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功锻炼与针灸调气的实践与思考

  平凡的人 2018-08-16

编者按:为加强同学们的气功科学理论水平,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教授带领气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正在进行暑期读书活动,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教授著的《混元整体理论》、《针灸心法浅谈》等书进行深入的学习。程娜同学是2018级的新进研究生,复试以来,跟随团队进行练功、读书、实验等相关学习,进步很快,以下是她的练功与读书体会。


曾几何时,谈起气功,我仅知道“太极“”八段锦“”易筋经“等等。虽也曾在大学体育课时选修过这些功法,但在曾经的我的认知里,气功不过和广播体操一样,抻抻筋拔拔骨,锻炼身体而已。因而学习的也不认真,不过是跟随老师学个大概动作罢了,更不用说用心体会。那时也不懂得为何练了许久也不能像老师练功时动作如行云流水那般流畅,现在想来,定是老师练功时是带着气的。那时的我对于气的认知,大约便是最常挂在嘴边的针灸里的“得气”“气至而有效”了。


练功的实践


开始真正练习气功时,每天早上需练习形神庄和捧气顶法。不论练习哪种功法,开始的“练功开胃菜”便是抻气。最开始的动作并不标准,导致抻气抻了没几分钟便觉肩肘酸痛异常,坚持不了多久胳膊便抬不起来了。在咨询师兄师姐并在他们的指导下调整了姿势后,不仅不再感觉酸痛,且开始渐渐有了”气感“。自觉有团气萦绕在指尖,并随着抻气动作的手掌上下移动而牵拉拽动手指。这与针刺时的”气感“大不一样,针刺时,患者得气而产生的是酸、麻、胀、重、凉、热、触电、跳跃、蚁走及特定条件下的疼痛感。而医者方面的感觉为针下沉、涩、紧等。气功与针灸“气感”的不同,极大激发了我继续练功的兴趣,以继续了解气功与针灸更多的异同。


程娜同学所画的“抻气示意图”


接下来便带着这股“气”,开始练习功法。亦如抻气,一开始的动作多有不规范,掌间的气感不一会便消散。多次调整姿势后,气感愈来愈浓烈,不再限于掌指之间。例如,捧气回照肚脐时,尤如抱着一个巨大的气球。我记得有段时间由于事情繁多,心浮气躁,练功时也无法专心致志,导致那段时日站桩时感觉两手之间的气仿佛也随心跳在手间左冲右撞,而心神由于气的不稳定愈发的乱。后来,调整了心态,练功时心神也归于平静,这才感觉气也稳定下来,不似前些天那么“躁动”了。可见练功时要心态平和,才不致心神随之散乱。


练习捧气灌顶法时,每次到捧气至头顶时,气感总是消失。直至五一“集训”时,每天中午有30分钟的“蹲墙”练习,晚上继续练功时便觉“气感”强了许多,且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练功也轻松了许多。一开始不知何缘由后来查询了才知道,原来“蹲墙”也是练功,叫“蹲墙功”,常练可调理周身气机,使体内气机有序化,甚至对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另外练习“蹲墙功”比较难以坚持,锻炼自己的意识及气机时,还可磨练自己的意志力。至某日练功时,忽觉两手手肘部有点温热的感觉,继而热感强了起来,似热流流过,持续了一会儿便消失了。自此之后每日练功时,时而可觉手肘的热流感。有时丹田之处也会有热感和轻微的胀感。


针灸调气的实践


这是练功期间对气的体察,是不同于针灸的“气感”。练功和针灸的共同在于通过调节全身气机,使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以及治病祛病的效果二者结合,效果必定更佳。在针刺时,有时感觉患者不易“得气”。学习练气功后,在临诊施治时,可以先组场,安神定志,净意专心,组场聚气,加上意识的作用,将气随进针贯入腧穴,导到病所。


暑假在家给家人施治时,试过这个方法。虽然我练功时日尚短,功力尚浅,但感觉比以前简单的针灸,加上了自己对气的调控,效果更好些。


我想,若是患者与医者都练习功法,那效果应该会更显著。家父曾是气功爱好者,练过一段时间的气功。给他针灸时,针感灸感比其他人强些,且能准确描述“得气”的感受。除身体素质等差异外,应该与他的练功经历也有关系。因此,我们自己练好功法之外,应该推广普及给更多人,使更多人受益于此可以先从家人朋友开始教授。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即便患病的话,治愈的几率也能更大些。


结束语


引用《针灸心法浅谈》中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中医学说和气功是人类生命科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密切相关,彼此促进。历史上医家对气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气功实践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而且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与精华。在今天及未来的岁月里,中医现代化必将促进气功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只有通过群众性的气功科学的实践和气功科学的研究,中医才能赋予现代科学的形态而实现现代化。


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