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莫急,从“静”开始。

 努力才有希望1 2018-09-16

记得我学拳架那会,恩师讲解拳架“预备势”要领时,曾强调:“每次练拳前,先把身体调舒服了,心态调平和了,呼吸调平稳了,不要一上来就着急比划动作。”其中,恩师特别提到:“一定注意,思想上要安静,放下心中杂念”,并指出:“老让心里有点儿愉悦感,思想上保持‘入静’状态。

随着不断学习,我越来越认识到“静”是学习和研究恩师拳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构成恩师拳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元素。这里结合恩师所传,粗浅介绍一下我所认识和理解的“静”,希望对初学的同门有所助益。

一、静很重要

翻阅太极拳典籍,能看到很多与“静”有关的、强调“静”的语句,如:“练拳要心静体松”、“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抱神以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动中求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等等。

杨健侯先生强调要“练静功以养神意气”;汪永泉先生则十分注重在静中培养内气,并告诫后人“内气不足不能催促姿势的运行”。

在众多太极流派中,师门老六路尤为崇尚“轻灵”,强调在练拳和摸手中都要“静中取动”。记得以前恩师说过:“要想做到后发先至,和对方接手时,就要静心仔细的听着对方的变化,对方有点儿念想都要能听出来”。

恩师在著作中也明确指出:“有静,才能使身体顺畅,提得起精神,没有‘迟重之虞’”,“入静的时间越长,使大脑休息得越好,养生效果也越好。”

二、静的状态

探讨“静”的状态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静”的字面意思。百度“静”的解释是“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静”,可以形容声音,如“安静、寂静”;可以形容运动状态如“静止、静态”;可以形容心情心态如“怡静、平静”,等等。

太极拳是“以静制动”的运动典范,是一项集技击、养生、修心于一体的高级体育运动。就这个范畴而言,“静”主要是相对于“动”而言的,有“动”才有“静”。

在师门拳学里,什么是“静”的状态呢?

恩师在书中有段话:“当自己感觉像站在一只摇摆着的船上,自己身体也在摇摆着,就说明思想已无杂念,已达到入静状态。否则,在思想上还有杂念未净。”可以说,恩师这段话把“静”的状态说得很形象透彻了。

心无杂念,身不浮躁妄动,相对而言就有“静”了。“静”的关键在心,心不烦则身不乱,正所谓“一静无有不静”。

三、静中有动

记得很早以前,我有次在拳场和一个同门摸手时,两人都想着以静待动,相互之间手搭着手在那耗着,正好被恩师看到了,他走过来对我们说:“你俩在相面吗?!”当时有些尴尬好笑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我曾见到不少同门在摸手中都以“不动”为“静”,这是对“静”的误解,是一个需要改变自我认识并予以克服的问题。太极拳有“静以听劲”这话,在摸手中,“静”是为听劲服务的,“静”中既要感知对方的来意,也要探知对方的虚实,同时自己内在的东西与感知探知到的对方信息还要有互动,而不是仅从形式上去理解“静,”以“不动”为“静”,让“静”变成静止不动或死静。

正如恩师所说:“要有动有不动,看得见的不主动,看不见的不被动”,研究“静”中有“动”,很有必要清楚这其中的关系。如果该动的没有动,不该动的动;该被动的主动,该主动的又往往不动或处于被动,难免又陷入“妄动”的误区之中了。

四、静是基础,更是关键

太极拳注重身心的修炼,到了一定程度后,心的修炼要远重于身的修炼。而在不同的修炼阶段,“静”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静”贯穿修炼全过程,即是基础的基础,亦是关键的关键。

“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事情。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曾说:“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以他的修为尚且如此认为,我辈还是不要轻言已做到为好。

学习恩师拳学,不宜心急火燎,更不宜攀比乘级,静心学习为上,自身真正理解并掌握为佳!

以上内容多为个人体会,肤浅难免,但希望能对同门特别是一些新入门的同门有所启益吧!

近段时间忙于一些工作上的琐事,无暇更新文字,在此向关心我的诸位致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