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解《道德经》第一章

 秦岭之尖 2018-08-30

序言:

所谓易解道德经,就是用周易理论来解释道德经。易以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所以用易经,是可以解释道德经的,如果不能解释,那么道德经就有问题。周易是中华文明的生殖细胞,是中华文明的原始理论基础,所以,用易解之法,就是原始反终,寻根溯源的方法。

大凡解经,有两个路径:1、正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翻译。用现在的理论来解释经典。如果以经为原点,正解就是数轴右边的部分。 2、返解。就是用以前的理论来解。犹如数轴的负数部分。

易解《道德经》第一章

本书易解之法,主要是运用易经的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数理关系解道德经。为方便理解,也散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世界是需要改变的。基于众多形而上的道德经注解,很难形成从道到法的转变,因此鄙人使用易经这个工具注解道德经。易经理论体系,既解释了世界,也提供了改变世界的方法。还有比这更好的工具吗?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道,可以进行描述的,就不是普遍意义的道(即是说可说之道有偏颇)。可以命名的,绝非普遍意义上的名(就是不可能完全名不副实)。天地之始叫作无(天地出现的开始状态叫作无),万物之母叫作有(生万物的状态叫作有)。所以,要想观想玄妙,就要经常参悟无;要想观想万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就要经常参悟有。有和无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叫作玄,反复参悟这种玄,就能找到通晓万物之理的门径。

商榷:本解与通行解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1、常。通解中理解为普通。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老子为神人,说话不会没有逻辑性的。如果解释为普通,通常。那第一句就解释为: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普通的道。可以命名的名,就不是普通的名。这是啥意思啊?不是普通的就是特别的吗?逻辑明显混乱不堪,这在道德经这样的经典里面怎么可能出现呢?所以,人类实际的认识是:只能认识万物中的某些种类(格物),并由此得出一些规律(致知),这规律,并不是普适原理和规律,是有范围性的。比如牛顿力学理论,就不适用于电力学。所以,这个常字,应该是:普遍的意思。引申理解为普适。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的断句,传统文本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断句的,所以把无名解释为无形,有名解释为有形。整句翻译为:天地之始无形,万物之母有形。这是啥意思啊?是啥逻辑关系呢?这是从名家的理解来解释的,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明显不符合逻辑。

道德经第一章是在讲什么,这必须要弄明白。

这一章讲了:(1)、道和可道之道,名和可名之名的区别——常道和非常道,常名和非常名的区别。(2)、两个概念:有和无。以及有无的性质:无是天地始,有是万物母。(3)、观察研究事物的方法:常无得妙,常有得缴。玄之又玄得众妙之门径。(4)、有无的关系:同出异名。同出于哪里?玄。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章是在讲概念:道,名,无,有。

这脉络是多么清楚的事情啊。哪里会是糊糊涂涂的逻辑呢?

3、缴。通行理解为:边界,边际。引申为端倪。这也不符合本章逻辑关系。

观察有形的东西,就是分别其中的边界吗?这里的边界可以理解为事物之间的区别。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一个倒装句:欲以观其徼,常有。就是想找到事物的区别,就要经常观察其形状。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格物)的方法。我们分析有形之物,是为了找出其中的本质,目的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由具象到抽象。具象就是有,抽象就是无。事物往往是表象多样,是纷繁复杂的显示。缴:缴绕,纷繁复杂的意思。

再则,缴:形声字。字从糸,从敫,敫亦声。“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糸”与“敫”联合起来表示“从一个地点向全空域发射带丝绳的箭”。本义:从一个地点向全空域发射带丝绳的箭。转义:多个中箭落鸟的地点的人循丝绳往回交纳中箭之鸟。这个字的直接意思就是:把广阔空间的东西,用丝线链接起来,以便收纳在一起,所谓缴获,缴纳,意思就是从这里来的。

综上所述,缴,就是把万物纷繁复杂的关系厘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