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孟庄子的孝所想到——《论语》学习489

 背后国文 2018-09-04
 

子张篇第十九·一八(489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钱穆译曾子说:“我听先生说过:‘孟庄子之孝,其他还是可能的,只有没有改换了他父亲所用之人及所行之政,是难能的。’”

杨伯峻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僚属,保持他父亲的政治设施,是难以做到的。”

【傅佩荣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关于孟庄子的孝行,别的都还有办法做到,但是他不去更换父亲任用的家臣与父亲所定的政策,那才是难以做到的。’”

孟庄子,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名速。

本章意思不难理解,是说孟庄子的孝是他不去更换父亲任用的家臣与父亲所定的政策,在这一点上别人所难做到。孝的内容很多,孝作为礼俗在很多方面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孝道。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11》)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父亲死后,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就是体现了这样的孝道。

今天我们不去谈论孝文化,我们来看一下孟庄子的父亲有什么好的属僚和好的政策在他死后能够保持不变。

孟献子,名蔑,世称仲孙蔑,谥号献,是孟文伯的儿子,鲁国孟氏家族振兴的重要贡献者。他是鲁国外交家,政治家,鲁宣公死后,东门氏被三桓驱逐,三桓同理朝政。时值季孙行父执政,与孟献子、臧宣叔同为辅佐,对内对抗强悍霸道的叔孙侨如,对外,联合诸侯,朝晋暮楚,纵横捭阖。后叔孙侨如被驱逐,其弟叔孙豹继之。前573年,鲁成公病逝,其子鲁襄公立,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豹三位贤臣辅佐幼主,鲁国政治一片清明。孟献子多次代表鲁国,与诸侯会盟,积极拥护晋国,促成悼公完成霸业。

在《大学》最后有一段对孟献之的描述: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这很好地说明了孟献子的清明与贤德,体现了他亲民、养民、惠民和不害民的政治主张。《大学》也说:“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就是无论如何不能与老百姓争夺利益,不然就会出现财聚民散的局面。这样的政治理念和主张到今天依然可以奉为圭臬,孟献子能有这样的胸襟和见解,的确让人敬仰和佩服。

孟庄子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他父亲的政治主张,不仅是孝的表现了,也体现了他正心诚意的道德境界。我们常说,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你有什么样的事业。君子和小人永远不可能走在一条道上,所以今天说一说孟献子,是折服于他的贤德,同时也对未来我们怎么做而深感不安。我们总是自嘲我们的修养境界不够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抗拒道德修养的学习,为什么不能从现在开始,每天抽一点时间,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