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百科知识博览 2018-08-27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国史纵横005

五帝:华夏文明的曙光乍现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1、德有多重要?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今天、明天两期节目我们来聊五帝的第四位尧。

尧、舜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中一直是被当做圣王、圣人来推崇的。

尧舜的时代用《礼运.礼运》中孔子的话来说

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也叫“大同”时代

尧舜时代的核心精神就在于一个“让”字,而能让的前提是“有德”。

尧,就是那个让孔子无限崇拜,时常想到、提到的男人。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尧和黄帝是什么关系呢?

司马迁说尧是帝喾(kù)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

这种说法表明,华夏文明是代代传承,绵延不断的,这叫一脉相承。这对于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寻根至关重要,而且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

尧是谁?尧,也称帝尧,陶唐氏。

《尚书》和《史记》都说尧名叫放勋。

尧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尚书.尧典》里对他的描述全是溢美之词,显得他非常“高大上”。 一个人太完美了似乎也就没有什么特点了。真的如此吗?

其实,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

他能够彰明美德,以团结自己的宗族,自己宗族的人都和睦了,又辨别考察贵族中有德才者,自己部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天下其他部族,天下民众因此也就友好和睦起来。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这里的“九族”不是后世灭九族的“九族”(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而是自己的同宗,即以自己为本位,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合称九族。

这里的“百姓”不是指今天的民众,而主要指贵族百官,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姓,平民是没有姓的。

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平民、民众,在当时是怎么称谓的?叫黎民、兆民、下民、匹夫匹妇等等,反正基本都带民字。黎民、兆民的意思都是众多的民,也就是民众。在先秦时期,“下民”的称谓是相对于“上天”而言,而不是相对君王而言的。匹夫匹妇是指平民男女,用以代指民众。

我们引用的这段话里“百姓”和“黎民”同时出现,我们今天用“黎民百姓”来指称人民大众,而在先秦时代,百姓和黎民是不同的。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这段话告诉我们:

德具有感召力,推行德政是有步骤的。

王者首先自己要有德,自己喜欢德,然后垂德于下,让民众也喜欢德。有德之人凭借德来团结众人,让众人以德的原则相处便可以和睦不争。

君王推行德政,应该选拔和自己一样有德才的人担负职责,这样,自己的部族就稳定了。然后,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一步步团结其他部族,以实现天下的和谐,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德。

德是君王用来维系天下和谐、万众一心的关键所在。

2、明明扬侧陋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尧的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做了两件大事。

一、派人制定历法,为民众生产和生活服务。

他们测定了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而且规定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由此规定百官的事务,许多事情就都兴办起来。

二、为天下选拔人才、禅让天子之位。

尧广开言路,咨询百官,让百官推举人才。

尧问百官,善于管理四时民众生产生活的是谁?我要提升任用他。

有一个叫放齐的大臣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说丹朱很聪明。

尧却反对,说丹朱这个人说话虚妄,又喜好争辩,不能担当大任。

中国人说知子莫若父,是很有道理的。

尧又问,善于处理政务的是谁呢?

有一个叫驩兜的大臣推荐共工,说共工在防救水灾上面已经取得成效。

尧却反对,说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谨,实际却很傲慢。

可见尧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确实具备知人之明,先知人,然后才能用人。

而通过丹朱和共工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尧对于人才,最看重的是个人品行,这也是德的范畴,我们今天叫品德。

尧举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德是优先的。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这个时期,天下洪水泛滥,民众无处安生,苦不堪言。水灾有多严重呢?《尚书.尧典》记载: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民众,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简直遮天蔽日。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谁可以治理洪灾让我们安居乐业啊?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在早期人类发展史上,曾经普遍性地遭遇了大洪水的灾难,最为人熟知的是《圣经.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于是,面对泛滥的洪水,尧帝询问四方部族的首领,谁可以治理洪灾。

所有人一致推荐一个叫鲧的人,认为他可以担当重任。

尧表示怀疑,说鲧这个人做事违背天意,危害自己的族人,他真的可以委以重任吗?

四方部族的首领说,我们了解的情况和你说的不一样,还是让他试一试,如果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职务。

于是尧只好让鲧去治理洪灾,并叮嘱鲧,行事应当谨慎。

鲧便治理洪灾,可是,时间过了九年,成效并不好。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尧对四方部族的首领说,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之中,有没有谁可以继承我的大命,升任我的天子之位呢?

四方部族的首领都谦恭地表示,因为自己德行鄙陋,所以不配升任天子之位。

《尚书》的原句是

岳曰:“否pǐ德忝tiǎn帝位。”否德,就是德行不好。忝,就是辱没。

可见,在尧的时代,君臣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那就是担任天下领导之位的人必须是德行非常高的人。

尧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成了千古名言,直到今天依然被赞颂。那就是

尧:那个被孔夫子时常想起的男人(上)

意思就是,对于人才选拔,既可以考察贵族中贤明的人,也可以推举隐没在民间、地位低微、却有德才的人。

在尧的时代,一般是由贵族世袭官位,垄断政治权利,为什么呢?

因为在上古时代,之所以会形成贵族世袭官位的现象,是因为贵族所在的部族,往往掌握着具有绝对竞争力从而保证部族生存发展壮大所必要的一项技能,如有的部长擅长农业生产技术,最好的代表是周人;有的部族擅长文化,代表为商人;有的部族擅长畜养鸟兽犬马,代表为秦人,等等,而这些技能代代相传,日益精进,于是掌握这些技能的人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职位,地位逐渐提升而成为贵族。

这些重要的技能,用今天的话说,就叫高精尖技术。谁掌握了别人没有的技术,谁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谁就能保证自己发展壮大。

面对当时的现实,尧却主张举拔人才不在于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而在于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德和才。

如果贵族有德才,就用贵族。如果平民有德才,就用平民。这叫不拘一格。

这对今天来讲,还有启发,那就是:

举拔人才,不一定要在体制内找人才,也可以从体制外寻求人才,一个体制运行久了,就会老化,这时就需要从体制外向体制内补充新鲜血液,会让体制本身实现一种自我更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那就是尧的时期对于人才的选拔任用和君主人选的决定,都是经过君臣商议之后决定的,而不是尧一个人决定。

为什么呢?猛料在下期哦,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