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9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9-04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四饮(痰、悬、溢、支)的病机、主症、饮留部位

   下面看原文,第1、2条,解释痰饮的分类及其主要脉证。(一类条文)

《金匮要略》“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
,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这个条文,如果你不认真来学习痰饮篇,可能就不会深刻的记忆。1978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一次招收研究生,考题里面就是这个条文,“四饮何以为异”让你用原文来表述,你要解释清楚。
   还有一个大篇的条文,就是我们讲的第一篇第2条“夫人禀五常......”讲人与自然这样一个整体观。强调了早期治疗的原则,和摄生保健的措施。
   它出示了这个条文以后让你分析,你得把主要内容解释清楚。《金匮》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作为经典的基础,这些大的篇章,我们重点解释的内容,属于一类条文的范围,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四饮何以为异?”-
一、得强调饮邪停留的部位。我简称“饮停部位”或“饮留部位”。
二、是它的临床主症。

   这个饮停部位你怎么说?
   它是在心下(胃)以及肠,结合后面的,第16条,苓桂术甘汤,
& 原文说“心下有痰饮”。   比方说第12条,要讲痰饮形成问题,
& 原文讲“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都是在强调饮停的部位,在心下的胃以及肠。

& 主症就是“其人素盛今瘦”。
​   就是说得了痰饮病的病人,本来形体上还可以,倒不一定非得是指肥胖体质,就是说还算健康的人,得了这个病以后,突出一个“瘦”字,体重下降,形体开始消瘦。

   这个机理怎么认识?
   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它是饮入于胃以后,作为脾气,不能够正常的转输,特别是不能化生精微物质,来营养周身了,而变成了一种病理性产物。
   不能化生精微,就不能够充养肌体,因此,他就消瘦,这个瘦字就体现了作为饮邪,是一种病理性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得了饮病,这种病理性产物,它就会导致临床的一系列病征,就是“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显然是饮邪从胃流向肠。
   比方,若具体来说,这水到底是在肠间,还是肠中,按里说这个水液,特别是胃肠功能异常的话,它是有肠鸣音的,有的《讲义》版本上写的是,“漉漉有声”,我看老百姓讲话说,这响声是叽里咕噜的,所以你也不要去追究是“漉漉有声”对呢好事“沥沥有声”对。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肠鸣音,气过水声,发出来的声响。

   因此,这里也来说明,刚才我讲的饮邪的流动貌。称之为“澹”,澹饮也。所以,它这里也是指清稀的水液,由胃走向肠间、或者肠中,发出了一种“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 具有上述特点就是狭义痰饮,表现为,
​一个是“瘦”,
​一个是
“有声”。
​   以上是这个条文里面对狭义痰饮从饮留部位、临床病证表现的分析

   实际上我们已经从中分析了它的病因病机。病机就是饮邪比较清稀,是由于脾运失司来的,脾运失司,它就不能够化生精微物质,不能充养肌体,它就出现消瘦。

   这在临床实践看,我觉得和西医学里面所讲的十二指肠壅滞症相似,大概得了病以后,这病人包括家属都寒怕他是胃癌,很快的就瘦,肚子里哗哗响,不想吃东西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壅滞症,和我们讲的狭义痰饮是一样的,所以,这和胃肠功能的紊乱,胃肠的疾患我提到了十二指肠壅滞症,比较相符。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这个饮后不是说喝了水以后,是得了悬饮病以后。
   这种水液流在,原文提到的是胁下,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和现代医学的X线片子对照,咱们看到胸腔、腹腔得隔开,若是胁下,就得是腹腔的了,胸腔以上是心、肺。你比方说,胸腔积液,肋膈角消失,一定是表示水液在胸腔,所以我们认为,它不应该是“胁下”,应该是“胸胁”更为合理,不应该跑到胁下去。

“谓之悬饮”- 悬饮,特别起这个名叫“悬”,是悬在中间的,如果是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包括肺癌出现的胸水,都是使肋膈角消失,所以,饮留的部位,应该是胸胁。
   对原文的“胁下”理解成“胸胁”更为合理。

“ 咳唾引痛”- 那么它为什么要和胸胁部位联系?
   我们要分析一下,它说“咳唾引痛”,指症状,咳嗽、吐痰,而且当咳嗽、吐痰的时候,胸痛加剧。实际上是说了三个症:
& 咳嗽、
& 吐痰,而且有
& 胸痛,并且伴随着咳吐痰的时候,胸痛加剧。

   这显而易见,在病机上,它要联系
& 一个是肺的问题,
& 另一个是“胸胁”,
   我们已经看到了是肝,和肝相关。因为,肝的经脉循行就是布两胁的。

   作为气机升降,它为什么要涉及肺和肝呢?
   因为中医理论里面,它讲了气机的升降,左肝儿右肺,若气机失和了,特别是肺的宣降受到影响的时候,肺气上逆,要咳嗽、吐痰,当然这和肺的气机有关系,关于胸痛的问题,因为肝脉布于两胁,气机升降和肝、肺有关,当饮邪阻遏了肺的宣降,他会咳嗽、吐痰。

   胸痛为什么要加剧?
   和肝不能升,肺不能降,这种气机失和相关,这是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这个饮留部位,它强调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所以,这是指饮邪泛溢到四肢、肌肤。

   若说它和水气病,部位是相同,水气病的话,它是更大量的清稀水液,若说浮肿,非常明显,非常重,这里它说“身体疼重”,四肢肌肤指的部位,也可以泛溢周身的肌表,也可以这么说。因此,在主症上是“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这在字里行间,咱们得分析“归于四肢了”,它一定得有四肢肿的问题。
   因为它毕竟是比较清稀的水液停聚在体表,因此得有四肢肿,再有四肢疼重,它原文提出来的“身体疼重”。

“当汗出而不汗出”- 实际上表示它本身兼有无汗,使这种饮邪没有出路,所以,它就会肿。
* 还有提示了,作为溢饮的正当治法,就是应该发汗法。

   所以,在第1条里面,对于溢饮所提出的问题,临床主症一定要补出,根据饮留部位,溢饮,又要和水气病里面的风水、皮水进行鉴别,

“身体疼重”- 疼和好,重也好,包括肿、肿重,正是说明其内湿邪为盛,水液已经泛溢到周身来了,因此身体疼重,而且肿胀。

   无汗,这种饮邪没有出路,因此,它需要用发汗法来治疗。

   这在病机的认识上,作为溢饮液是由于它影响到水液代谢的问题,而且进入体表了,汗液也不能排,阳气被阻遏,因为饮邪为阴邪,最易阻遏阳气,重的话就伤人阳气,所以,阻遏阳气的话,阳气不行,就表现为疼、重,甚至不出汗而肿。这是溢饮。

   最后提到支饮,原文说: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支饮,根据它的主症,它没有直接提示,饮到底停在那里,刚才我已经跟大家说了,支饮的轻证叫做肺饮,因此,它的饮留部位一定是胸肺。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表现的主症,咳逆,包括短气,都是属于呼吸异常的表现,呼吸促迫,呼吸有一定困难。

   倚息,就是必须得靠着东西,靠着被子,或半卧位的状态。“不得卧”也是证明,它是躺不下,所以我说他这种姿势,实际上是顺应呼吸,特别是肺主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得是向外、向下,宣发和肃降的功能。他这样一种凭倚呼吸,能够减轻他呼吸困难的状态。

“其形如肿”- 它和我刚才说的疼、肿、重不一样,这叫“如肿”,外形象是肿的样子,这个意义和溢饮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就是气逆水也逆,气逆则饮邪随之上逆,因此也肿,这是关于支饮。

   现在就分析1、2条原文,着重说明了,广义痰饮里面有四饮之分。

   四饮之别根据什么呢?
第一、饮留部位。
第二、临床主症。

   现在,我们已经把四饮的主症和饮留部位给大家讲清楚了,不重复了。

   关于如何产生的,
* 病机已经提示了,关键在于脾运失司,他不能化生精微,形成了病理性产物饮邪。

* 它停聚在那里?它就要阻遏那里的阳气,要表现一系列的饮停之后的临床主症。

* 所以关于分类,在四饮,包括我刚才又讲到的留饮、伏饮、微饮、肺饮等等,它不是四饮(痰、悬、溢、支)之外又有的另类,一定都是涵盖在四饮之中的,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那它只不过是在命名上多种多样,是由于它饮留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的脉证不同,而命名有所区别,大家一定要听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