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文物介绍——良渚文化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泊木沐 2018-09-05

史前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于图腾的无限崇拜。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中把它们当作祖先进行虔诚叩拜的某些动物,从而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保护神。赵陵山的图腾有鱼、鸟、鼠等多种,先民把对它们的美好想象,通过心灵的创意和精巧的工艺,制作在一个个精美绝伦的玉器上,并将这些小型动物的生灵拟人化、夸张化,不管赏玩,还是佩戴,都会产生令人神往的审美趣味。

199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张浦镇赵陵村的19座墓葬,墓葬集中分布于土台西北隅坡下,南北呈三列,无墓坑、葬具,随葬品极少。人骨方向不一,大多身首异处、肢体残缺,有的手足被捆绑,经鉴定以青少年为主,尤以男性居多,显然是杀殉之牺牲品。如此集中、规模大、形式多样的集体杀殉现象,在良渚文化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1991年又发现的66座墓葬集中分布于土台中部偏西,大致可分三层,每层都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一般都有墓坑、葬具和随葬品。墓坑较浅,作长方形或梯形,葬具多为施有赭色涂料的独木棺。人骨架头向大多朝南,葬式多为仰身直肢。随葬石器有规整、光滑的斧、钺、锛等。随葬陶器中有一批珍贵的彩陶和刻纹陶。随葬玉器有璧、琮、环、镯、管、锥形器、冠饰、串饰、坠饰等,皆以软玉精制而成,多达206件,其中125件出自同一良渚早期氏族显贵大墓。这批玉器中以神人鸟兽纹玉饰为代表的几件透雕玉饰,造型独特,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堪称良渚玉器瑰宝。

赵陵山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该墩面积1万多平方米,周围有古河道环绕,气势恢弘。遗址文化堆积厚达9米,可分为春秋、良渚、崧泽三个时期文化层。中层为主要文化遗存,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大型高土台,共清理墓葬85座,出土一批精美随葬品,是江苏良渚文化考古的重要成果。中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形象地将良渚文化人工堆筑的大型高台称为“土筑金字塔”,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史有重大历史意义。此项考古发掘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出土于1991年,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中。该饰件出土时放置在墓主右脚下的一个石钺圆孔处。据钺上部的朱色、缚痕和现场遗留的朱彩图案痕迹等判断,石钺原为带柄器。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应是钺上附加饰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制作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精雕细镂,构图独特。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部以凹下的圆点表示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鼻,头上方阴刻五条平行弦纹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状物象征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脸一侧,有一头上尾下、前后肢与羽冠相接的走兽,这是浙江反山出土“琮王”和“钺王”上的神人骑兽图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顶端系一浮雕小鸟,小头短颈,扁喙微张,硕身翘尾,形象生动。整个造型就是通常所说的神人、兽、鸟纹,表示巫师依靠走兽、飞鸟这些动物伙伴,迅行疾驶,上天通神,下能祭地、祭祖,消灾祈福。这种造型在良渚文化早期还是首次发现,说明巫术崇拜在5000年前就已经形成。整个玉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由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青黄色斑纹。

玉饰件下端的榫头有一对钻小孔,应固定在骨、木质的柄上。这件玉器的用途可能是氏族首领主持祭祀行使巫术时通天致神的法器上的饰件。人、兽、鸟三者合一,正是天神、地、祖先三位一体,是良渚人的崇高信仰,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意义,也是良渚人日月、阴阳、天地、人神宇宙观的表现,对后世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展翅翱翔在空中,显示着神奇的魅力,不能不让人感到神秘和崇敬。良渚先民从鸟儿的日常出没、叫声、飞姿和生育情况中,获取有关节令、时辰、天气等自然界的变化信息。在浩瀚的穹宇中,光芒四射的太阳威力最大,先民们把太阳作为上天世界的主神。在空中飞翔的鸟儿,与太阳最接近,人们便认为鸟儿是太阳的精灵,神鸟是太阳神的化身。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的含义为借助鸟和兽这些有灵性的伙伴,上天通神,消灾祈福。可见,玉坠饰是四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留给后人的一道耀眼的思想闪电。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是中国迄今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为良渚文化玉器之珍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