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处暑:暑气至此止,养生正当时!

 文墨典 2018-08-22

星期四

农历七月十三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150°时即为处暑。历书云:“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集解》中指出:“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是夏天的暑气依然未减,特别是南方地区,处暑之后,一般会出现“秋老虎”天气,气温较高,空气干燥,阳光充足。

处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用。

二候天地始肃,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习俗 

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有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开渔节

对于渔民来说,处暑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在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吃鸭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养生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到了秋季,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很多人都会有疲乏之感,这就是所谓的“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一、起居调养

保持睡眠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黄帝内经》

处暑后天气变凉,应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在10点之前入睡。并且要早睡早起,也可适当午睡。这样收敛神气,使情志处于安定平静之中,以缓深秋肃杀之气,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防暑防晒

古人云:“处暑十八盆”,指处暑炎热,每天需一盆水洗澡,十八天节气变换后就好了。可见,此时还需谨防暑热,切不可对秋老虎掉以轻心。此外,处暑时节,阳光猛烈,紫外线容易灼伤皮肤,因此,外出还须做好防晒准备。

二、运动调养

处暑仍不宜运动过量,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在锻炼方面,建议参考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的坐功。

具体做法:晨起正坐,向左右转头,同时两手捶背5-7次,再牙齿叩动36次,调息吐纳,吞咽津液。另外,也可通过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身体。

三、情志调养

孙思邈认为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在北方,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平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以安神定志。

四,饮食调养

少辛增酸

中医养生:“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能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少辛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所以,处暑之后不应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多酸则是强调应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效用。

润肺防燥

处暑后燥气明显,肺易受伤,容易出现咳嗽、肠胃炎、支气管炎等症状。此时饮食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少食辛辣、烧烤类食品,以免加重秋燥。

多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菠菜等,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早上起床后可喝一杯温水,平时可适量喝些金银花茶、菊花茶,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食物推荐 

1、苹果

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适合在贴秋膘的季节食用。

2、山药

能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

3、西洋参

可抗疲劳、抗缺氧,秋天人们会出现阴虚少气、口干口渴、萎靡乏力的情况,在煮粥或炖肉时放入一些西洋参,不仅能镇静防秋燥,还能温和滋补。

4、白萝卜

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

食疗推荐

1、百合银耳粥

原料:鲜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

做法:百合洗净,银耳用温水发开后,洗净切碎,与大米同煮为粥。

功效:滋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适合干燥的秋季食用。

2、银百秋梨羹

原料:银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适量。

做法: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

功效:滋阴润燥、止咳化痰,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3、百合莲子汤

原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五、穴位调养

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祛湿是末伏养生的重要环节,处暑正处于末伏期间,每天多按揉这几个穴位助除湿。

腋窝的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建议每天按揉或拨动2次,每次不少于36下。

小腿肚的承山穴,位于踮脚尖时,小腿后侧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处,可一手扶墙,单腿站立,用另一条腿的脚面踢打承山穴,每次5~10分钟。

膝窝的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每次拨动或敲打不少于36下。

最后送大家一首处暑养生小口诀:

处暑秋冻适增衣,

重在养阴护阳气,

早睡早起调情绪,

气候变数湿热雨,

登高练操除浊气,

清热安神银耳蜜。

责任编辑:南方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