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湿无处不到,这样用方

 一凡e2qfuian1d 2023-11-1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小编导读

有这么一大类病证,称为“痰饮病”,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记载。此病通常是由于脾运不利,水液代谢失常,使痰、饮等病理产物汇聚堆积在身体的某些部分,而形成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下面请跟随经典原文,一起来学习体会。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也就是说,饮邪分为四种,第一种叫痰饮,第二种叫悬饮,第三种叫溢饮,第四种叫支饮。而且很清晰,各有各的概念,各有各的病位和病性。教科书上的痰饮是广义的,包括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翻看《金匮》原文,这里没有说广义的痰饮,“夫饮邪有四”,只说了饮邪有四种,用文很简练。

01

痰饮

何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呢?

下面的原文紧接着就回答了。原文第二节: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简单地阐述一下,这段原文写得非常明了,为什么说“素盛今瘦”?没有痰饮之前胃肠功能很好,能够吸收水谷精微里面的养分来充盈四肢肌肉。当病了水饮之后,肠道是寒的,里面的水饮变不成津液,吃进去的水谷也转化不了人体的精微,因此病水饮的人就容易消瘦。

图片

至于“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这是水饮在胃肠的一个典型症状。因为痰饮主要在消化道、在胃肠之间,所以能听到肠鸣音,肠子咕噜咕噜叫,我们就认为这是个痰饮病。如果考《金匮》原文“痰饮”是什么,怎么回答?就答“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这样是满分。 
痰饮病有几大鉴别要点或者说诊断的几大要点:一个是会有眩晕,第二个肠鸣,第三口渴,第四小便不利,第五舌苔水滑,第六脉偏弦,一般是右手脉弦一些。
这种痰饮病其实神效五苓散就完全能够解决,无需辨证,恰好十二味,开出处方来既美观也实效。当然了,本篇后面还有相应的处方,都可以选用,效果都不错。

图片

02

悬饮
那么什么是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我们看到患者一咳嗽,引得两胁疼痛,就知道这个水饮在胸隔膜,会有东西悬着一样疼痛。至于“饮后水流在胁下”,这是病机分析。这个怎么治?这是典型的十枣汤证
图片
03

溢饮
什么是溢饮呢?“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溢饮就是水饮溢于四肢。现在提倡的多喝水,输液、输水,给小孩拼命吃水果,这样就会病水饮。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这里说当汗出而不汗出,本来到了夏天要出汗了,或者出了一身汗一进空调房,唰,毛孔就给关上了。这些汗液本来已经从汗腺出来了,但是毛孔关了,又出不来,那么就停在皮下,人体就会表现沉重,这种情况就谓之溢饮。溢饮用麻黄加术汤就可以。
后面的原文中和我们提到的方子有些是不一致的,不要紧,我们要相机行事。病溢饮者,后面原文中用的是大青龙汤。但是据我观察,现在用麻黄加术汤的机会反倒更多一些,因为现在处的环境和汉代不一样,现在人过多地吹空调,寒气更重一些。还要看个人体质,有大青龙汤证的,没有问题,照常可以应用。

04

支饮
什么是支饮呢?支饮就是“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位是在哪儿?是在肺部,在胸膜之间。这个人就会“如肿”,“如肿”是就像肿了,又不一定有真的肿。关于支饮,书上用了木防己汤,还有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后面在讲具体章节的时候会讲到。

结合临床  实用学《金匮》


图片

知行合医:直击临床讲金匮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扫码免费试读

经典的意义,不只在于诵读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运用于临床,治疗更多的疾病。本书是宋柏杉医师继《知行合医——中医思维模型与专病实战课》之后的又一部医学力作。宋柏杉医师习医从业30余年,临证善用中医经典思维与方药,尤对仲景经方颇有实践体悟与独到心得。为了能让广大读者更好地窥仲景辩证要旨,探经典名方深义,故宋柏杉医师潜心研习,对仲景的重要著作——《金匮要略》进行了详细且系统的讲解。本书即为授课内容整理汇编而成,行文依原书体例,参以临证实践,在不失经典原风原貌的同时,保留了口语化的讲课风格,更易于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