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附:茯神、茯苓皮)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茯苓(《神农本草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云南产者,质量最佳,称为“云苓”。野生或栽培。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及“茯苓片”,晒干,生用。药材性状气微,微苦。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黏牙力强者为佳。茯苓菌核黑色外皮部分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赤色部分为赤茯苓;白色菌核中间抱有松根部分即为茯神均可供药用。

【历史】本品的异名有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奪(《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本草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茯苓入药历史悠久,早在《诗经》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记述其功用谓“主胸胁气逆,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唐·《药性论》日“开胃,止呃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日华子本草》则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的记载。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提出“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的观点。金·张元素于《医学启源》论其能“除湿益燥,利腰胳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元·王好古《汤液本草》总结本品“虽利小便而不走气”的特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提出“治心悸必用茯神”。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认为“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

【性能】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一、水肿证

本品味甘、淡,入脾肾,甘能补脾,淡能渗泄,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峻,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属寒热虚实之各种水肿。用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水,小便不利者,以之与猪苓、泽泻、桂枝、白术同用,如《伤寒论》五苓散用治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证,可与郁李仁、白术等同用,如《不知医必要》茯苓汤、《世医得效方》郁李仁散用治脾阳不运之水肿,常与白术、黄芪等补气健脾之品,如《金匮要略》茯苓戎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健脾渗湿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93]若身肿腰以下为甚,脘闷腹胀者,以之与白术、附子、厚朴等同用,如《济生方》实脾饮用治脾虚湿盛之水肿,以之与白术、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加减胃苓汤[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1245]若兼中寒者,以之与党参、山药、干姜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健脾温运汤[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1246]用治脾肾阳虚之水肿,小便不利证,常与附子、干姜、白术等同用,如《伤寒论》真武汤,本品既能增强白术健脾利水之功,又助附子以温阳化气利水用治阴虚小便不利,水肿证,以之与猪苓、泽泻、阿胶同用,本品配与阿胶有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之功,如《伤寒论》猪苓汤;用于治皮水、四肢肿,以之与防己、黄芪、桂枝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本品助防己、黄芪、桂枝以祛四肢肌肤之湿。现代报道,治水肿用茯苓制成含量为30%的饼子,治疗30例患者20例为非特异性水肿,10例为心、肾病所致的水肿)。用法为成人每次服8片(每片含生药3g)每天服3次儿童减半。1周为1个疗程,停用其他利尿药。结果显效23例,有效7例。其利水消肿作用对器质性水肿较非特异性水肿迅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25]。

二、 淋浊证

本品性平,但赤茯苓性质偏寒,长于渗利湿热而通淋用于湿热淋浊,用之较宜,可配与栀子、灯心草、冬葵子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以加强其清热利湿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淋散;又治小便欲出不出,痛不可忍者,以之与冬葵子、石韦、泽泻、白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葵子汤用治膏淋,以之与萆薢、石韦、黄柏等同用,以清利湿热,分清别浊,如《医学心悟》萆薢饮若治湿盛所致的小便白浊,如《仁斋直指方》用本品为末,米汤调下用治血淋,可配伍车前草、小蓟、栀子等同用,以奏利尿通淋,止血之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茅苓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24]用治劳淋属肾阴虚者,以之与菟丝子、山药、莲肉、枸杞子同用,如《沈氏尊生书》菟丝子丸属肾阳虚衰者,以之与泽泻、附子、桂枝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肾气丸用治气淋,以之与猪等、白术、乌药等同用,以共奏通利膀胱,调理气机之功,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五苓加味汤[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5]

三、 痰证、饮证

前人认为“痰饮必用茯苓”,《世补斋医书》谓“茯苓一味,为治痰之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医宗必读·痰饮》谓“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淤于生痰。”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本品既健脾又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本品宜用于痰证及饮证。

1. 痰证   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药性平和,常与半夏、橘皮、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尤宜于湿痰,以助半夏、橘皮燥湿化痰若配伍清肺化痰药以之与桑白皮、贝母、瓜蒌仁等同用,可用治热痰,如《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用治寒痰可与半夏、天南星、细辛等同用。

2. 饮证   本品既利湿浊,化痰涎,又能宁心安神,尤宜于水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若治水饮停于胃,症见呕吐,眩晕、心悸者,以之与半夏、生姜同用,如《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若治痰饮停于下焦,症见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如《金匮要略》五苓散若治心胸中有停饮宿水,以之与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等同用,如《外台秘要》茯苓饮用治寒饮咳喘兼脾虚湿停以之与五味子、干姜、细辛等同用,共奏温脾化饮、止咳平喘之功,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若治痰饮,常以本品与五味子、干姜、细辛同用,如《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

四、泄泻证

本品既能健脾补中,又能渗利水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若脾虚或有湿,脾运化功能失常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致泻,常用本品与人参、白术同用以治脾胃虚弱之便溏、泄泻,乃取本品既能增强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之功,又合白术以燥湿止泻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六君子汤(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肉豆蔻、河子)及参连丸,又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温阳扶脾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543]用治脾肾虚之久泻,以之与党参、炒白术、煨肉豆蔻同用,如温肾健脾止泻方、温肾扶脾汤用治脾虚湿盛泄泻,本品与人参、白扁豆、薏苡仁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若治肠胃虚受湿之肠鸣泄泻,多与附子、白术同用,如《世医得效方》白术附子汤;若与猪苓、泽泻、白术同用,如《明医指掌》四苓散;以之与白术同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茯苓汤,均取本品配白术以补脾燥湿而止泻用治湿盛泄泻,常与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增强其利湿止泻之功,如《丹溪心法》胃苓汤、《世医得效方》通苓散若用治寒湿泄泻,以之与苍术、厚朴、白术等同用,以奏温中焦,祛寒湿止泻之功,如《证治准绳》胃苓汤;若治湿热泄泻,可用赤茯苓配伍葛根、黄连等同用,以清利湿热止泻用治伤食夹湿泄泻,以之与焦山楂、车前子、葛根同用,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调中止泻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531]。现代报道,治婴幼儿秋季腹泻用茯苓末炒用,每次1g每天服3次。治疗93例结果治愈率为84.9%好转率为8.6%,无效率为6.5%[北京中医,1985(6)3]。治婴儿腹泻用100%山楂茯苓煎剂口服,每次1~5ml每天3次。治疗165例,轻型仅口服山楂茯苓煎剂,重型(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除口服山楂茯苓煎剂外,并给予国内通用的补液疗法,均不给西药抗菌剂。疗效:痊愈124例(占75.15%),好转32例(占19.39%),无效9例(占5.45%)有效率为94.54%[北京中医杂志,1991(3)41]。

五、脾虚证

本品功能健脾补中,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纳呆、倦怠无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之品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千金养脾丸。

六、心悸、失眠、健忘证

本品味甘能补,入心脾,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味淡能渗湿,水湿不能上凌于心,故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之心悸、失眠、健忘等证,而以茯神疗效为佳。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如《济生方》归脾汤、《世医得效方》益荣汤,均用本品合人参、当归、酸枣仁以补心脾,益心血安神;用治水气凌心所致心悸眩晕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以之与桂枝、甘草、生姜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及茯苓甘草汤均用茯苓配桂枝以温阳利水,宁心安神若脐下悸,欲作奔豚,宜重用本品,与桂枝、甘草、大枣同用,如《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用本品合大枣、甘草以培土制水用治痰饮蓄于心胃之怔忡不已,以之与半夏、橘皮、沉香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茯苓饮子;若治虚证之停饮怔忡,以之与干姜、白术、半夏等同用,如姜术汤若治心神不安,恍惚健忘及心悸者,则以沉香佐茯神研末为丸,人参汤送服,如《百一选方》朱雀丸用治情志怫郁所致之不眠、心悸,常与茯神、香附同用,如《沈氏尊生书》交感丹用治惊悸证,以本品配相应药物,可选用《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半夏、白茯苓、酸枣仁等)、远志丸(远志、茯神、人参等)、加味四七汤(半夏、茯苓、厚朴、远志等)等。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妇女带下病,如《得配本草》谓“茯苓配黄蜡治浊遗带下。”若治湿毒或湿热所致的带下,可与黄柏、车前子、泽泻等同用,如《世补斋不谢方》之止带方若带下属脾虚者,可参、白术、山药等,以健脾去湿止带若属脾肾虚者,可与附子、肉桂、山药等同用,以温肾培元,健脾去湿止带。

【用法用量】10~20g。入丸、散剂,每次3~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按语】

一、 关于茯苓性味归经的讨论

关于茯苓,《本经》记载:“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故《本草经疏》日:“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茯苓色白,是西方肺金之象;味淡,是太阳渗利之品;味甘,是中央脾土之味,故其归经当为肺、小肠、脾经。正如《药性解》云:“白茯苓,味淡,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小肠经。

《本草求真》则云:“茯苓专入脾、胃,兼入肺、肝。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渗湿。

综上可见,历代本草关于茯苓性平,味甘、淡之性味认识较为一致,但对其归经虽有其共识,而多有分歧。诸医家均认同茯苓入脾以运湿之功,但对于其渗湿之源各持己见,或云其入肺以通水之源,或日去太阳之邪热而利水,或认为其善伐下焦之邪以导水,因而分别有入肺、小肠、膀胱等归经之说。

二、 关于茯苓、茯苓皮与茯神的鉴别应用

茯苓偏入气分,长于补脾宁心,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呕恶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茯苓皮最善走表善利肌表之水,以利水消肿见长,临床多用于皮肤水肿茯神以宁心安神为其所长,多用治惊悟、失眠、健忘等证。

三、关于茯苓炮制的讨论

1.关于茯苓切成厚片或薄片的讨论   当前使用的茯苓片或块多数都较厚(24mm)。据试验证实2mm厚的茯苳,煮30分钟,捞出后打碎,内面仍有干粒。这是因为茯苓含有菌丝在煎煮过程中,水分很难浸入内部。如果加工炮制成薄片或颗粒状,可扩大溶媒与药物的接触面积,使三萜类、多聚糖类等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水,方可煮透,提高疗效[中医药信息,1989,2)6]。因此,茯苓入汤剂以切成薄片(1~2mm)或打碎入药为宜。否则既浪费药材又影响疗效。

2.关于朱砂拌茯苓的讨论   传统认为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黏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用这样可加强茯苓宁心安神之功。朱砂与茯苓从功能上看,一镇一养,可谓相辅相成,相得其益从加工上看,茯苓断面粗糙在掺拌时能黏附朱砂,在用水泡时则更具吸着朱砂粉之力从煎煮上看,而朱砂易附于大量的药渣上,少量沉于锅底,故煎煮液中含朱砂粉极少,特别在煎煮不当时还会产生毒性,一旦遇有煎焦,锅底温度达37,可使硫化物析出汞,如用铝锅煎煮,则硫化汞在高温下可与铝产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汞铝奇”有毒物质。朱砂入煎剂,一旦分解或化合,即为有毒物质[上海中医杂志,1992(1)29]。笔者认为,若茯苓、朱砂两者同用,茯苓拌合朱砂入煎不慎恰当,而用汤液送服朱砂为好,从而保证用药安全。

四、关于茯苓“利小便”及其“阴虚不宜使用茯苓”之论说

《本经》言茯苓“利小便”,至李东垣、王海藏乃言其“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汪绮石《理虚元鉴》又云:“有谓茯苓善渗,下元不足者忌之,非也。”可见,诸家关于茯苓应用宜忌颇有论说。综合历代医家所论,若心肺气阴两虚或肾精不足所致之小便频数,因茯苓属淡渗之药,当然不可单用或多用茯苓,故“阴虚者不宜用也。”但茯苓为古松精华蕴结而成,而有补不滞涩泄不浚利之优,故有补益心、脾、肾之功。因此,临证经配伍益心气之甘草、补脾气之党参、黄芪、补肾气之熟地等,每多有应用。茯苓用之宜忌,不应只据小便利否或阴虚有无而定,而宜根据证候特点进行适当配伍选用本品。

五、关于重用茯苓及其临床应用

茯苓大剂量使用一般是指使用茯苓30g以上使用后利水效果显著增强。高福泰在苓桂术甘汤中重用茯苓治疗多涎症,疗效显著[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75]张丽等重用茯苓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消肿利尿效果明显,当茯苓用量达到每日100g时未见不良反应[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64]林熙然等采用复方茯苓汤重用茯苓治疗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治愈率达75%以上[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1)66]。上述应用均说明茯苓药性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伤正扶正又能祛邪,能益心脾、利水湿故善治水湿痰饮证,临证可大量应用。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茯苓主要成分为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并含茯苓三萜(茯苓酸、土莫酸等)、树胶、蛋白质和脂肪酸等,还有麦角固醇、胆碱、腺嘌呤、卵磷脂、组氨酸、β-茯苓聚糖分解酶、蛋白酶及钙、镁、磷、铁、钠、钾、锰等无机元素等。

二、 药理作用

茯苓煎剂或糖浆剂对正常人体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茯苓流浸膏、煎剂对大鼠有利尿作用,能促进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茯苓多糖能有效防止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具有化石作用。茯苓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防止肝细胞坏死。茯苓中多种成分均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抗肿瘤的作用。茯苓多糖能提高荷瘤小鼠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和明显提高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茯苓三萜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活性,尤对肺癌、卵巢癌、皮肤癌、中枢神经癌、直肠癌等作用明显。茯苓多糖及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抗白血病作用。茯苓多糖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血清中T-SODCu-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抗寒、抗疲劳及抗衰老作用。茯苓煎剂有镇静、降血糖等作用。茯苓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对实验动物有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的作用。茯苓提取物高剂量组还可明显抑制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Fas抗原的表达能促进染铅小鼠体内铅排出,对改善大脑记忆功能有明显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治内耳眩晕病   采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本病60基本方为茯苓30g桂枝、生姜各10g炒白术15g,甘草、黑附子各6g。气虚加参、黄芪,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龙齿,口干心烦者加麦冬、元参,大便干者加火麻仁、草决明,呕吐重者加砂仁、陈皮、丁香。结果:治愈(眩晕及所有临床症状消失一切恢复正常50例,好转(眩晕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能从事一般活动)7例,无效(症状与治疗前相似)3例,总有效率为95%[陕西中医,2004,3(25):220]。

2. 治精神分裂症   每日用茯苓60g水煎服,1天1剂,连服3个月。治疗53例,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23例[山西医药杂志,198214]。

3. 治肝炎   用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每日肌内注射60~120mg或每日90~120mg10%葡萄糖生理盐水50ml静脉滴注。治疗肝功能异常者50例,16例患者用药8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患者肝功能多数得到改善[中草药198516(4)40]。

4. 治骨折所致张力性水泡   用茯苓、青黛,用量按15的比例,将茯苓为末,与青黛混匀。先将水泡消毒,用无菌针头刺破流出泡内液体,然后撒上药粉,至干燥为止,上盖一层消毒纱布即进行骨折外治。若再有湿性分泌物流出,再撒粉。治疗30例,效果优者29例,良者1例[云南中医杂志,1991,:19]。

5. 治斑秃   岳美中曾追忆其父10余岁时亦患发秃,脱去三五片,当时即曾经投以一味茯苓饮,3个月后生发。岳老治头顶上如胡桃大圆圈,连接成片,渐成光秃,舌白,脉濡者,便处一味茯苓饮,即茯苓500~1000g,为细末,每服6g白开水冲服,一日2次。并嘱咐患者要坚持服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以发根生出为度。服用2个多月,发已丛生,基本痊愈[岳美中医学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28]。

6. 治恶性肿瘤   用羧甲基茯苓多糖治疗70例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有配合放、化疗及手术等治疗。证明本药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进食欲,增加体重,改善症状,减轻和预防化疗的毒副作用,保护骨髓,改善肝、肾功能,增强鼻咽癌的放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2)115]。另报道治胃癌、肝癌用羧甲基茯苓多糖注射液5安瓿(每安瓿30mg/2ml)溶于5%~10%葡萄糖溶液200~300ml中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每次60mg/4ml(2安瓿),每天2次。共治30例,90%以上的病例采用肌内注射,1个疗程20天,每个疗程间隔1~2周,疗程最短20天,最长9个月。证明本药能增进食欲改善机体全身状况,增强体质,解除瘀乏,保护骨髓,减少化学抗癌药或电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有利于化疗及放疗任务的完成[福建医药杂志,1983(5):38]。

茯神

为茯苓抱有松根的菌核。性味同茯苓。功效与茯苓作用相似,但长于宁心安神,多用于心神不安之心悸、失眠、健忘等,常与人参、远志、龙骨等同用。如《证治准绳》茯神汤(茯神、人参、远志、通草、麦门冬、黄芪、桔梗、炙甘草);《太平圣惠方》茯神散(茯神、人参、龙骨、菖蒲、远志、熟地黄、天门冬)。用量为9~15g

茯苓皮

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效为利水消肿,长于利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等同用。如《华氏中藏经》五皮饮(茯苓皮、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陈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饮(茯苓皮、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用量为15~3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