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普通人都是有欲望的,而人的痛苦往往也来源于自身欲望的求而不得。自古以来,有许多圣人也都尝试过寻求一套方法去满足人的欲望,建立有秩序的社会,然而人是很麻烦多变的生物,人的欲望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随时间流动,社会发展而改变,甚至时常会相互冲突,如人在生活安稳平和时想要追逐刺激和新意,颠沛流离时追求平稳的生活。如何寻求一套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去满足人的欲望,建立有秩序的社会?这困扰了许多先贤圣人。 儒家提出了“依仁制礼”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德和礼去限制,改化人的欲望。儒家所针对的人的欲望,主要是指食色,财富,名誉地位的欲望。然而儒家推行的礼却是容易变得流于表面,徒具形式而僵化变质的,因为许多人都是虚有其表的遵守礼仪的规定,却不知道守奉礼仪的的意义,这只会使得更多人怀疑礼的意义。而越来越多的人对礼心存疑虑的话,礼仪就会愈发变为徒具形式而缺乏内涵的例行公事了。 相较于儒家地“依仁制礼”地思想,老子提出了寡欲之道。尽管儒家圣人也提达过“寡欲”的说法,如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然而老子所说的欲却不止于儒家所针对的。老子认为人欲的可怕之处在于其能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猝不及防的地方。就儒家欲以德礼化去人的欲望的想法,且不谈其实效,就说德礼 ,当德的观念在社会上形成时,人们就会有强烈的欲望去追求个人道德价值,这个追求德的欲望往往会扭曲了德的原意。这和老子所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意为正会转化为邪,善会转化为恶)不谋而合。原来儒家的德是对自身的好的要求,后面出于扭曲的欲望为了证明自己有德而无所不为,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有德而去疯狂迫害质疑过自己德行的人。至于礼法,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已经把礼的弊端暴露得很透彻了,无需赘述。 老子所提出的寡欲之道,并不是想让人们不去或少去追求欲望,这是不现实的;而是想使人们懂得追逐欲望时要知足和知止,不过分追求欲望,心安于安乐知足的生活。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大意即为人太过于注重欲望追求而迷失本心的话,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癫狂 ,失去最初的愉悦感,不得安宁,所以圣人都只求安饱不限于物欲追求,以达到身心平和,安乐知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