么那么累。”

饮食毫无节制,沉迷游戏,拒绝运动,不断放任自己,没有生活目标,将每一天过得浑浑噩噩。

及时享乐,放纵自己的欲望,看上去活得随心所欲。

但她却不知道: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她带来更大的痛苦。


03

自律,是一个人自我救赎的开始

日本电视台曾经播出过村上春树的一个访谈。

村上春树说:对他来说,每天只有23个小时,因为一个小时给了跑步,雷打不动。

村上春树称自己为长距离跑者,他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写长篇小说时,他基本上都是清晨四点左右起床,向来不用闹钟。泡咖啡,吃点心,然后毫不拖拉,即刻投入到写作中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提到,“不自律的人就是情欲、欲望和感情的奴隶。


在纷扰的世间,我们会面临很多诱惑,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如果缺乏定力和远见,不懂得约束自己,生活的方向就很容易失控,以致随波逐流,迷失自己,成为受外在牵制的奴隶。

唯有一个自律的人,才能理清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其各安其位,稳当妥帖,串联起井然有序又自在轻盈的人生。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天赐好命,与其羡慕他人的成功,不如让自己学会掌控惰性,克制欲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或许赖床、抽烟、喝酒、打游戏这些行为会让人得到一时的快乐,有时甚至看起来很酷,但其实这些事一点难度都没有,谁都能办到。

而真正让你变好的那些事,例如健身、读书、努力工作,或许一开始真的很不容易,但如果你坚持持下去,你就站上了比很多人更高的平台。

保持自律,才是最酷的事。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去哪儿并且竭尽全力奔跑的时候,全天下全都为你让路

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人格和智慧也会变得更加完善。


04

“微习惯”,简单到不容易失败的自律法则

许多自律书籍中的理论都站不住脚。作者会说,你必须强迫自己埋头苦干才能达到人生目标,但强迫自己埋头苦干本身不就标志着你在某种程度上不喜欢这种方式吗?

在自律的过程中,难道你不想好好对待自己吗?

想要激发出锻炼的动力,你想锻炼的意愿必须比想吃薯条和看电视的意愿更强烈才可能让你去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你尝试很多次才可能成功一次。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指出:意志力是消耗品。当你做事缺乏动力时,意志力的消耗量就会猛涨。意志力消耗量较高时,你会难以长期维持一个行为并将其培养成习惯。


我们希望的改变往往非常巨大,难度又高。与其他即时的快乐相比,让人沮丧,疯狂消耗血糖,甚至还没做就觉得疲劳。这就是我们不愿意启动那些让我们闻之色变的计划的原因。

如果最终做不到,我们宁可不开始。然而又不开心自己没有进步,所以我们总是自责,却无法即时意识到是策略出了问题。

一个得不到执行的念头只会消亡。 ——罗杰·冯·欧克

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安东尼·罗宾


要解决意志力的损耗,我们先要了解人的大脑是如何处理行为的。

人脑有两种行为处理模式。有意识处理行为和无意识处理行为。前额皮层负责处理有意识行为,如果有能改进的地方,它就会介入。但因为它的功能太过强大,所以会消耗太多精力,让你感到疲劳。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弱者。

 
 

当你疲劳时(或者有压力时),掌管重复的部分(基底神经节)就会接管大脑。研究发现,基底神经节掌管行为的研究者,即使被明确制止,也会克制不住模仿研究员的荒谬行为。它虽然非常“愚蠢”,一味模仿、行动,但同时也非常强大,不消耗意志力,也不依靠情绪。

所以如果你想把某一件很重要却做起来很累的事做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行动时,请前额皮层让位给基底神经节去负责这些行为 —— 将你想要做的事,培养成习惯。

培养习惯靠的是意志力。意志力是我们用来克服抵触情绪,采取行动的能力。它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如果你连续 60 天做 100 个仰卧起坐,即使还没有形成全自动行为,第 61 天时,你也会觉得比第 1 天时精神上轻松很多。

当习惯养成后,行为既不损耗意志力,也不需要靠动力。研究发现人们进行习惯动作时并不带有情绪。当习惯养成后,对意志力的损耗会越来越小,直至你再也感觉不到自己的抗拒。

养成习惯就像是在行为和基底神经节之间建一条高速公路。通过不断的重复,随着次数的增多,这条神经通路就会更粗、更牢固。很多事就变成了一辈子的习惯,一劳永逸。


05

微习惯养成法

越是困难的习惯,需要坚持培养的时间也就越长。

人们总会习惯性地高估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它经常会被耗完。所以在同一天里做过艰难决定的人,在后来面对诱惑时屈服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一书中曾经分享过一个简单的方法:

 
 

你躺在沙发上,特别不想把PPT完成,大脑杏仁体控制你,对你说,宝贝,躺着,多舒服,没事,神经病才去做PPT呢?你用前额皮层告诉自己,我就做一页。

你躺在床上,特别不想早起跑步,大脑杏仁体控制你,对你说,宝贝,床上多舒服啊,躺着,神经病才去跑步呢?你用前额皮层告诉自己,我就出去湖边转一圈。

你刷着手机,特别不想看书,大脑杏仁体控制你,对你说,宝贝,手机多舒服啊,神经病才去看书呢?你用前额皮层告诉自己,我就看三页书。

你觉得如果自律非常难,可以先从一个非常小的点开始做起,如果你觉得你之前已经失败了很多次,那今天给你提供方法,慢慢来,慢慢来有可能会比较快。然后定期的REVIEW,不管是周、天、年,养成习惯,相信时间的力量。

1.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

2.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速度不会改变


现在你更加佩服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了吧,《微习惯》给了你一个骗过大脑杏仁体,实现从0到1的最简方法,让你不在1挣扎,而进入2的状态。

运用微习惯策略,最糟糕的情况也只是没有超额完成目标而已。而最好的可能,是你把自己45%的行为重新洗牌。用毫不费力的方法,达到任何你想要达到的目标,真正地管理自己。

自律和不自律的人生,真的有着天差地别。

我那个考博士失败的朋友,我问她是否后悔过曾经自律到极致的那段时光?

她说,考博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现在的我,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我都会想起,自己曾经为了一个目标,可以自律成那种模样。

你最拼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你是否为自己的人生、好好地燃过一次?

丁尼生曾说,“自尊、自知、自制,只有这三者才能把自己引向最尊贵的王国。”

意味着尊贵的人生,你可以自己去成就。换言之,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

唯有懂得自律的人,才能形成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你想要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