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7.五毒攻毒汤

 昼三夜二205 2018-09-11

57.五毒攻毒汤

 

以毒攻毒,是古代医家创制的一大治疗法则。本法对一些毒病、大病、重病、危病、难病和顽证等的治疗作用,为其他治法所不能取代。而一般所说的以毒攻毒方都是遣一两种有毒药入于某方中使用,它其实只能称作解毒方,因此作用较缓,对于一些皮肤毒疮顽癣类疾病,常难起明显治疗效果。经验证明,皮肤疮疡久溃,疡周灰褐紫黯或瘙痒难耐,渗水淌滴,经年累月者;顽癣泛发,奇痒难止,抓后溢水溢血,屑层出不尽者,必须越过解毒而用攻毒之法方能取效。今制一方,名五毒攻毒汤,以供使用。

五毒攻毒汤方

斑蝥1枚(去头足翅),红娘子1枚(去头足翅),蜈蚣2条,蟾皮10g,全蝎10g,蕲蛇10g,黄连10g,黄柏15g,赤小豆30g,生地30g,银花20g,滑石30g,土茯苓30g甘草10g。

方中属剧毒者,斑蝥、红娘子二味。二药均含斑蝥素,极易引起泌尿系及胃肠道之刺激症状,为了预防,在用大剂量银花、甘草、土茯苓等以减其毒的同时,配以滑石、赤小豆利尿。以收“一攻一泄,毒即荡除,一治一防,药不害正”的治疗功效。

该方药性猛烈,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服药期间,严密观察小便,隔日查尿常规1次,发现红细胞即停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消化道出血者、身体虚弱者、胎孕及初产者,以及对虫类药过敏者和儿童均不宜服用。

此外,运用此方,还必须掌握好以下五点:

第一,认准适应证,是防止滥用的关键。本方只适用于以毒邪为突出征象,而其他治法又无效的顽证、重证,切不可随意扩大应用范围。

第二,严格掌握剂量,是防止中毒的关键。不可突破前列剂量,并严防久用蓄积中毒。

第三,严格炮制和谨遵特殊要求。

第四,中病即止,并严格掌握好禁忌证。

第五,掌握配伍。除需与解毒药同用外,利小便药的配合使用具有特殊意义。

 

◎病案举例

案一、增生性红斑

徐某,女,52岁。两年前右下肢胫骨中段皮肤碰伤,大片瘀紫肿痛,经治大部消退,而留下蚕豆大紫暗红片,一直不消,时红肿痛痒,反复不已。近两个月来斑块周围红赤肿痛,并遍布黄豆大红色丘疹,硬结坚挺。不仅以前屡用皆效的涂搽药无效,且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近20剂,也毫无效果。奇痒难忍,终日以手掐抓,溢血脱皮。观其斑块暗红死色,诊其脉细而小数,舌苔薄黄。断为湿热之邪,蕴久成毒,受风邪鼓动,导而发作。

处以五毒攻毒汤:

斑蝥1枚(去头足翅),红娘子1枚(去头足翅),蟾皮10g,全蝎10g,蕲蛇10g,甘草10g,滑石30g,银花20g,黄柏15g,赤小豆30g土茯苓30g生地30g,地肤子15g。

上方水煎,日服1剂。前三煎内服,余下药渣作第四煎,用作外洗。

用药2剂,红肿及瘙痒大减,续方再予2剂,肿痒全部消退。

案二、顽癣

腰部4年前开始出现斑丘疹夹水疱疹,并迅速延及双下肢。斑疹从绿豆大到蚕豆大不等,呈环形红斑,高出皮肤,有的多个丘疹融合成片,常因瘙痒抓破溢血。头皮因长期瘙痒,反复抓破溢血呈厚厚皮屑覆盖。4年来,不断治疗,全无效果。

来诊时,头发稀疏,可清楚看到如帽状之白色厚厚肩状物覆盖头皮。腰、臀及双下肢泛发红赤斑丘疹,血痕累累。伴口苦、头昏、小便少而欠通畅。面少华,表情痛苦。脉缓,舌苔黄厚。

患者斑丘疹泛发,色红赤肿胀,乃邪热燔灼,火毒炽盛;抓破溢血,乃血热之征;瘙痒难耐,是风燥之候;而病程缠绵,病情渐进,病势日烈,是因为热盛成毒,毒蕴血脉,复助热势而鼓风耗血之故。其大片抓破之斑丘疹并无黄水滋溢,说明未伴湿毒。证属血热风燥,蕴久成毒之顽固性体癣。

先予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12剂无效。患者瘙痒难耐,彻夜不眠,心急如焚。乃分析病之势在热,而病之根在毒。毒蕴结于肌肤之内,久羁于血脉之中者,非攻毒不能荡除。不效之原因,是倒置了本末。

改用五毒攻毒汤合黄连解毒汤:

斑蝥1枚(去头足翅),红娘子1枚(去头足翅),蜈蚣2条,蕲蛇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5g,生地30g,银花20g滑石30g,土茯苓30g,甘草10g,赤小豆30g紫草30g。

上方服6剂后来诊,斑丘疹红肿之势大退,瘙痒大减。又服10余剂后,斑丘疹基本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