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学人“老子三十五章”

 doremefaso 2018-08-23
孝道学人“老子三十五章”

孝道学人“老子三十五章”
孝道学人“往而不害,安平泰”

孝道学人“老子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大道也。执持于大道,则于天下万物归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往而不害,则无所往而不自安,安则底於平而同於道,是道之泰也,故安而后平,平而后泰。
  
“乐与饵,过客止。”乐以声感人,饵以味悦口,故欲将行者步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道者,抱朴;道意,虚无;道体,无形,道之出言,言不自彰,故淡若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故淡乎其无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故视之不足见。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故听之不足闻。若是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黄,能宫能商,无知也而无不知也,无能也而无不能也,故用之不可既。
  
道降而有象,象生则物往从之。 愚者往而不返,智者往而不害。往而不返者,失道而从物也。往而不害者,与道俱也。既与道俱,往不离道,无所不安,无所不平,无所不泰。与道为一,心不知道,道不知心。若知道而行,则有不安,有不平,有不泰矣。圣人之於形器,如过客之寓於旅亭,暂住而去,未尝有顾惜之心。苟为欲乐所饵,过客止於所寓,留而不去,未有不为患者。故圣人虽在形器之间,执大象而往,虽从於物,其心常与道俱,味无味之味,视无色之色,听无声之声,用无用之用,即於形器之间,全收道用。此其所以安平泰也。

孝道学人“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象,无边际。道乃天下所归宿矣,故曰大象。向往大道者,容易执着于道之大象,所谓,“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把成就放入修道上,容易让人迷。毕竟,道者无为、无欲、抱一,倘若把成果操之过重,容易半途而废。道者道心不能有二,有二者离道心,不但白费力气,处之不正时还会变成害处。功利主义,容易让人过于着迷而歧途。

古人执道,是“道”的混杂,一“道”变二“道”,故自古曾有太平道、天道、谷道、阴道、帛家道、上圣杂子道等,本来是各行其是、各道其道的,彼此差异甚大。直到南朝齐梁时期,上清道还在《真诰》中批评“帛家道血食生民,逋愆宿责”,意思是说帛家道常以祭祀鬼神来逃避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可见它们是极为不同的。此外,方仙道专讲如何寻求不死之药以成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讲中黄太乙之道的,却杀坏神坛,不拜鬼神。其道南辕北辙,虽都称为道,但在道的通名之下,各自为政,泾渭不同流,倒也脉络井然。

既然诸道总杂,并称为道教,道教里面当然就什么都有了。既有谈血食祭献以求神解罪降福者,也有强调自力解脱的;既有讲巫术幻化的,也有烧黄金炼丹药的;既有谈服食的,也有重视男女交媾的。南辕北辙者,统归一途,都称为道教或道家。在《汉书》、《后汉书》里记载的道士有封君达、西门君惠、张巨君、王仲都、浮丘公等等。他们的道术颇不相同,除了前面所提过的房中术,男女交媾之道者外,有些人强调幻化,用符或用药,隐遁变化,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抱朴子·遐览》)。

古人对学易的弊端也进行过总结。他们认为“易之失,贼”“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意思是“贼”是学易的最大心牢。《孟子·梁惠王下》中说:“贼仁者,谓之贼。”贼,就是违背了性善、违背了真诚的原则。日常生活中有了邪念,我们谓之贼心,通俗来说,也叫胡思乱想。研习周易,最怕一个“贼”字,即不能有为非作歹之心。易学本来是教人向善、要人走上正道的,如果心中存有污浊歹念,就违背了易学教人修身向善的本意。

一个人心存邪念,就会真伪分不清。在易学领域里,最无次序不过于命学、占卜这一块。因为人人抱有私心,因私心而起妄念,更多的把学问当成是杂技操作。怎么的象杂技?就如“大师”论命,其中论六亲身亡之事,众人鼓掌叫好。亲人离逝本属哀悼伤心之事,人与人生活在一个大环境里,即便不是自己的亲人,也应该有恻隐之心关心别人的感受。只可惜,随着时代变迁,命学到如今居然有学者会以断他人之生死,生成就之荣。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淡而无味之言,不足以让人听出耳油,巧言令色虽能让人神怡,但若不成弊端也能“往而不害,安平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