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男,13岁,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当时给予口服药治疗,逐渐加重,2天前患者就诊于我院,颅脑MR提示小脑占位,为进一步治疗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良好,食欲一般,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精神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食物、药物及其它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辅助检查 MR平扫:左侧小脑占位 MR增强扫描:左侧小脑占位性病变,考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诊断思路: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儿童脑肿瘤的最常见类型,常发生于小脑、视神经与视交叉以及下丘脑等脑中线部位,WHO 分类中被列为Ⅰ级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关系。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一般好发于小脑和丘脑,亦可发生在所有星形细胞所在的部位,包括:视神经、视交叉、基底节、大脑半球、脑干、脊髓等部。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多为2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下降趋势,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多数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较低,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远期预后较好,术后10年、20年生存率分别高达为94%和79%。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是局限性星形细胞瘤,WHO 最新分类将其列为Ⅰ级,而囊性毛细胞瘤是以囊性为主要特征,较为常见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态,多为分叶状。肿瘤周围通常无明显水肿,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瘤周水肿,其原因主要为肿瘤内存在出血。对于肿瘤内有大量陈旧性出血的患者,其MRI表现与瘤周水肿患者相符。肿瘤囊内可见大量黄色清亮液体,亦可见少量新鲜或是陈旧性的出血,微囊区的细胞在光镜下可表现出与一般的原浆型星形细胞不同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纤维成分较少,多数细胞分布于肿瘤细胞周围,或嗜碱性的粘液样物质周围。肿瘤内血供较多,在MRI增强扫描时强化效果较明显,并均匀分布,利用这一特点可与低级别星形细胞作出区分。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内的血管壁较脆弱,并且结构缺乏稳定性,常导致肿瘤内出血发生,当出血量较多时,容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在MRI检查中儿童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其好发部位通常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肿瘤形态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且边界较清楚,其内部常无明显的钙化或出血。 ▶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前者主要取决于颅内压增高,后者则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 鉴别诊断: 小脑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①髓母细胞瘤:发病年龄较低,通常发生于儿童时期,好发于小脑蚓部,但肿瘤主要表现为实性病变,并且早期脑脊液转移率较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弱于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通过以上特点可以鉴别;②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其发病年龄通常为25~60岁,青年患者可同时伴有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其性质主要包括囊性或囊实性肿瘤两类。肿瘤活动性较差,周围常被包膜覆盖,体积大者尤为突出,在MRI检查中容易误诊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通过患者的发病年龄,在影像学中“大囊小结节”这一典型表现,可将两者进行鉴别;③囊性转移瘤,其发病年龄通常为40岁以上,多有原发肿瘤病史,肿瘤周围无明显水中占位,MRI检查中可见不规则强化。4脑脓肿:脑脓肿呈厚壁环形强化,没有强化壁结节,病灶周围水肿明显,DWI脓液扩散受限呈高信号。 ▶ 治疗方法: 星形细胞瘤目前多主张:尽量争取手术,术后酌情辅助放疗和/或化疗;不能手术的可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或化疗。 |
|
来自: 昵称42715024 > 《中枢~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