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的3大阶段》——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思维框架

 长沙7喜 2018-08-15

职业规划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放眼四周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是不及格的,严重的是,这种不及格不会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一个人往后的10年、20年、30年、50年慢慢表现出来。


绝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是没有把这个问题想明白的思考能力或思维框架。


面对这样的大课题,只有少部分人会把它提上日程好好学习和研究,有些事情早做和晚做的区别很大,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或者阅读《远见》应该就是这样的事吧。


《远见》的作者叫布赖恩·费瑟斯通豪,奥美互动全球董事长兼 CEO,同时也是对职业规划感兴趣、做过深入研究并指导过成千上万人的人,这样的人写有关职业规划的书,会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启发和智慧呢?




在进入本书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规划对未来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只有少数人会觉得规划没有用,即使是那些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走一步看一步”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还是会同意,良好的规划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但是面对巨大不确定性的未来,一份职业规划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一份职业规划是如何让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获得一定确定性的?


我认为规划之所能让认面对未来获得一种确定性,道理其实很简单,规划的作用其实就是增加自己的确定性,以及后续在这个确定性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东西,没有规划的人,则可能由于无法让注意力持续聚焦于某个点而一事无成,因为注意力投向哪里,哪里就会有回报,所以“搭积木”的逻辑就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的基本逻辑之一,规划的作用就是让自己让自己有意识地在未来的生命中放下一块块积木,这些已经放下的积木可能会成为我们后续发展的垫脚石,有无规划,意味着有没有这些垫脚石以及在垫脚石之上发展出来的机会,规划质量的好坏,意味着垫脚石的使用效率,规划质量不高,可能会造成大量浪费,排斥掉本来可以抓住的很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因为规划性的另一面就是排斥性,排斥性太重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适应性,而未来99%的东西其实是适应和匹配出来的,所以平衡好规划的稳健性和灵活性,需要我们做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拆解。


最近人大教授刘守英给学生做了一场毕业演讲,主题是:如何增进自个人的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例举如下:

1、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主义。

这其实就是在强调目标的重要性。

在《向前一步》中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说,自己大学的时候肯定没有规划自己未来要去一家互联网社交平台做首席运营官,因为当时扎克伯格才8岁,但她却扎扎实实地沿着某种轨迹走到了这个职位,我认为这是目标的力量,她说自己从小确实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改变世界,这个目标虽然在外人和他自己看来可能比较傻,但正是这样一种目标感,在往后的岁月中冥冥之中吸引着她朝这个方向思考和靠近,一个人一旦坚定了某种目标和方向,他或她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做定向积累,渐渐地,哪些抽象的东西就会变成具体的东西,模糊的东西也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2、人生不能只有利害得失的计较。

刘教授建议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能单单考虑利害得失,也就是说不能只看眼下的成本收益,比如选择生活成本低的地方猫下来、哪里挣钱多就往哪里跑、找工作只找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等等,我们应该加入机会变量,否则,在我们原有的计算体系中,放弃掉的东西可能恰恰包含着金子一般的机会。


3、把事情做到极致,才是生存发展之道。

有人开餐馆,过几年你就会发现整条街都是他的餐馆,而有人开餐馆,20年还是原来的小餐馆;有人当文员觉得没有前途,有人则通过文员的岗位了解了整个公司和行业的运营方式;大部分售票员一半辈子就是在买票,但有些售票员则通过买票建立了客户档案,积累了客户资源……

朋友说,大学时当大家都抱怨这个专业没前途时,他的班长却觉得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很好啊,后来这个班长沿着这个专业路线到了伯克利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多家公司做首席科学家。

牛人不在于起点建立的优势,很多有成就的人,刚开始都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平凡的地方开始的,所不同的是,他们似乎一直能够从平凡的地方做出不平凡的价值、积累出不平凡的资本,“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4、靠伎俩的人,都走不远。

教授的意思是靠耍小聪明、阴谋诡计的人是走不远的,因为一开始他们就矮化了自己,降低了人生的竞争力。

这让我想到马云演讲中提到的一个故事,他去一个酒店谈生意,一个长得很帅的服务生走过来对马云表示感谢,感谢什么呢?大致意思是,这个服务生发现通过支付宝、行用卡等平台工具的腾挪,一天居然可以赚2毛钱,马云当时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聪明,回过头一想,还好自己没有他的这种聪明,没有这个服务生这么帅。

省钱是不能让自己发家致富的,但穷人往往在这些地方表现出各种令人震惊的聪明和计算,而在怎样开源上表现得疲软无力。


5、人一生能走多远,取决于眼界。

宁向东老师说,他这辈子见过很多很聪明并且很努力的人,但这些人往往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他觉得这些人输在了眼界上,眼界成了他们无形的天花板。



上面这段文字出现在书中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节——“7、职场路径向导,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当看到上面这段话时,我才明白,为何作者要用这样的篇章结构来写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给出工具、概念,建立框架。

第二部分用真实案例补充这些框架、策略,从失败者和成功者身上学习,建立整体的对人生轨迹发展的有迹可循的洞见,就像专业的猎人可以根据动物足迹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轨迹和故事一样。

第三部分着眼于处理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是更具象层面的东西。


第一部分叫“远见思维与工具箱”,是全书的精华,包括以下内容:

1、远见思维:多行动,少焦虑

2、3大阶段,聚焦45年职业生涯

3、储备三大职场燃料

4、5个数字,树立正确的职场思维

5、4大黄金问题,评估职业价值

6、100小时测试,合理投资时间

7、职场路径向导,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拆解其中的内容,补充完这些概念、工具、事实、陷阱和规律,一个优质的职业规划思考框架就会呼之欲出了。



1、职业规划需要知道的5件事。

①45年的长周期,以15年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学习曲线,为今后漫长的职业之路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重点是找到自己的甜蜜区,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和尖峰性,走在回报最大的道路上。

第三阶段重点是找到自己可以终生持续的工作和用武之地。

②三种职场燃料,帮助自己走过漫长的旅程,包括可迁移的技能、有意义的经验和长期稳固的关系,这和我的三件事三角是一回事——人+事+力,这些东西基础不够,可能让自己不堪一击。

③对时间的利用是最基本的变量,对时间的巧妙利用是需要有意识关注的,成功者都是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的人,普通人则仅仅拥有美好的愿望,无法在繁忙的生活中投资足够多的时间在高价值点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并且这种不能的代价是温水煮青蛙式的,一晃时间就错过了。

④职业生涯不是以线性和可预测的方式发展的,自己的规划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这样的规划能让自己把握住未来不确定的机会,如何做这样的规划呢?

⑤职业生涯是人生的重头戏,应该重点对待。



2、为期45年的职业道路。

作者说,很多人都低估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这是他门之所以失败的第一个起点。

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15年一个阶段,一共45年。


不少人因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把马拉松当做100米赛跑,过度追求短期收益,不懂得拉长跑道积累起飞的势能,也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职场燃料”,整本书取名为“远见”,足见作者对“远见”的重视,足见作者对没有远见思维所造成的职业陷阱的呐喊,我想,如果作者能亲自对这本书的每个读者提供职业规划建议的话,他一定会一遍遍地强调这一点,生怕别人没有听懂,生怕别人没有抓住这个重点。


3、三大职场燃料。

可迁移的技能、有意义的经历、长久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整本书一再提到的职场燃料。


当我们做职业规划时,一定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未来发展的细枝末节,我们一定要明白职业规划是有自己的能力边界的,我们不可能像神一样通过一份规划洞悉和掌控未来所有的细节。


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这些东西,因此,我们的思考范式应该集中在这样一种范围内,而从这个范式的角度去看会发现,居然用一些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把握住一个比较成功的职业生涯。


如果把一个人的命运看做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基础就是三大“职场燃料”,“基础会决定结果”——一般人思考未来,往往会冲着一个目标思考,殊不知自己犯了重果不重因的错误,三大“职场燃料”就是一个人未来发展好坏的“因”,虽然这个“因”还太过笼统,还可以进一步拆解和把握,但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人就会平静下来,对于未来就会笃定起来,因为不断优化三大“职场燃料”就一定能有一个发展不错的未来,一定能取得80分的成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因上着力,在果上保持开放性”,不断细化和深挖这三大职场燃料的内涵和潜力。


孙正义说,战略就是要找要剔除枝叶,找到最大的主干,“职场燃料”就是职业规划最大的主干,一个人真正开始经营和重视三大“职场燃料”,那么他就有底气说,自己的未来不会太差。


掌握这一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头戏就已经把握了,但我们还应该对职业生涯做更多角度的思考和评估,每多一个角度,不确定性就少了一点。思维模型:引入信息,重视变量


4、可迁移的技能。

可迁移的能努力,让自己在跨公司甚至跨行业工作的时候,这些能力都是保值增值的。


可以把技能分为“技术”和“沟通”两类,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过去那些程序化、流程化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而沟通类的工作则不容易被机器取代,但懂沟通的人一抓一大把,这样的工作竞争会非常大,待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最好能兼顾“技术”和“沟通”两种技能。


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的可迁移能力包括:

①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更好、更稳健地解决问题。

②说服力。

无法说服别人的人在职场中会遭遇过多挫折,说服力的核心点之一是识别沟通中的障碍,并据此调整沟通方式。

③完成任务的能力。

让别人把越来越难的事交到自己手上,能抗事的名声。

④人才引力。

吸引和调动尖端人才,透明和平等地对待别人、让别人感觉能学到东西。从心底重视人才,拥有自己的人才账号或子弟兵。获得别人尊重的能力。

⑤帮助与求助的能力。

区分三种人,只索取不付出、付出想要回避、积极付出不图回报(看清底层的回报规律),第三种人往往更成功、更幸福。

越来越长、越来越透明的职业生涯将会把前两种人曝光,好处会聚集到第三种人身上。

⑥情商。

理解和连接他人情绪的能力。

⑦眼神交流和握手。

这是高频使用的技能。

⑧搜索能力。

⑨呼吸的技巧。

让自己快速放松和休息的能力。


5、有意义的经历。

是不是一定要抓住趋势性的行业才叫有意义、有价值?是不是一定要进入高大上的工作岗位才叫有意义、有价值?


有意义的经历更多取决于自己做事的方式,而不仅仅和外界环境有关。


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岗位,有人仅仅满足于把事做了,很少有人想要把事做好,更为稀少的是把事情做到超出预期,永远多做一点,永远在实现当下收益的同时把这件事做到具有极大的长期价值,吴伯凡老师管这叫“同心圆思维”,不满足于在小圈里做事,永远要突出小圆在更大的圆里做事,那些在社会上左右逢源的人都深谙此道,李嘉诚说做生意的关键是自己能拿10的,但永远只拿8,王永庆当年买米时,会把每个家庭的人口、米缸大小记录下来,于是谁家米快吃光了,他就可以提前知道,亚马逊公司在把核心业务做到极致的同时,还拼命做了很多客户感受不到的事情,正是这些当时客户感受不到的事情成长为今天的亚马逊云服务等业务,有个段子说,有人问爱因斯坦为什么是他发现了相对论,爱因斯坦说,我和其他人的区别是,老师叫去找草垛里的针,大多数人找到一根就满足了,而他会把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


作者建议应该让自己的经历多远化一点,这样多远化的经历会让一个人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太过单一的经历可能是非常脆弱的。


6、长久的人际关系。

每个时代有所成就的人、过得还不错的人,似乎都是人际关系大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强相关的是一个人的人性成熟度、技能、价值、机会、资源、眼界、认知等等,作者建议主动构建和经营自己所在的小社群,就像经营自己的家庭一样,这个社群会在很多方面长久地提供给自己正反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个社群关系还有充当一个人人生方向矫正器的功能,当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时候,身边如果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会及时指出,避免自己犯大错,有了这样一个社群,自己就多了一个外挂的保险机制,很多时候能避免自己掉坑里一直出不来。


作者将这个人际关系分为几类,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称之为职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可见作者也是从多种要素相关联的方式去看待“人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的。



7、三大阶段的重点工作。

第一阶段,22-37岁,重点是充分储备自己的职场燃料,寻找自己的甜蜜区,为接下来漫长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如果这个阶段储备不足,接下来的路就会很难走。


第二阶段,38-53岁,这个阶段是从执行者到管理者的跃迁,同时需要进一步升级自己的甜蜜区,打造自己的超级长板,德鲁克说过,高效管理者的基础是他们的长板。


第三阶段,54-70岁,这个阶段本来是退休阶段,但大部分人其实远远没有储备好足以让自己过退休生活的财力,这是其中一个应该努力避免的危险,另一个危险是,如果退休后突然停下来不工作了,人很大概率是要出事的,就像一个高速行驶的车突然停下来,人会被甩出去一样,这个阶段学习力、体力等会有所下降,因此是否能在社会上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单单有意愿是不够的,还得有社会需要的才能,有人愿意给你这个工作和服务的机会,这其实也是充满竞争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寿命增加了不少,据说活到100岁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说,即使70岁退休,往后也有黑洞洞的30年时光在等着我们,我们必须为这段时光做好准备。



8、实现职业规划要做的五件事。

①职场数学——客观的数据,是建立正确的长期的思维框架的基础。

②职场盘点清单——最有用的技能、经验和关系。

职业发展的模型,及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

职业目标的四种取向:学到新东西、建立影响力、体验乐趣、获得奖励。

③检查自己的时间投向——是朝着成功和快乐的方向投资的吗?

④职场路径向导——明确现状和目标差距的工具。

⑤时刻更新你的职业生涯。用以下五个问题来警惕和挑战自己:

A、我如何避免被机器取代?

B、我能在哪里以什么方式找到工作?

C、未来我将如何分配时间?

D、我会把钱花光吗?

E、工作如何能使我更幸福?


9、职场数学——五个数字。

明确这些数字,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清晰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优化思维框架的基石。

①65-自己的年龄=还要工作的时间。

所以,要考虑更长远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要为必然来临的40岁、50岁、60岁、70岁做好某些准备。

②10000小时定律,为获得某领域的顶尖技能,花费大量时间是一种逃不了的投入。

所以,别老想着三个月就成功的事情,所以耐心一点。

③大部分人40岁之后赚到的财富是整个人生的80-90%,因为更值钱、资源更多、复利效应等。

所以,年轻时不要太看重金钱,不要那里工资高就往哪里跑。

④社交货币——拥有多少网络好友。并不是越多越好,并不是越多越有价值。

⑤关键支持人——一般少于5个。

改变人生的贵人往往少于5个,这意味着什么?


10、40岁、50岁可能出现的困境。


11、建立职业发展的检查和调控系统。

漫长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从北京飞往纽约的过程,由于气流等原因,飞机不可能保持一开始起飞的姿势直接倒地目的地,飞机之所以能够倒地目的地,关键是有一条随时监控方向的系统和随时调整航向的操作,职业生涯也是如此,你有没有建立这样一个监控和调整航向的“机器”呢?


书中给出了以下工具,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就能够在宏观、中观、微观上对自己的航向和决策进行调整和改进,让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没有这套机器,我们就很可能偏离航向,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工具一:职业价值评估表。

从学习、影响力、乐趣、奖励四个方面对过去的一年进行评估,根据这份评估,我们就可以宏观地地看待过去哪些地方做到不够、哪些地方做得还行、未来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一般分数达到700,就是非常优秀的。


工具:二:对三种职场燃料的盘点。

①可迁移的技能。

A、学位、专业证书。

B、语言,包括音乐和计算机语言。

C、上司和同事在360度业绩测评中经常提到的优点。

D、收到的情商评价。即上司、同事和朋友对你社交状况和情绪交流能力的反馈。

E、人才账户。你雇佣或提拔的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提升了吗?其中的佼佼者是否还愿意为你工作?


②有价值的经验。

A、个人旅行。

B、国外工作经验。

C、企业管理或创业经验。

D、社区或自愿者活动。

E、包含个人贡献的大型发布会、知名活动或知名项目。

F、公开演讲、写作和表演。

G、教学、指导和咨询。

H、业余爱好。

I、生活中的其他经验和挑战。


③长久的人际关系。



工具三:职业路径向导——识别差距,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工具四:领导力风格调整。


工具五:时间投资。



除了上述工具外,我我们还可以设计自己的工具,从更深的层面即使把握和调整自己。



工具六:变量盘点。

①障碍。

主要是那些情绪框架中严重阻碍我的东西。

②变量。

主要是那些对我来说极具可塑性的东西,深度开发这些东西,将对我的人生产生巨大的有意义的改善,例如学习方法、技能等都是可塑性极强的变量。


工具七:进步日记。

进步日记是在微观层面的一种矫正,主要关注和把握每天的点滴进步。


工具八:原则体系。

模仿达里奥的《原则》,建立自己的清晰精密的原则体系。

例如,我们可以把“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超出预期、产生长远价值、拿到结果。”当做一个原则,这样可以确保所做的事具有不可逆的价值,这些价值或许会成为未来的垫脚石,同时避免了做事半途而废、做事做到99度没有结果等陷阱。

例如,我们可以仿效胡雪岩,“不笑不开口”,把这当做自己社交的原则。



职业生涯之所以会变坏,最大的原因就是这种变化不是一下子表现出来的,不少人在10年、20年前都是满怀希望的,但由于缺少这样一条导航系统,经过10年、20年漫长的时间,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自己竟然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有了一套及时纠错、及时止损的意识和工具,我们就可以避免自己进入长期下滑而不自知的轨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未来的职业之路有一种把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