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祛湿常用中草药解析(干货分享)

 心宽似海1 2018-08-22

本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患者自治范本,否则后果自负。

由于小编手上的资料并无作者详细资料,如果作者看到本文,请通知小编加名字。如若侵权,立删。

芳香化湿药

 

以芳香辟浊,化湿醒脾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类: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专人脾经。临床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脘腹痞满、口淡多涎、呕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体倦、口腻发甜、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于湿痰壅滞,以及湿温、暑温、霍乱、痧胀等症,亦可适当选用,以化除湿浊。

在临床上湿症常带有兼症,故芳香化湿药在具体应用时,需适当配伍;本类药物辛温香燥,也能耗血伤津,凡阴虚血燥者当慎用,亦不宜久服;入煎剂宜后下,以免耗损芳香有效成分,降低疗效。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

 

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简单介绍几个常用的祛湿方子:

1.化湿方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心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9克 紫苏6克 白芷6克 大腹皮12克 茯苓12克 白术9克 陈皮6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桔梗6克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2枚。

用法:作丸剂、散剂及煎剂均可。

功用: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行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口淡,舌苔白腻等。

方解;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湿滞,三药合用,其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厚朴、大腹皮去湿消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桔梗宣肺利膈;湿滞之成,由于脾不健运,脾运则湿可化,又佐以茯苓、白术、甘草、大枣益气健脾,以助运化。各药合用,使风寒得解而寒热除,气机通畅则胸膈舒,脾胃调和则吐泻止。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湿滞的四时感冒的常用方,尤其是夏日暑湿外感而见肠胃不和更宜采用,以恶寒发热、头痛、脘腹闷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兼内湿者。

(2)临床上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重苏叶以祛风解表;如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积导滞;如湿偏重可以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腹泻较甚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以祛湿健脾止泻;小便短少,加木通、泽泻,以祛湿利水。

(3)对水土不服所致的呕吐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仁汤

《温病条辩》

组成:杏仁9克 白寇仁9克 薏苡仁18克 厚朴9克 通草6克 滑石18克 半夏12克 竹叶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热留连三焦,湿胜热微,头痛身重,胸闷腹胀,不饥不渴,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苔白,脉濡等。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在肌表部分之湿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邪,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使湿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以解三焦之湿热,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运脾除湿,行气散满以加强白寇仁运中化湿之力,为辅药;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以增强薏苡仁渗下清热之功,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芳香化浊于中,甘淡渗湿于下,故能宣畅三焦,疏利气机,上下分消,湿化而热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以头痛、身重、胸脘闷胀,午后身热,苔白脉濡为辩证要点。现用于夏日重症感冒、急性胃肠炎、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肠伤寒初期及波浪热等属于湿重于热者。

(2)临床上若兼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有寒热往来,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若湿热俱重可加连翘、黄芩等以清热,若挟有秽浊,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化浊。

2.淡渗利湿方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3.清热利湿方

八正散

《玉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木通9克 瞿麦9克 扁蓄9克 车前子12克 滑石15克 栀子9克 大黄9克 甘草梢6克。

用法:加灯芯2克水煎服,或上药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的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或隆诸闭不通,小腹胀满或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木通,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均为清热除湿、利尿通淋药,为主药:配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导热下行,增强了泻火解毒功率,是辅药;灯芯清心利水,甘草梢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为辅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以尿频涩痛、淋沥不畅、舌红苔黄、脉数为辩证要点。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如热淋时热甚,可加银花、黄芩、柴胡、青蒿等;如砂淋可加入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如血淋,可加入小蓟、茅根等。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15克 木通9克 甘草梢6克 竹叶6克。

用法;水煎服,或前三味为末,每服9克,入竹叶煎服。

功用;清心利水。

主治:心经热盛,证见心胸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而致小便涩赤,尿道灼痛,舌红脉数等证。

方解: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为主药;木通、竹叶清心降火而利水,能引热下行,从小便而出,为辅药;甘草梢清热泻火,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而有清心养阴,利水导热之效,且本方非苦寒之剂泻火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

临床应用;

(1)本方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以口舌生疮或小便短赤涩痛,面赤,舌尖红,脉数为辩证要点。

(2)近代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腔炎或糜烂、溃疡等属心经热盛者。如心胸烦热甚,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小便刺痛明显者,可加车前子、扁蓄、瞿麦等以加强利水通淋;尿血、血淋者,可加旱莲草、小蓟、琥珀等以清热凉血止血;口舌生疮还宜加用板兰根。元参、赤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